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了解 Fetch API与Fetch+Async/await

    背景

    提及前端与服务器端的异步通信,离不开 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实际上我们常说的 Ajax 并非指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它主要是基于用脚本操作 HTTP 请求的 Web 应用架构。最早出现在 Jesse James Carrett 于 2005年2月发表一篇《Ajax: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在 Ajax 中涉及到的 JavaScript 方面的技术,即 XMLHttpRequest(以下简称 XHR)。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通过 XHR 来与服务器建立异步通信。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XHR 是基于事件的异步模型,在设计上将输入、输出和事件监听混杂在一个对象里,且必须通过实例化方式来发请求。配置和调用方式混乱,不符合关注分点离原则。

    关注点分离原则所描述的是系统的元素应该表现出互不相干的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会分担另外一个元素职责的,或者其它不相干职责的元素。

    正是由于 XHR 在使用上的不便,许多前端库就将进行封装,方便开发者调用。其中影响和使用范围最广的当属 jQuery 提供的 $.ajax 方法。该方法最为先进之处在于,从 jQuery 1.5 开始,$.ajax()返回的jqXHR对象 实现了 Promise 接口, 使它拥有了 Promise 的所有属性,方法和行为。

    直到 Fetch API 的提出,前端和服务器端的异步通信方面更进了一步。

    技术介绍

    Fetch API 是近年来被提及将要取代 XHR 的技术新标准,是一个 HTML5 的 API。

    Fetch 并不是 XHR 的升级版本,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的一种设计。Fetch 是基于 Promise 语法结构,而且它的设计足够低阶,这表示它可以在实际需求中进行更多的弹性设计。对于 XHR 所提供的能力来说,Fetch 已经足够取代 XHR ,并且提供了更多拓展的可能性。

    快速了解

    Fetch API 规范明确了用户代理获取资源的语义。原生支持 Promise1,调用方便,符合语义化。可配合使用 ES2016 中的 asyncawait 语法,更加优雅。

    通过一个例子来快速了解和使用 Fetch API 最基本的用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获取 some.json 资源
    fetch('some.json')
    .then(function(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json();
    })
    .then(function(data) {
    console.log('data', data);
    })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Fetch Error: ', error);
    });

    // 采用ES2016的 async/await 语法
    async function() {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some.json');
    const data = response.json();
    console.log('data', 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Fetch Error: ', error)
    }
    }

    通过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使用 Fetch API 能够快速便捷地进行资源地获取。

    可以简单理解为,Fetch API 是面向未来的异步通信 API。

    具体用法

    fetch 方法

    fetch 方法有两种调用方式。

    1
    2
    Promise fetch(String url, [, Object options])
    Promise fetch(Request req, [, Object options])
    1. 第一个参数是一个 Request 对象,第二个参数是配置信息,可选
    2. 第一个参数是一个 url,第二个参数是配置信息,可选

    可选配置信息是一个 Object 对象,可以包含以下字段:

    • method: 请求的方法,例如:GETPOST
    • headers: 请求头部信息,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对象,也可以是 Headers 类实例化的一个对象。
    • body: 需要发送的信息内容,可以是 BlobBufferSourceFormDataURLSearchParams 或者 USVString。注意,GETHEAD方法不能包含body。
    • mode: 请求模式,分别有 corsno-corssame-originnavigate 这几个可选值。
      • cors: 允许跨域,要求响应中 Acess-Control-Allow-Origin 这样的头部表示允许跨域。
      • no-cors: 只允许使用 HEADGETPOST方法。
      • same-origin: 只允许同源请求,否则直接报错。
      • navigate: 支持页面导航。
    • credentials: 表示是否发送cookie,有三个选项
      • omit: 不发送cookie
      • same-origin: 仅在同源时发送cookie
      • include: 发送cookie
    • cache: 表示处理缓存的策略。
    • redirect: 表示发生重定向时,有三个选项
      • follow: 跟随。
      • error: 发生错误。
      • manual: 需要用户手动跟随。
    • integrity: 包含一个用于验证资资源完整性的字符串。

