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Intel酷睿前世今生(一)

    Intel酷睿系列自诞生起就树立了桌面CPU霸主的地位,酷睿i系列更是无人能敌。它是Intel阻击AMD多核构架的救赎主,也是AMD复兴梦想的收割者。而Intel酷睿系列已经经历几代了,不知还有多少看客记住那些曾经的酷睿们呢。笔者就从酷睿的核心构架来讲述酷睿的前世今生。

    前记:CPU的核心构架其实分为两部分,准确说是构架跟核心。微处理器一般每一代会有自己的构架,而每一个构架在对应不同应用时有自己对应核心代号。打个比方例如奔腾4,其构架是NetBurst内部代号P68。奔2到奔3用是P6构架。P68构架用于奔4上面有主要三代核心Willamette、Northwood、Prescott。每一代核心升级都有相应提升例如提高二级缓存、前端总线速度、提高生产工艺。但是总体构架都是属于NetBurst。除了部分升级会改核心代号还有对应服务器与桌面领域也会用不同的核心名称。

    第一篇:酷睿终结奔腾的起因

    酷睿的存在不得提到奔腾4年代,更不能不提到在奔腾4年代的主频与能效之争,64位之争,真假双核之争!

    在奔腾4年代,Intel与AMD都遇到了拉高CPU频率提升CPU性能的瓶颈期。当年Intel 奔4(构架代号Netburst Intel内部称为P68)就是拉高主频的产品。性能提升不高,功耗发热过大都是P4最大的诟病点。而AMD意识到了这一点 ,新的AthlonXP系列CPU优化了构架,也不再向过去追求主频,更将自己的CPU型号标号改为PR值标。所谓PR值就CPU主频×转换参数=相当于奔腾相对的主频。例如Athlon XP 1500+ 就相当于P41.5GHz的水平。实际1500的主频没有1.5G(当然后来因为AMD商业目的,人为拉高PR值,例如Athlon XP 3200+实际性能达不到P43.2G)。不久AMD又发布了Athlon64第一次把64位拉入了桌面级领域。AMD64指令集后来也成为X86-64标准指令集了。在这之后,AMD又发布了双核CPU Athlon X2,立刻把Intel的超线程技术给比下去了(其实超线程技术还是有优势的,它可以在物理核心优势的基础上,让其处理更多的线程,例如现在8核心CPU如果支持超线程技术则可以让CPU同时进行16个线程的计算,多线程处理能力的优势不言而喻,这就为什么超线程技术到目前还存在的原因)。奔4在速龙的步步紧逼之下仅仅只有招架的功夫,集成兼容的64位的指令集,发布了直接封装两个奔4核心的奔腾D,而奔腾D的核心间通信居然要走主板的前端总线,而速龙X2因在CPU内实现双内核的通信,在效率上要高于奔腾D。64位与双核连续两步落后对手,使整个奔4系列感觉都落后于速龙系列。其实当年的奔4市场并不比速龙差,甚至还是高于速龙的,但是速龙高性价比及慢慢回升的市场占有率让Intel感觉到了深深的危机感。总结这个时代的桌面CPU技术更新是很快的:64位、能效比、双核、超线程。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达到普及。不得不说是市场的竞争推动了新技术的快速入市。

     

    第二篇:酷睿构架前世

    Intel的危机感,让Intel做出了巨大的决定,必须改进构架,提高能效,并且走多核的道路。其实Intel一直在能效方向上有强大的技术积累。可别忘了在笔记本CPU领域,与奔4同时代的迅驰平台当年名噪一时。迅驰平台中重要的大件CPU奔腾M几乎占据了笔记本CPU领域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奔腾M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在低功耗下取得最好的性能。移动PC领域除了Intel以外,其他无人能及。奔腾M由Intel在以色列的海尔法设计团队设计,正是此团队后来设计了挽回Intel颓势的酷睿构架。奔腾M第一代核心代号Banias。是海尔法根据奔3构架(构架代号P6)改进而来,此核心在功耗管理与二级缓存上都有突出点。后来改将生产工艺提升到90nm,随之核心代号为Dothan的第二代奔腾M引领了第二代迅驰技术,让Intel在移动CPU领域巩固了优势。但是随着奔腾4在桌面领域方面的颓势,Intel做决定,准备将之前用于笔记本领域的迅驰3和迅驰4作为新的构架,并摒弃袁奔腾系列构架。这就是之后的第一代酷睿构架!2006年年初迅驰3Napa发布,Napa平台中的CPU 代号Yonah Pentium M处理器,采用当时Intel最新的65nm工艺,率先引入双核技术,而且是双核心共享二级缓存,令人诟病的假双核得到了解决。另外其功耗继承奔腾M的优势,双核心的Yanoh低电压版功耗才9W!可惜的是Yanah没有集成64位及超线程。但是其在双核通信与功耗比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早在2003年的时候Intel就发布说在迅驰3与迅驰4将配备开发代号core的CPU,而且Yonah上市后被官方命名为Intel Core Duo,但Yanah没有应用于桌面领域。在迅驰3真正上市的时候,Intel还没有将core的构架用于整个Intel的CPU领域。后来的迅驰4中的Merom核心也就是真正的酷睿构架,跟Yanoh拥有着90%的相似度。其实迅驰3代有个升级版叫Napa Refresh。有人叫迅驰3.5代,其中CPU就是换成了Merom核心的处理器,官方命名Intel Core 2 Duo。

