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思维的逻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2vrex.html

    本篇仅谈我们看待和分析事物或问题中的一些基础思考逻辑。

    思维的逻辑

    思维如果简单说成思考,就少了很多意境,思维这个词本身就很好的体现了动静两个重要属性,思即是动态的一种脑力活动,而维则维度,事物静态的维度和内在结构。现在谈思维的词很多,包括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而任何思维方式都无法脱离最基本的静态维度和动态线索。

    对任何一个事物的分析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静态结构,二个是动态呈现。静态所呈现的结构和关系最终往往又影响到事物外在的动态表现和行为。静态看待事物的维度是多维的,但是更科学的理解应该理解为N+1维,即静态的N个维度再加上关键的时间线这个动态维度,两者相互结合形成对事物的完整理解。

    看任何一个事物,从静态层面一般会划分为多个维度,而这些维度往往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影响到我们分析和决策目标的关键属性特征。同时要把事物理解清楚又必须得进行解剖,搞清楚事物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内部结构中构成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看待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进入到事物的内部构造,往往容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因此更好的方式则是首先应该把事物本身看待为一个黑盒,先不要去打开它,而是应该首先看待事物和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才使事物在和外在协同中体现出来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动态属性。

    观察一个人,你首先观察的是这个人本身的外表特征,家庭背景和学历,这个人本身的外在社交关系等,其次才是观察这个人动态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和言语特征。如果要完整了解一个人,那么就必须重视时间线索,了解这个人详细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成长过程。

    分析一辆车,你首先看到的是车辆本身的外观,内饰,舒适性等静态熟悉特征,或者更加深入的该车详细的内部构造,但是这些都是静态的内容,最终你还关心这辆车本身动态驾驶时候体现出来的动力和操控性。即使静态的排量和马力等体现出了动态性能,但是最终还是得经过动态驾驶验证。

    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往往得首先分析刚行业和岗位所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还得分析这些知识结构之间本身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其次才是结合目标规划动态的学习方法和实践路径。即知识间的这些相互依赖关系最终会体现到动态时间线索上。

    对事物的深入了解一定要分析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因为任何事物外在呈现出来的动态行为特征往往都是内部多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果。一辆车最终动态行驶最终产生的驾驶感受来源于车辆本身的底盘,悬挂,发动机,变速箱,座椅和隔音设备等诸多内在子系统相互配合而产生出来的最佳效果。当你理解了内在各个组件直接的配合协同方式后,往往可以对动态呈现性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静态事物分析,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可以是组织群体,可以是政策法律,也可以是社会契约,可以是经济形势。脱离了当时的环境特征,那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分析无法找到内在根源或失去意义。如果考虑环境,对事物的完整分析可简化为N+E+T,即N为事物的多个维度,E为静态环境,T为动态时间。

    事物表现的特性和事物内在构造往往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即事物的特性往往通过静态构造+动态呈现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比如前面说到的车辆的动力性能等。特性往往是影响到我们进行目标决策的关键关键因素,但是特性最终表现出来的分数往往则需要静态+动态的组合分析。

    要展现出事物的内在结构,最简单的树状模型或矩阵表格化模型展现,这往往是结构化里面最常谈到的模型展现方式。但是事物的静态分析往往是多维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找到任何一个单维逐层分解为树模型,从多个维度中找到两个关键的维度组合为矩阵或表格化模型。

    但是任何事物的静态分析都不可能如此简单,任何事物的复杂度往往都体现在事物内在的各个子系统间相互交错和作用的关系上,因此在考虑这些关系后事物的内在结构往往变化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网状结构图。对于事物内在网状关系图,有两种方式进行呈现,一种是类似系统思考里面经常用的系统循环或动态建模图,一种则是类似咨询规划里面常用的各个组件之间的集成关系呈现图。

    只有理清楚了事物内在的集成关系和相互作用,才可能更好的做动态分析。

    对于动态分析,我原来的文章里面往往只强调了时间线的发展线索来理解事物发展和演进的完整过程,而没有太强调事物本身体现出来的外在行为特征。一个人把他从小学到工作整个经历和发展过程拿出来分析是动态分析,同时对这个人在这个时候说的一句话,表现出来的不友好行动进行分析也是动态分析。

    首先说事物本身的行为特征分析,任何事物表现出来的动态行为,往往都来源于内部各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力和配合。因此要详细分析事物外在的行为和能力表现,就必须能够搞清楚最终这个动态特征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事物从接受到一个输入或请求,在内部究竟经过了哪些组成单元,相互之间究竟完成了哪些相互作用最终才表现出来了这种行为特征,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对动态特征进行完整分析。

    一辆车的动力特性不如人意,那么优化前就必须搞清楚最终的动力感受是如何一步步产生出来的?
    一个系统本身的性能低下,那就必须搞清楚从客户发起请求到最终产生输出在系统内部究竟进行了哪些交互?

    只有深入到系统内部,往往才可能分析事物内部运行机制而得出有价值的分析结果。你虽然可以根据你以往的经验提出合理的假设,但是最终的验证过程还是必须到事物内部交互和运行分析。

    一个事物动态行为特征往往受到事物内部各个组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一个事物本身的静态特征往往又由该事物长期的时间线的发展过程所积累呈现。如果说人的性格是一种静态属性,那么要搞清楚某个人为何是这种性格特点,往往除了外在环境和关系分析外,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人从小到大的动态时间线活动和经历分析,这种长时间线的动态活动最终都沉淀到个人的性格积累上。

    对于动态分析,最容易想到的呈现就是流程图,对于阶段,步骤,活动图等往往都是流程图的一种变种。如果最简单的理解流程图那应该就是一个维度是时间线,一个维度是事物和外在事物,而两个维度中间的内容则是事物本身的活动内容。

    基于事物时间线的动态活动分析,对于任何一个活动都必须要结合当时静态时点事物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所面临的外部事物关系进行展开,即动态分析的时候任何一个阶段点或截面仍然是静态的,还得结合静态分析。如果静态分析是解决know-what层面的问题的话,动态分析则重点解决know-how的问题。静态分析可以让你依葫芦画瓢,而动态分析洞悉机理后让你可以持续改进和举一反三。对事物的分析往往都是基于我们期望的研究目标出发,从事物的维度,动静结合,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事物动态立体的完整形象。

    最后简单做下总结,即:

    1. 对事物的分析应该是N+E+T,形成动态立体的事物完整呈现和理解。
    2. 只有洞悉了事物内在机理,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事物外在行为表现。
    3. 分析过程应该是自顶向下逐步展开,不要一开始就落入细节,跳出事物了解宏观在进入事物理解微观。
    4. 动静分析并相互结合是事物分析最普适的分析方法。
    5. 分析过程是将复杂逻辑转化为简单可理解的过程,即尽量降多维复杂空间转化为切面下的平面结构。
    6. 分析始终要围绕目标和关键要素,既剔除和目标无关的缠枝末节,又在关键点上尽量深入和取证。

  • 相关阅读:
    年末反思
    Flink运行时架构
    Phoenix 启动报错:Error: ERROR 726 (43M10): Inconsistent namespace mapping properties. Cannot initiate connection as SYSTEM:CATALOG is found but client does not have phoenix.schema.
    Clickhouse学习
    Flink简单认识
    IDEA无法pull代码到本地,Can't Update No tracked branch configured for branch master or the branch doesn't exist.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漫游
    简单的 Shell 脚本入门教程
    开源≠免费 常见开源协议介绍
    MySQL 视图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eng9exe/p/690944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