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初等数论】 03

    1. 同余

      公约数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整数关系,对整数(m)而言,其它整数与它的关系以(m)为周期出现着重复,具体讲就是任何整数和带余除法中的余数是等价的。为此我们可以在整数中建立另一种等价关系,如果(mmid a-b),则称(a,b)在模(m)下同余,记做(aequiv bpmod{m})。比较容易证明同余关系是一个等价关系,它将整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大大方便了讨论。同余理论由高斯提出,它是数论的基础语言。由于同余继承自整除的概念,它的性质一般还是用整除来证明,但作为一个强大的语言,它有着自己简洁清晰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同余的基础性质,请自行证明并牢记于心:

      (1)若(aequiv b,cequiv dpmod{m}),则有(apm cequiv bpm dpmod{m})和(acequiv bdpmod{m});

      (2)若(aequiv bpmod{m}),则(daequiv dbpmod{m});

      (3)(daequiv dbpmod{m})等价于(aequiv bpmod{dfrac{m}{(m,d)}});

      (4)若(aequiv bpmod{m},m'mid m),则(aequiv bpmod{m'});

      (5)(aequiv bpmod{m_k},(k=1,cdots,n))等价于(aequiv bpmod{[m_1,cdots,m_n]})。

      性质(1)比较平凡,(2)(3)是对操作数进行缩放时的性质,(3)中包含了两种极端情况(dmid m)和((d,m)=1)的性质。(4)(5)是对模数进行缩放时的性质,性质(5)可以将问题互相转化,把大模数分解为几个小模数,或者反过来将多个等式合并为一个。性质(2)中没有除法,那是因为“倒数”还没有被定义。当((a,m)=1)时,使用线性组合的定义容易证明,一定存在(d)使得(daequiv 1pmod{m}),(a^{-1}=d)称为(a)的。有了逆就可以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了,但需要注意逆仅对与模互素的数存在。

      既然同余是个等价关系,那它的等价类就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所有满足(xequiv rpmod{m})的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剩余类,记作(rmod{m}),模(m)的所有剩余类组成的集合记作(Z_m={rmod{m}mid 0leqslant rleqslant m-1})。当((r,m)=1)时,(rmod{m})又称为既约剩余类,显然它们共有(varphi(m))个。在一个只有加减乘除的同余式里,任何数都可以等价地看成它的同余类,故以上性质对同余类也是成立的。同余类中同样可以定义逆,容易证明逆存在则必是唯一的,且有((a^{-1})^{-1}=a)。

       利用同余的性质解决以下问题:

       求(3^3cdot 45)的末两位数。

    2. 剩余系

      虽然剩余类和它的元素是等价的,但元素本身更容易被直接讨论。从每个剩余类中取一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完全剩余系,相应地还有既约剩余系的概念。剩余系的元素可以根据需求来选取,而且它们有以下基本性质(证明不难,请自行脑补):

      (1)若({a_k})是一个完全剩余系,则对任何整数(c),({a_k+c})仍然是一个完全剩余系;

      (2)若({a_k})是一个完全(既约)剩余系,且((d,m)=1),则({da_k})仍然是一个完全(既约)剩余系。

      性质(2)告诉我们,如果({r_1,r_2,cdots,r_{varphi(n)}})是(n)的既约剩余系,且((a,n)=1),则({ar_1,ar_2,cdots,ar_{varphi(n)}})也是既约剩余系。那它们的乘积应该是模(n)同余的,即式子(1),这样就得到了著名的欧拉定理(公式(2))。取(n)为素数(p)时,则又有了费马小定理(公式(3))。欧拉定理给出了一个求元素逆的方法,即(a^{-1}=a^{varphi(n)-1})。另外,欧拉定理还给出了既约剩余系的元素与“单位元”的关系,这里是我们首次讨论既约剩余系元素之间的关系,后面还会继续研究。

    [r_1cdot r_2cdotcdots r_{varphi(n)}equiv ar_1cdot ar_2cdotcdots ar_{varphi(n)}pmod{n} ag{1}]

    [a^{varphi(n)}equiv 1pmod{n} ag{2}]

    [a^pequiv apmod{p} ag{3}]

      简单考虑一个的习题:

