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乔布斯的成功启示,专注、简单、抗压!

    比尔.盖茨曾被问到成功的秘诀,他只给出了一个词:“Focus”(专注)

    而乔布斯的回答更直接: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诀

    乔布斯一直是“少即是多”的代言人,不仅在手机设计上是这样,日常生活中更是这样。

    从1998年到2011年,他都穿着同一套衣服——黑色高领毛衣,牛仔裤和运动鞋。这就是简洁到极致。

    乔布斯为什么常年穿一模一样的衣服?因为他觉得时间很宝贵,不愿在穿衣打扮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乔布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充盈着东方思维,有静坐冥想的习惯。

    而作为CEO的乔布斯,重要工作是决策,譬如决定产品的取舍。

    通过冥想,纷繁杂乱的思绪可以安静下来,让大脑休息片刻,进行有深度的高质量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乔布斯说:“你的直觉会开始延伸,你看事情会更加清晰透彻,你对当下的把握更为准确。思想的脚步变慢了,你就能在刹那间看到更广更远的地方,看到比以前多出许多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而乔布斯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快节奏时代,慢思考--“少即是多”。

    如何不自觉地摧毁大脑(专注力)?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着大脑超载的困扰,摧毁我们的专注力。

    我们每天接收来自朋友圈的信息,刷抖音,刷头条,微博,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信息,错过了某一个机会。

    但是,一两个星期后,却发现看过的那些内容,所能记住的,寥寥无几,也对我们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在无形中,被套上了“快节奏”的枷锁,甚至在被各种各样的干扰下,变得无节奏。

    我们以为的,快即是多,到后来却发现,现实未必能如你所愿。为什么会这样?

    在开始之前,我先分享一个我自己身边的事例吧。

    曾经遇见过这样的一位同事,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他的工作台上,永远开启着多台电脑并行运作:一个看邮件/回复邮件,一个敲代码,还有一个则是阅读文档。

    每次开需求讨论会议,整个部门在讨论事情,他一边在回复邮件,一边加入讨论。

    别人问他,“你这样一心多用,不会分散注意力吗?”

    他每次都自信满满地回答:“怎么会呢?我都已经习惯了,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我觉得这样更省时间。”

    可是,每次的午餐,不是让别的同事出去吃饭帮他打包,就是点外卖。忙到连午休时间都很少见他放松休息。

    更加令人抓狂的是,还时常要求我们24小时随时在线。常常夜深人静,正准备入睡时,收到他发过来的信息,询问工作进度或其他。

    心想着:怎么办?回复他嘛,可是深更半夜的信息,一旦回复,谁知道会不会把半夜搞成工作状态到天明呢?996的工作模式已经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这大半夜的还夜不能寐?

    这种工作狂,我们都知道他的睡眠时间实际上非常少。据进来公司比较早的同事说,他原本的脾气温和。可现在呢,三天两头就会看到他拍桌子,破口大骂。

    长期的缺眠,让他变得脾气暴躁,俨然一个神经衰弱患者。下属跟他汇报工作,都得小心翼翼,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不愿意跟他交流。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这样的结局呢?

    直到看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才慢慢解开了我的疑惑。

    按照特奥·康普诺利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

    在理性的情况下,这三种脑配合无间,帮助你达到最佳的智力表现,但某些时候,它们又互相竞争

    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本能而偏见。思考脑,慢而成熟,专注于有意识的思考,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

    从上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这在无形中构成了摧毁大脑的“四条锁链”。

    之所以想跟大家做分享,是因为本人也曾陷入过一些错误的认知,受到过不少困扰,相信这也是现代很多人都有过的困扰。

    如何破局?

    《慢思考》针对摧毁大脑的“四条锁链”给出了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让我们去自由操控思考。下面我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跟大家探讨一下。

    1 ,随时在线vs离线思考。

    我认为,“随时在线”状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另一种则是主动的。

    很多时候,受行业需要影响,往往我们的休假都变成一种伪休假模式--“中国式休假”。

    在现代这个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随时在线”的工作模式,并不少见。

    相信在互联网行业干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项目上线后,在试运行性阶段,项目相关的责任人都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保持“随时在线”状态。万一出现意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处理。

    这种被动的“随时在线”,让我们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如果长久持续,必然会导致神经衰弱。

    另一种则是主动式的“随时在线”状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生怕错过了些什么。

    于是,我们主动与万物产生互联。我们的手机不离手,微信,头条,微博一个都容错过。

    你可能会觉得,“随时在线”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导致了大脑接收的信息超载,让你筋疲力尽,最终会让你无法深入思考。