    Headers

    Headers 可用来表示 HTTP 的头部信息,使用 Headers 的接口,你可以通过 Headers() 构造函数来创建一个你自己的 headers对象。

    1
    2
    3
    4
    5
    6
    7
    8
    var headers = new Headers({
    "Content-Type": "text/plain",
    "Content-Length": content.length.toString(),
    "X-Custom-Header": "ProcessThisImmediately",
    });
    headers.append("X-Custom-Header", "AnotherValue");
    headers.has("Content-Type") // true
    headers.getAll("X-Custom-Header"); // ["ProcessThisImmediately", "AnotherValue"]

    Headers 提供 appenddeletegetgetAllhassetforEach等这些实例方法,可供开发者更加灵活地配置请求中的 headers。

    Request

    Request 类用于描述请求内容。构造函数接受的参数与fetch方法一致,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事实上fetch方法在调用时,会将传入的参数构造出一个 Request 对象并执行。

    1
    2
    3
    4
    5
    6
    7
    var URL = '//api.some.com';
    var getReq = new Request(URL, {method: 'GET', cache: 'reload'});
    fetch(getReq).then(function(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json();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Fetch Error: ', error);
    });

    Request 接口中的配置项 headers 可以是实例化的 Header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var URL = '//api.some.com';
    // 实例化 Headers
    var headers = new Headers({
    "Content-Type": "text/plain",
    "Content-Length": content.length.toString(),
    "X-Custom-Header": "ProcessThisImmediately",
    });
    var getReq = new Request(URL, {method: 'GET', headers: headers });
    fetch(getReq).then(function(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json();
    }).catch(function(error) {
    console.log('Fetch Error: ', error);
    });

    更便捷的是,Request 对象可以从已有的 Request 对象中继承,并拓展新的配置。

    1
    2
    3
    4
    var URL = '//api.some.com';
    var getReq = new Request(URL, {method: 'GET', headers: headers });
    // 基于已存在的 Request 实例,拓展创建新的 Request 实例
    var postReq = new Request(getReq, {method: 'POST'});

    Response

    Response 实例是在fentch()处理完promises之后返回的。它的实例也可用通过JavaScript来创建,但只有在ServiceWorkers中才真正有用。

    1
    var res = new Response(body, init);

    其中 body 可以是 BolbBufferSourceFormDataURLSearchParamsUSVString 这些类型的值。

    init 是一个对象,可以包括以下这些字段

    • status: 响应状态码
    • statusText: 状态信息
    • headers: 头部信息,可以是对象或者Headers实例

    Response 实例提供了以下实例属性,均是只读属性。

    • bodyUsed: 用于表示响应内容是否被使用过
    • headers: 头部信息
    • ok: 表明请求是否成功,响应状态为 200 ~ 299 时,值为 true
    • status: 状态码
    • statusText: 状态信息
    • type: 响应类型
      • basic: 同源
      • cors: 跨域
      • error: 出错
      • opaque: Request mode 设置为 “no-cors”的响应
    • url: 响应地址

    Response 实例提供以下实例方法。

    • clone: 复制一个响应对象。
    • arrayBuffer: 将响应数据转换为 arrayBuffer 后 reslove 。
    • bolb: 把响应数据转换为 Bolb 后 reslove 。
    • formData: 把响应数据转换为 formData 后 reslove 。
    • json: 把响应内容解析为对象后 reslove 。
    • text: 把响应数据当做字符串后 reslove 。

    浏览器支持

    image

    Chrome 45+, Opera 44+,Firefox 51+ 和 IE Edge 等这些版本的浏览器开始支持 Fetch API。移动端浏览器也在逐步得到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对 window.fetch 的能力检测,判断出浏览器是否支持 Fetch API。github 官方推出了一个 Fetch API 的 polyfill 库,可以让更多浏览器提前感受到 Fetch API 的便捷的开发体验。

    结语

    虽然 Fecth API 使用方便符合语义化,但是现阶段它也有所限制。Fetch API 是基于 Promise,由于 Promise 没有处理 timeout 的机制,所以无法通过原生方式处理请求超时后的中断,和读取进度的能力。但是相信未来为了支持流,Fetch API 最终将会提供可以中断执行读取资源的能力,并且提供可以读取进度的 API。

    参考文档

    .

  • 相关阅读:
    字符串分割并按大小排序
    为人之气
    RMQ
    线段树
    算法中的数学
    动态规划(DP)
    图的表示
    广度优先搜索(BFS)
    深度优先搜索(DFS)
    MyBatis(3.2.3)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ghtjianxian/p/1237454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