      • 求(m)的 最小正既约剩余系的所有元素之和。

      剩余系的提出,最终还是为了研究同余意义下的整数空间,在这里就是要弄清完全(既约)剩余系的结构。既然整数(m)可以进行素数分解,想必把模(m)的剩余系按其素数分解分割会是个不错的想法。具体来说,对于(m)的互质分解(m=m_1m_2cdots m_n),我们想看到的是(m)的剩余系和(m_k)的剩余系之间的关系。

      先从简单的(m=m_1m_2)看起,参考进制数的方法并考察(x=x_1+m_1x_2),容易证明当(x_k)遍历(m_k)的完全剩余系,则(x)遍历(m)的完全剩余系。使用归纳法可以将这个结论推广到(m=m_1m_2cdots m_n)的情形,但由于其形式不对称,推广的结论并无太大理论价值。由于((m_1,m_2)=1),可知将上式中的(x_1)换成(m_2x_1)结论任然成立。

      另外,当(x_k)遍历(m_k)的既约剩余系时,首先由刚才的结论,(x=m_2x_1+m_1x_2)两两不同余,其次也容易证明它们与(m)互素。综合起来我们就有结论:当(x_k)遍历(m_k)的既约剩余系时,(x=m_2x_1+m_1x_2)正好遍历(m)的既约剩余系。使用对应的证明方法(两类剩余系方法不同),这个结论可以轻易地推广到(m=m_1m_2cdots m_n)的情景,甚至为每一项再乘上任意与(m_k)互素的数,结论任然成立。即当(m_k)两两互素,且有(M_k=dfrac{m}{m_k},(a_k,m_k)=1),则当(x_k)遍历(m_k)的完全(既约)剩余系时,表达式(4)和(5)都正好遍历(m)的完全(既约)剩余系。

    [x=M_1x_1+M_2x_2+cdots+M_nx_n ag{4}]

    [x=a_1M_1x_1+a_2M_2x_2+cdots+a_nM_nx_n ag{5}]

      表达式中的(x_k)就像(x)的坐标一样,剩余系被分解到了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各个维度可以被单独地研究。值得提醒的是,以上表达式的每一项其实刚好是(m_k)的剩余系,它们可以相加得到(m)的剩余系(x=x_1+x_2+cdots+x_n)。有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有没有表示为乘法的表达式(x=x_1x_2cdots x_n),同样满足这样的要求呢?结合前面结论,容易构造出公式(6)中的分解((a_k,M_k)的意义同上),它的每一项是(m_k)的剩余系,各项相乘后是(m)的剩余系。有趣的是,表达式中各项之和任然遍历完全剩余系,而这对既约剩余系是不成立的(见习题)。

    [x=(a_1M_1x_1+M_2+cdots+M_n)(M_1+a_2M_2x_2+M_3+cdots+M_n)cdots(M_1+M2+cdots+a_nM_nx_n) ag{6}]

    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求(13)的一个完全剩余系({r_k},(1leqslant kleqslant 13)),满足(r_kequiv kpmod{3})和(r_kequiv 0pmod{7});

       若({a_k})是(m)的既约剩余系,则对任何满足((c,m)=1)的整数,({a_k+c})都不可能是既约剩余系。

       不可能有(m_k)的既约剩余系(x_k),使得(x=x_1+x_2+cdots+x_n)和(x=x_1x_2cdots x_n)都是(m)的既约剩余系;

      以上分解方法从另一方面给出了欧拉函数的性质:如果((m_1,m_2)=1),则(varphi(m_1m_2)=varphi(m_1)varphi(m_2))。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得到公式(7),另外,这个公式还可以这样解释:将(1,2,cdots,n)按照与(n)的最大公约数(d)划分为不同的集合,容易知道每个集合有(varphi(dfrac{n}{d}))个元素,所以共有(sumlimits_{dmid n}{varphi(dfrac{n}{d})}=sumlimits_{dmid n}{varphi(d)})个元素,这样就得到公式(8)。换句话说,一个完全剩余系被划分成了若干个既约剩余系,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新颖的划分方法。

    [sum_{dmid n}{varphi(d)}=sum_{e'_1=0}^{e_1}cdotssum_{e'_s=0}^{e_s}{varphi(p_1^{e'_1}cdots p_s^{e'_s})}=sum_{e'_1=0}^{e_1}{varphi(p_1^{e'_1})}cdotssum_{e'_s=0}^{e_s}{varphi(p_s^{e'_s})}=p_1^{e_1}cdots p_s^{e_s}=n ag{7}]