     

    第三篇:酷睿构架诞生

    2006年8月Intel发布为Merom(或者叫Merom+因为相比3.5代迅驰中的Merom有所改进)的CoreCPU,第二年发布的第四代迅驰平台Santa Rosa采用的CPU便是此核心。Merom几年前就是Intel为迅驰4而开发的,而这时候的Intel已经决定将Merom全面用于整个CPU产品,新包括桌面、服务器领域来代替之前市场反应不佳的奔4构架NetBurst。Core微构架正式命名,而Merom变成Core这个大构架下第一个版本,也是酷睿构架的65nm版本。其包括核心代号Merom移动笔记本CPU,核心代号为Conroe的桌面CPU,核心代号为Woodcrest至强CPU。新的酷睿构架拥有当年非常时髦的技术:高能效比的核心,散热与功耗及性能达到完美的平衡,支持64位,双核心,继承Intel的虚拟化技术,继续使用65nm工艺。全系命名规程为Core 2(用2是用来区别Yanah核心的Core Duo),中文定为酷睿2,用于替换老的奔腾命名,同时也放弃了主频命名型号的方式。至此便开始了酷睿统治时代,或者说Intel重新统治X86市场的时代。这一代酷睿桌面采用LGA775针脚,服务器采用LGA771针脚,与奔4平台针脚相同,并且下兼容兼容奔4平台。代表产品有酷睿2E6600(LGA775 Conroe内核)、至强5160(LGA771 Woodcrest内核)

     

    在这之后,还推出了这种衍生版本。简化版本二级缓存的桌面Allendale内核(LGA 775 E6300),廉价版本的Conroe-L(这个内核型号很多有赛扬400系列,Pentium Dual-Core系列,还有赛扬E1X00系列等等),以及四核版本的Kentsfield(LGA775 Q6600),四核版本冠以Core2Quad命名。还有双核增强版Conroe XE(LGA775 X6800),四核增强版KentsfieldXE(LGA775 QX6700)。

    随着工艺提升至45nm,又推出了相对对应的45nm核心版本。构架代号Penryn,酷睿构架第一个45nm版本。分别是桌面Wolfdale核心(此核心还有两个版本,区别在于是否支持虚拟化技术)、笔记本Penryn核心(包含双核及四核版本)、增强型笔记本PenrynXE核心(包含双核及四核版本)、四核Yorkfield核心、还有增强型四核YorkfieldXE核心。45nm的Penryn构架的桌面版还是使用LGA775接口。当年的Intel真是非常的福利啊。

    这期间涵盖了2006年至2008年,也是第一代酷睿框架大放异彩的时候。在这期间,酷睿经历几次技术升级,前段总线从800升级至1066再升级至1333,加入最新SSE4.1指令集,工艺从65nm升级至45nm,核心最高升级至4核等等。这些种种都在为全新的酷睿构架作着准备。

  • 相关阅读:
    一行代码解决各种IE兼容问题,IE6,IE7,IE8,IE9,IE10
    table设置表格有滚动条
    Bootstrap data-toggle 元素 终止了链接默认行为,加入pill ,开启链接
    table的border-radius
    HTML之电话: 邮箱: 网址
    MySQL精华笔记
    hadoop集群配置全过程
    H5 input默认数字键盘,显示为密码格式
    ios中文模糊搜索兼容问题
    Yii2学习笔记---内附GridView配置总结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dzjx/p/418294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