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离散数学蕴含式的问题

    如何理解数理逻辑中的蕴含?

    P→Q它表示自然语言的“如果…,则…”这种假言判断的,如果P为真命题,Q也为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为真命题,而Q为假命题时,P→Q是一个假命题。比如张三说,“如果明天天不下雨(P),那么他去你家玩(Q)”,如果第二天天不下雨,他去了你家,他说了真话(P→Q为真),如果天不下雨,但他没有去你家,显然他说了谎话(此时P→Q为假)。

    但是当P为假时,无论此时Q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P→Q的真假好象无法判断,又如第二天天下雨了,无论此时张三去不去你家,无法判断张三说的话的真伪,但是他并没有食言,从这种意义上说,张三说的话仍为真,这称为“善意推定”,因此我们规定,将P为假这种情况一律规定P→Q为真,例如命题“如果2+3=4,则太阳从东边出来”, “如果2+3=4,则太阳从西边出来”,均认为是真命题,考虑数学中的一个例子, “如果x>2,则x+1≥3”,显然这个命题对任意实数x均是成立的,但当x分别取值3,2,1时 ,上面命题分别为“如果3>2,则3+1≥3”, “如果2>2,则2+1≥3”, “如果1>2,则1+1≥3”,由此可见,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才为假,其余情况均为真.

    人们创造了这种符号语言,规定了联结词的意义,正象规定了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这是规定,正如我们规定了非零数的零次幂等于1一样,这种规定有它的合理性,如果当P为假时,一律规定P→Q为假,或者规定此时P→Q没有意义,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但是这种规定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如数学上的规定一个集合A的元均是集合B的元,则称A是B的子集,如果A是空集,它没有元,如果按“善意推定”原则,空集的元均是集合B的元,故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不按“善意推定”原则,就需对空集另外处理。

    http://hi.baidu.com/lca001/blog/item/dcc0fc3420aaac1c91ef394c.html

  • 相关阅读:
    C/C++多文件之间的变量定义
    PKU POJ 2186 Popular Cows 强连通分量
    重载函数
    ZOJ 2763 Prison Break
    201357 训练赛总结
    hdu 4467 Graph 构造
    201356 训练赛总结
    201353 NEERC 2012, Eastern subregional contest
    2013512 CF 183 总结
    一道动态规划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manlee/p/17952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