    [sumlimits_{dmid n}{varphi(d)}=n ag{8}]

      剩余系分解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解一次同余方程组,下篇我们会专门研究同余方程,这里只介绍这类方程组(式子(8)的左侧)。当(m_k)两两互素时,根据前面的分解定理可知,在模(m=m_1m_2cdots m_n)下方程有且仅有一解(xequiv M_k^{-1}r_kpmod{m_k})。该结论历史上称为孙子定理(又称中国剩余定理),因为《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的问题其实就是一次同余方程组。

    [egin{cases}:xequiv r_1pmod{m_1}\:xequiv r_2pmod{m_2}\:cdots:cdots\:xequiv r_npmod{m_n}end{cases}:Leftrightarrow: x=M_1M_1^{-1}r_1+cdots+M_nM_n^{-1}r_npmod{m} ag{8}]

      以上定理限定(m_k)两两互素,且(x)系数为(1),对于不满足条件的方程组,可以通过前面的结论进行等价变换。请尝试以下习题(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可先参考下篇):

       求解“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求的(7)一个完全剩余系,每个数模(2,3,5)的余数都是(1);

       解方程(19xequiv 556pmod{1155});

       解方程组(egin{cases}:xequiv 3::pmod{8}\:xequiv 11pmod{20}\:xequiv 1::pmod{15}end{cases}egin{cases}:3xequiv 1pmod{10}\:4xequiv 7pmod{15}end{cases}egin{cases}:x+2yequiv 1pmod{5}\:2x+yequiv 1pmod{5}end{cases})。

      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既约剩余系的结构,但还是可以再做一些有趣的讨论的。既约剩余系中的任何数都有逆,尝试将它们两两配对,所有这样的数的乘积为(1),如果再将那些逆为自身的数单独研究,也许可以得到既约剩余系的整体性质。先从模(p)看起,对逆为自身的数有((x-1)(x+1)equiv 0pmod{m}),从而,满足条件的只有两个数(pm 1)。这样便有了著名的威尔逊(Wilson)定理(公式(9)),它给出了既约剩余系({a_k})积的整体性质。

    [prod_{k=1}^{p-1}{a_k}equiv (p-1)!equiv -1pmod{p} ag{9}]

      以上讨论过程对奇素数的幂(p^e)仍然成立,对(2^n)独立讨论也可知模为(1,2,4)时结果为(-1),其它模(2^n)的结果为(1)。对一般的模(m=p_1^{e_1}cdots p_n^{e_n}),考虑公式(6)表示的既约剩余系的积(prod),因为除了(2p^e)外都有(prodequiv 1pmod{p_k^{e_k}}),故除了模为(2p^e)外都有(prod=1pmod{m})。总结以上可以有威尔逊定理的扩展定理:模为(m=1,2,4,p^e,2p^e)((p)为奇素数)的既约剩余系的乘积模(m)余为(-1),其它形式模的既约剩余数之积模(m)余为(1)。这个既约剩余系的整体性质在一些问题中很有作用,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若(a_1,cdots,a_{p-1})和(a'_1,cdots,a'_{p-1})是奇素数(p)的两个完全剩余系,证明(a_1a'_1,cdots,a_{p-1}a'_{p-1})一定不是完全剩余系。再证明该结论对任意模(m)也成立;

       求证(1^2cdot 3^2cdotcdots(p-2)^2equiv 2^2cdot 4^2cdotcdots(p-1)^2equiv (dfrac{p-1}{2}!)^2equiv -1^{frac{p+1}{2}}pmod{p})。

      以上证明中的配对思想非常重要,请考虑以下问题:

       求证存在(x^2equiv -1pmod{p})的充要条件是(p=4k+1),并由此证明格式为(4k+1),的素数有无穷多个。

  • 相关阅读:
    jeecg中树形显示的用法
    jeecg中ajax传值的前端js和后台代码
    js中去掉字符串中的某个指定字符
    Address already in use: JVM_Bind(端口冲突)
    jeecg中List页面标签的用法
    HTML map标签图片区域链接
    CSS块级元素和行内元素
    discuz 标签
    JavaScript中getYear()各个浏览器的差异
    [HNOI2017] 礼物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dward-bian/p/439125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