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Visual C++的程序设计技巧(转)

    Microsoft Visual C++是一种可视化编程语言,因功能强大而受到广大程序设计人员的青睐。但是,由于VC++的应用程序框架结构非常复杂,使得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本文通过对设置视图背景颜色和改变对话框标题的几种实现方法的分析研究,揭示了VC++程序代码执行时的一些本质特征和有关的程序设计技巧,对理解MFC库的结构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部工作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设置视图背景颜色

    对于VC++文档、视结构中的视图,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只是可以改变大小、位置的普通窗口,同其他基于Windows应用程序的窗口是一样的;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视图并不是普通的窗口,而是从MFC库中CView类派生的类对象。像任何VC++对象一样,视图对象的行为由类的成员函数(数据成员)决定,包括派生类中应用程序定义的函数和从基类继承来的函数。

    提出问题

    视图的背景一般来说是白色的,在缺省情况下,它和系统定义的颜色COLOR_WINDOW是一致的。设计者一般会希望自己的程序可以让用户轻松地改变窗口背景颜色,或是用漂亮的图片来充填背景。我们可以用Windows函数SetSysColors来重新指定COLOR_WINDOW所对应的实际颜色,来达到改变视图背景颜色的目的。但这样会同时改变其他应用程序的视图窗口背景,使得整个Windows系统的颜色设置产生混乱。另外,我们可能会用以下方法来设置视图的背景颜色,即在CViewOnDraw函数中添写如下一段程序代码:

    <TD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100%">

    void CTestView::OnDraw(CDC pDC)

    {

    CTestDoc pDoc = GetDocument();

    ASSERT_VALID(pDoc);

    CRect rectClient;

    CBrush brushBkColor;

    GetClientRect(rectClient);

    brushBkColor.CreateSolidBrush(RGB(255,0,0));

    pDC&gt;DPtoLP(rectClient);

    pDC&gt;FillRect(rectClient,brushBkColor);

    }

    这样可以达到改变当前应用程序的视图背景的目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使得程序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分析问题

    我们知道,在VC++的文档、视结构中,CViewOnDraw函数用于实现绝大部分图形绘制的工作。如果用户改变窗口尺寸,或者显示隐藏的区域,OnDraw函数都将被调用来重画窗口。并且,当程序文档中的数据发生改变时,一般必须通过调用视图的Invalidate(或InvalidateRect)成员函数来通知Windows所发生的改变,对Invalidate的调用也会触发对OnDraw函数的调用。正因为OnDraw函数被频繁调用,所以在其执行时,每次都刷新填充一次视图客户区域,便会使屏幕不稳定,产生闪烁现象。

    笔者通过对VC++应用程序框架结构和Windows消息映射系统的仔细研究,找到另外一种改变视图背景的方法,其执行效果比上述两种方法都好。其实在程序调用OnDraw函数之前,会触发一个Windows消息:WM_ERASEBKGND,以擦除视图刷新区域。在缺省情况下,Windows系统使用视图窗口注册时窗口类中的成员hbrBackground所描述的画刷来擦除屏幕,这一般会将屏幕刷新成COLOR_WINDOW所对应的颜色。因此,在OnDraw函数中设置背景颜色的执行过程是这样的:先将屏幕刷新成COLOR_WINDOW所对应的颜色,接着又在OnDraw函数中填充其他颜色,这正是产生屏幕闪烁的根本原因。

    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将视图背景颜色填充移到Windows消息:WM_ERASEBKGND所对应的消息映射函数中,而不是在OnDraw函数中。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步骤实现这一过程:在文档类中增加一成员变量m_viewBkColor保存当前背景颜色,同时增加两个成员函数GetViewBkColorSetViewBkColor对其进行读写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m_viewBkColor成员进行序列化,将其和文档联系在一起,打开某一文档时,其背景将和上一次程序操作该文档时的背景保持一致。在视图类中为视图的Windows消息WM_ERASEBKGND增加消息映射函数OnEraseBkgnd,代码如下:

    BOOL CTestView::OnEraseBkgnd(CDC pDC)

    {CRect rect;

    CBrush brush;

    brush.CreateSolidBrush(GetDocument()&gt;GetViewBkColor());

    pDC&gt;GetClipBox(rect);

    pDC&gt;FillRect(rect,brush);

    return true;}

    在该函数中不需要对客户区域矩形进行设备坐标到逻辑坐标的转换,并且Windows在调用该函数时会自动进行裁剪区域的计算,使得需要刷新的屏幕面积达到最小。这样我们可以在程序中通过设计下列菜单函数轻松地改变视图背景的颜色,而且运行效果相当令人满意。

    void CTestView::OnChangeViewBkcolor()

    {CColorDialog cdlg;

    if(cdlg.DoModal()==IDOK)

    {

    GetDocument()&gt;SetViewBkColor

    (cdlg.GetColor());

    InvalidateRect(NULL);

    }

    }

    改变对话框标题

     

    提出问题

    VC++程序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执行程序的多个地方需要调用同一个对话框,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希望给对话框加上不同的标题。开始我们可能会用下面的一段程序以达到这一目的:

    CTestDialog dlg;

    dlg.SetWindowText(“标题-1");

    dlg.DoModal();

    利用上述办法,我们本希望在程序不同的地方,通过设置函数SetWindowText不同的参数,以达到使同一对话框具有不同标题的目的,但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分析问题

    利用这种方法,当执行该段程序时,在一个可以忽略的错误之后,对话框的标题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是因为,VC++程序设计中,大部分窗体是动态创建的。比如上述对话框,在对dlg.DoModal的调用之前,虽然已构造了对话框的VC++对象,但窗体对象还没有被创建,显然对一个没有创建窗体对象的对话框设置标题是行不通的。另外,dlg.DoModal的调用结束时,对话框窗体对象将立即被释放,因此在该函数之后设置对话框标题也是不行的。

    解决问题

    通过对VC++框架结构中函数的调用顺序的分析,我们发现在dlg.DoModal执行的开始时,程序会自动调用对话框的一系列初始化函数,其中包括对对话框成员函数OnInitDialog的调用,从这里入手,将找到改变对话框标题的办法。为此,首先为对话框引进一个类型为CString的公有成员变量m_strCaption,并将上述程序段改为:

    CTestDialog dlg;

    dlg.m_strCaption = “标题-1";

    dlg.DoModal();

    然后重载对话框的虚成员函数OnInitDialog如下:

    BOOL CTestDialog::OnInitDialog()

    {

    CDialog::OnInitDialog();

    SetWindowText(m_strCaption);

    return TRUE;

    }

    通过这种办法,每次在打开对话框之前,只要将对话框公有成员变量m_strCaption设置为一个不同的值,就可使得对话框有不同的标题。

    小结

    本文介绍的2个技巧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程序实现代码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被放在了程序流程的不同地方。这正是学习和熟练掌握VC++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影响其程序执行效率和性能的关键。


  • 相关阅读:
    (IDEA) VCS-->Import Into Version Control没有Share Project(Subversion)这个选项。
    Maven学习笔记(二)—— 整合SSH框架
    Maven学习笔记(一)—— Maven基础
    使用IDEA完成maven整合SSH框架时抛出Hibernate : Mapping (RESOURCE) not found
    mysql性能的检查和优化方法
    每个php程序员都应该知道的15个最佳PHP库
    linux oracle 11g 漏洞补丁升级
    linux 启动MongoDB
    linux 7 查看oracle 11g版本号
    linux 清除缓存命令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eng801/p/13351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