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曾被问到成功的秘诀,他只给出了一个词:“Focus”(专注);
而乔布斯的回答更直接: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诀。
乔布斯一直是“少即是多”的代言人,不仅在手机设计上是这样,日常生活中更是这样。
从1998年到2011年,他都穿着同一套衣服——黑色高领毛衣,牛仔裤和运动鞋。这就是简洁到极致。
乔布斯为什么常年穿一模一样的衣服?因为他觉得时间很宝贵,不愿在穿衣打扮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乔布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充盈着东方思维,有静坐冥想的习惯。
而作为CEO的乔布斯,重要工作是决策,譬如决定产品的取舍。
通过冥想,纷繁杂乱的思绪可以安静下来,让大脑休息片刻,进行有深度的高质量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乔布斯说:“你的直觉会开始延伸,你看事情会更加清晰透彻,你对当下的把握更为准确。思想的脚步变慢了,你就能在刹那间看到更广更远的地方,看到比以前多出许多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而乔布斯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快节奏时代,慢思考--“少即是多”。
如何不自觉地摧毁大脑(专注力)?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着大脑超载的困扰,摧毁我们的专注力。
我们每天接收来自朋友圈的信息,刷抖音,刷头条,微博,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信息,错过了某一个机会。
但是,一两个星期后,却发现看过的那些内容,所能记住的,寥寥无几,也对我们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在无形中,被套上了“快节奏”的枷锁,甚至在被各种各样的干扰下,变得无节奏。
我们以为的,快即是多,到后来却发现,现实未必能如你所愿。为什么会这样?
在开始之前,我先分享一个我自己身边的事例吧。
曾经遇见过这样的一位同事,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他的工作台上,永远开启着多台电脑并行运作:一个看邮件/回复邮件,一个敲代码,还有一个则是阅读文档。
每次开需求讨论会议,整个部门在讨论事情,他一边在回复邮件,一边加入讨论。
别人问他,“你这样一心多用,不会分散注意力吗?”
他每次都自信满满地回答:“怎么会呢?我都已经习惯了,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我觉得这样更省时间。”
可是,每次的午餐,不是让别的同事出去吃饭帮他打包,就是点外卖。忙到连午休时间都很少见他放松休息。
更加令人抓狂的是,还时常要求我们24小时随时在线。常常夜深人静,正准备入睡时,收到他发过来的信息,询问工作进度或其他。
心想着:怎么办?回复他嘛,可是深更半夜的信息,一旦回复,谁知道会不会把半夜搞成工作状态到天明呢?996的工作模式已经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这大半夜的还夜不能寐?
这种工作狂,我们都知道他的睡眠时间实际上非常少。据进来公司比较早的同事说,他原本的脾气温和。可现在呢,三天两头就会看到他拍桌子,破口大骂。
长期的缺眠,让他变得脾气暴躁,俨然一个神经衰弱患者。下属跟他汇报工作,都得小心翼翼,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不愿意跟他交流。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这样的结局呢?
直到看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才慢慢解开了我的疑惑。
按照特奥·康普诺利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
在理性的情况下,这三种脑配合无间,帮助你达到最佳的智力表现,但某些时候,它们又互相竞争。
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本能而偏见。思考脑,慢而成熟,专注于有意识的思考,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
从上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这在无形中构成了摧毁大脑的“四条锁链”。
之所以想跟大家做分享,是因为本人也曾陷入过一些错误的认知,受到过不少困扰,相信这也是现代很多人都有过的困扰。
如何破局?