    你的在线时间越长久,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

    有些人,认为放松就是瘫着刷手机,刷各种信息,这样会更舒服,实际上是种错误的想法。

    正确的办法是学会离线思考--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

    例如,可以尝试使用工具,给工作限制时间,什么类型的工作应支配多少时间。

    然后,在这段设定的时间里,远离网络,手机、游戏、邮件等可能造成干扰的外物。并尽量告诉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请不要打扰我,我需要去处理很重要的事情。

    设定固定时间后,我发现我可以专心工作时间越来越多,离线的时间越来越多,便能腾出更多空余时间去给兴趣爱好和睡眠。

    离线思考,难!但也没你想的那么难,无非就是不受干扰,专注地做一件事。

    一旦你决定戒除随时在线这个坏习惯,那么你必须将离线变成自发的、无意识的新习惯,只在特定时间在线,让这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律。

    2 ,多任务并行vs批量处理。

    有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多线程”,可以同时并行处理多个任务。犹记得当时在公司一个的项目组里,公司恨不得把你一个人当几个人干活。

    一边要测试,一边跟开发沟通问题,一边输出报告,一边还要处理客户反馈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有段时间,简直就是忙得不可开交,忙到一个上午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一会要处理这个问题,一会又被叫去处理另一个问题,谁都说自己的问题急,要马上处理。于是,我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

    我以为我只要开启“多线程”模式,就能把手上的一切事情都做好,结果发现,事与愿违,我错了。

    我没有把任何一件事完美处理好,反而因为分心而导致了各种出错。

    多任务并行?然而,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即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也许你会反驳说,怎么就不能多任务并行了呢?我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电话,还能一边聊天呀?

    唯一可行的多任务并行就是特定任务上和反射脑配合,由反射脑下意识地习惯性地做某件事。

    而对于心不在焉时做的工作,并不会存在记忆,只会消耗时间和能量。

    例如,我在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通常是可以一心多用,但当我需要专注地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就无法再一边听着音乐,还能一边思考。

    而是需要一个无干扰的,可以专注,安静的环境,进行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有时,为了规避多任务并行,我们需要对任务做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好像无法彻底避免多任务并行。有时候,任务切换甚至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做好批量处理,首先还得把任务划分重要等级,分清缓急轻重。

    你不仅需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还应该避免琐事的干扰,这点很重要。

    3, 睡眠不足vs恢复正常睡眠。

    提升工作效率与睡眠有关系吗?关系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尤其是“996”工作制盛行后,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对大多数IT从业者而言,能在12点前入睡简直是一种奢望。每天睡眠8小时,不是必需品,已经是奢侈品了。

    当然,睡眠不足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睡觉前都喜欢看手机,想事情。

    在很多人眼中,“浪费的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所以,不要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科学休息非常重要。

    一个人最富有创意的想法,往往来自于自在放松的睡眠时刻。

    4 ,负面压力vs科学应对负向压力。

    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时代,人人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压力,例如,来自大城市高昂的房价,来自工作上的压力。有些压力,来自外界,也有些压力,来自内在。

    当感到有压力时,我们不妨想想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我们有很多时候是在我们不重视的事情上焦虑、有压力。

    当明确自己重视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放下很多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人的演化历史当中就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承受得住高压力的。但人可以承受高压力,却不能承受持续的低压力。

    你可以承受阶段性的高压力,人的抗压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你阶段性的高压力完之后,你一定要阶段性的无压力休息。

    你千万不要把高压力无压力给平均化了,就变成长期低压力。这是人不可抵抗的。

    适当必要的减压,很有必要。例如,乔布斯推崇的冥想法或者适当的旅游度假,健身,阅读等

    最后

    在快节奏时代,我们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少即是多”。

    通过运用“慢思考”的理念,给自己一些专注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减少注意力切换的次数,恢复正常睡眠,科学应对负向压力。

    相信即使时代变化越来越快,但人的注意力却从来不应该因此而变得更加碎片。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end

    
    
  • 相关阅读:
    进制
    流程控制
    运算符
    格式化输出
    数据结构-树的遍历
    A1004 Counting Leaves (30分)
    A1106 Lowest Price in Supply Chain (25分)
    A1094 The Largest Generation (25分)
    A1090 Highest Price in Supply Chain (25分)
    A1079 Total Sales of Supply Chain (25分)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ner/p/148116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