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ouban.com/note/604605605/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问问的心理空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4605605/
我们常常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压力,别人一句不友好的话,模棱两可的态度,一个置疑的眼神,都可以让我们产生莫名的焦虑和慌恐。也经常有人提问 “跟人在一起真的重要么?我不喜欢跟人交往,一个人待着不可以么?”
人际压力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跟人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必须的?
可以说人际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来自人类原始的生存和适应本能。原始人类是靠聚集在一起才能应对打猎,防御野兽,养育后代等生存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群体里被接纳,就会面临被群体排斥,抛弃的危险。这种原始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并没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消失,而是构成了我们心理机制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别人,尤其是与我们有重要关系的人,比如家庭,同学,同事,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哪怕是一个表情,都会激活我们心中的原始的焦虑情绪。而这样的焦虑情绪,对一个人的理性思考会形成干扰,让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更容易出错,效率降低。当一个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就容易形成焦虑的习惯,继而对自己的焦虑感到无助和不接纳。当一个人真的受到群体的排斥和不接纳,不能融入环境,时间久了,会产生低落失望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抑郁,这是一个人因为不能适应环境而看不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导致。焦虑和抑郁可以说是人群中最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多数的问题中有所渗透。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中,有生存和安全的需求,也有爱和归属感需求,包括被尊重的需求,这其中,都渗透着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把与人的紧密连接(relatedness to others),直接认定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基本需求的满足,是一个人做事有积极动机的重要因素。所以当一个人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同围的关爱和认同,他会感觉到生活是美好,有希望的,做事是有效率,有动机的,会愿意付出努力去换取更多和谐美好的感受。
我们的很多情绪,从生存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前方预警的信号。它的作用是让我们感受到危险,采取措失回避。 比如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本能地还击或者逃离。所以本来的意义是积极的。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不被环境认同接纳的时候,会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渐渐与环境形成相互适应的关系。可以说适当的焦虑,是人们可以适应的,不会引起问题,而且是一个人积极有效行为所需要的。比如说会让我们关注别人的情绪和想法,而不至于造成人际的矛盾。
问题往往是人们产生的焦虑反应,大于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于敏感,过于在意别人的态度。当别人的态度带来超过正常的焦虑情绪,以致于扰乱了本来做事的节奏甚至选择,导致事情难以顺利进行或者失败,就会给生活带来问题,造成情绪的困扰。
在咨询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来访者说他不喜欢跟人在一起,宁愿自己待着。深入探索会发现,他之所以不愿意跟人在一起,是因为跟人在一起,他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而是要顺从或者服从别人,让他心里不舒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总担心自己的提议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被人笑话或者拒绝,所以他选择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放弃自己想法。这样久了,他就变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排斥别人“强势”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在患得患失间迷失了自己的意愿和立场,在群体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个没有颜色的人。与人在一起的感受完全是被动,压抑的,当然不喜欢合群。但是离开群体的焦虑和孤单又让他的生活不快乐。
导致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过于敏感的原因很多,最脱不开干系的是从小父母的态度。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指责,不关注,不认同,他对自己的置疑的,不自信的,同时对被认同这件事格外在意。如果同时这个孩子的父母对他是高要求,高期待,那么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赏,就成为这个孩子一生的追求,而别人一点点的置疑都会引起他强烈的反应。另有一种情况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但长大后又不能通过自己的成就获取同样的认同和关注,也会形成巨大心理落差,对别人的态度格外在意。简而言之,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别人的认可来完成,也就形成了对别人态度的过度敏感和在意。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对情绪造成影响,也在过于波动的情绪变化中,无法安然稳定地做自己。
所以,焦虑,抑郁的背后,往往都有着自我的迷失。让一棵扎不稳根的树快乐,成长,是很难的事。而没有快乐的生活,又难以让一个人感受到积极的动力,不能有效地付出努力去建设自己的生活。
心理探索之路,找回失去的,建设未知的,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生命主题。曾经伤害我们是人,而能够给与我们力量和支持的,也唯有人。所以与人在一起,可以说必要的,它不仅是原始本能的需要,也是我们探索人生意义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