《慢思考》针对摧毁大脑的“四条锁链”给出了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让我们去自由操控思考。下面我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跟大家探讨一下。
1 ,随时在线vs离线思考。
我认为,“随时在线”状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另一种则是主动的。
很多时候,受行业需要影响,往往我们的休假都变成一种伪休假模式--“中国式休假”。
在现代这个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随时在线”的工作模式,并不少见。
相信在互联网行业干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项目上线后,在试运行性阶段,项目相关的责任人都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保持“随时在线”状态。万一出现意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处理。
这种被动的“随时在线”,让我们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如果长久持续,必然会导致神经衰弱。
另一种则是主动式的“随时在线”状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生怕错过了些什么。
于是,我们主动与万物产生互联。我们的手机不离手,微信,头条,微博一个都容错过。
你可能会觉得,“随时在线”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导致了大脑接收的信息超载,让你筋疲力尽,最终会让你无法深入思考。
你的在线时间越长久,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
有些人,认为放松就是瘫着刷手机,刷各种信息,这样会更舒服,实际上是种错误的想法。
正确的办法是学会离线思考--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
例如,可以尝试使用工具,给工作限制时间,什么类型的工作应支配多少时间。
然后,在这段设定的时间里,远离网络,手机、游戏、邮件等可能造成干扰的外物。并尽量告诉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请不要打扰我,我需要去处理很重要的事情。
设定固定时间后,我发现我可以专心工作时间越来越多,离线的时间越来越多,便能腾出更多空余时间去给兴趣爱好和睡眠。
离线思考,难!但也没你想的那么难,无非就是不受干扰,专注地做一件事。
一旦你决定戒除随时在线这个坏习惯,那么你必须将离线变成自发的、无意识的新习惯,只在特定时间在线,让这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律。
2 ,多任务并行vs批量处理。
有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多线程”,可以同时并行处理多个任务。犹记得当时在公司一个的项目组里,公司恨不得把你一个人当几个人干活。
一边要测试,一边跟开发沟通问题,一边输出报告,一边还要处理客户反馈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有段时间,简直就是忙得不可开交,忙到一个上午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一会要处理这个问题,一会又被叫去处理另一个问题,谁都说自己的问题急,要马上处理。于是,我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
我以为我只要开启“多线程”模式,就能把手上的一切事情都做好,结果发现,事与愿违,我错了。
我没有把任何一件事完美处理好,反而因为分心而导致了各种出错。
多任务并行?然而,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即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也许你会反驳说,怎么就不能多任务并行了呢?我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电话,还能一边聊天呀?
唯一可行的多任务并行就是特定任务上和反射脑配合,由反射脑下意识地习惯性地做某件事。
而对于心不在焉时做的工作,并不会存在记忆,只会消耗时间和能量。
例如,我在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通常是可以一心多用,但当我需要专注地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就无法再一边听着音乐,还能一边思考。
而是需要一个无干扰的,可以专注,安静的环境,进行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有时,为了规避多任务并行,我们需要对任务做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好像无法彻底避免多任务并行。有时候,任务切换甚至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做好批量处理,首先还得把任务划分重要等级,分清缓急轻重。
你不仅需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还应该避免琐事的干扰,这点很重要。
3, 睡眠不足vs恢复正常睡眠。
提升工作效率与睡眠有关系吗?关系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尤其是“996”工作制盛行后,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对大多数IT从业者而言,能在12点前入睡简直是一种奢望。每天睡眠8小时,不是必需品,已经是奢侈品了。
当然,睡眠不足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睡觉前都喜欢看手机,想事情。
在很多人眼中,“浪费的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所以,不要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科学休息非常重要。
一个人最富有创意的想法,往往来自于自在放松的睡眠时刻。
4 ,负面压力vs科学应对负向压力。
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时代,人人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压力,例如,来自大城市高昂的房价,来自工作上的压力。有些压力,来自外界,也有些压力,来自内在。
当感到有压力时,我们不妨想想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我们有很多时候是在我们不重视的事情上焦虑、有压力。
当明确自己重视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放下很多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人的演化历史当中就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承受得住高压力的。但人可以承受高压力,却不能承受持续的低压力。
你可以承受阶段性的高压力,人的抗压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你阶段性的高压力完之后,你一定要阶段性的无压力休息。
你千万不要把高压力无压力给平均化了,就变成长期低压力。这是人不可抵抗的。
适当必要的减压,很有必要。例如,乔布斯推崇的冥想法,或者适当的旅游度假,健身,阅读等。
最后
在快节奏时代,我们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少即是多”。
通过运用“慢思考”的理念,给自己一些专注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减少注意力切换的次数,恢复正常睡眠,科学应对负向压力。
相信即使时代变化越来越快,但人的注意力却从来不应该因此而变得更加碎片。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