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南山空同《学经》前24章

    1

    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然饿则食,晨则起,困则息,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 余不知有执,不知有贪、不知有妄、不知有前后高下,不知有名,不知无名。身边之事,尽意来去,随意停驻,无有分别,是故不知有偏执苦,不知有贪欲之劳,心无所念,唯有劳作。是以故,虽心定神闲,然心有不知,虽有意之自然,然心有不知,虽有行之敏,然以其为常。 与众人同行,身居前为乐,身居后亦为乐,无有分别;与众同行,冠其名而乐,易其名亦乐,无有分别,余言出则行践,食时任,不执其理而穷究,无意一食而饱终身。 听古人言,上古之岁,民神同居,而不知有神,余欣然而乐。听今人言,知其来生前世者,是为神智,可得大道,得大道者,可免身心之困苦。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不知其名之变,不知其形之化,然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世人以我为神,亦以我为魔,无有分别,怡然而作。

    2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何以故?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双肩垂自如。能如幼儿乎?双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专心顾自忙,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余启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可感可知三年五载。

    3

    余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触诸物如新知,感全身如新愈,何以故? 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树生百尺,花香意浓,众藤附焉;水积千顷,叶葱影曳,浮萍生焉。故冬不至、叶不落,则树离于根,天不旱,水不竭,则江海轻其源。 天下之货,唯清静以贵,货之不缺,民难以其为贵,是有水生万物,地化诸形,若非所缺,众皆不知其贵也。 七声令人失聪,五色令人去明,七情令人生执,五味令人生贪,名利令人生妄。是故智者不居难得之货,以断其妄,圣人不迷声色之形,以知其本,贤人不恋五味之实,以消其害,达人不纵七情之欲,以明其心。然天地之间,阴阳相化,气灵相感,动静有常,因清而得浊,静极而生动,过犹不及,自得守中。 何谓守中?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也;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也。 为象之道,如日如月,是故世不混乱,民不渡智慧之河,山川无震,民不知和美之德,灾害不生,民不识清静之行。 故天下之道,以其清静而不为人所识,因其清静而自得生化,然为水者成于坎,为根者得于土。如水土者,流于四方,生化万物,而不与其争,以其清静,为天下贵。

    4

    余感日月之运行,知草木之变化,明山川之形势,度水泽之方位,应身心之修养,何以故?(学而得习者,谓之修,效其法,是为学也,得其法而践其实,是为习也,养者,和美之纲也。) 日出之前,必有清冷,此谓之寒,然寒极则阳生,故草不生树不发,位水土之下,位清静之方位,潜藏之以待也。 物起于微,成于积,万初之山,起于平川,立春之后,是有惊蛰,惊蛰之后,必有雷动。是故查立春之时,静而作,以积微成著也,度惊蛰之机,潜而用。应雷动之节,生而发之。所谓生发者,灵动则生,气运则发,为万物之始也。 草生平谷,其地成矣,感其风力而积其势,树生高山,阻其风势而得其损,树不与风争,风知为草便,是故不争上,以得其扶,不损下,以得其助。 日居天中,其位显矣,其方贵矣,众皆知城池之高,起于垒土,千里之远,成于趾步;然世间之物,因其方位而生利害,以其显要而为损,故日虽知其大,然知高而下,逢高而落,月得圆而缺,至明而暗,星舍其光,水居低谷,以离其方,以让其位。以其自损而得恒久。 山倾于西,其势成矣,于通达之时,以养德,于穷困之时,以养行,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顺德以载物,是故居万人之前,而安身后之事,于通显之时,施德于穷困之人,居达贵之地,不遗细微之途。知势而退,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土有高低,然不为万物所害者,以其不没万物而存也。 泽居谷地,明其上而知其下,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知言易行,奉之以和美。是故,居无所位,位无所得之时,当若山水之泽,知言易行,奉行和美,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天地相错,其位失矣,富失其本,则混于浊而守其清,贵失其位,则去躁还之以静,故知大而不居,知有而不持,言不明其德,行不惊四邻,知常而为,如车轮作,外曲而内直,外静而内动. 水临深渊,其位险矣,于位险之时,不存难得之货以得其静,实言践行以得其信,言行如一以张德行,笃静而为以明其心。是故处后而不为先,位低而不为害,滋化万物,积成于微。 有一物,余知其存而无以言其形,余识其相而无以言其本,此物不位八方之地,不占八节之时。世人多巧利,故有应用之得,故有知见之障,执守之碍。然无所知所认者,仅有身形之劳,不得身心之困,仅有身之忙,而无意念之苦。故世之烦苦,多起于心念,兴于挂碍,故有言:言行如一,以减心念之妄,不使为苦,有劳而作,以消挂碍之烦,得有自在。

    5

    余知花开叶落是为应期,识聚合离散是为利害,然不以叶落而没其存,不以离散而悲其聚,何以故?七子(文真)年少而发早白,两眼一大一小,一似初醒,一疑如将寐,一日法藏见其临溪而观鱼,停足而驻目,见溪水浊如泥汤,两边有鱼长及手余,挤依岸边,并不近水。 七子自语道:“我昨日曾想,今日如有山洪,当有众鱼出水而抢岸,没想今日果真如此,无趣!无趣!法藏问道:“既知无趣,又何出此念?" 七子依然自语道:“我知你长从智尊(龙马氏),定有聪慧之处,今有问,水能生鱼,鱼遇水则活,离水则死,为何今日众鱼却愿离水而抢岸,舍本而忘根,恐之不及?” 法藏道:“我悉知生长离灭,犹如鱼之悉知水清水浊,然鱼生于水,灭于水,熟而不顾,常睹而无视,故有一时之浊,则可不念百日之清。群兽逐食而聚,食没而散,鱼水清则聚,水浊而亡,舍本乎忘根乎?恐之乎?不知生死乎?” 水不因鱼弃而不养,兽不以食没离散而不交,利则交通,难则相舍,此为贪念之本也,众生为众生者,因其贪念而保其地,守其位、聚其气、交其灵也,气灵交通,以至有存。 七子此日仅出生有一千二百余日,见法藏如此言说,起身见过法藏。法藏遂问道:“鱼可知今日之生死,为七子故?”七子随口问道:“何以言说是源于七子?” 法藏笑道:“人一言既出,因果随行,七子心中灵有所感,外则气有所应。七子百日时,即能感知智尊到来,并能知其水器之用度,意欲相取,昨日感念溪水之浊,今日相应,又有何怪异?” 七子不语。 法藏依旧言道:“我听闻,微翅之物,一身之近,而振翅数千,大翅之物,万身之远,而振翅不过三。有力者藏意,有智者呐言,有慧者舍妄,抱元守初,而不与万物相害也。”

    6

    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知言而易行,何以故? 余居斗室,晨起扫所居,不为净而除其尘,拨乱以得其清静也。 尘为天地之气,天地存,其尘也不静,不穷究其象,是有不存,无有挂碍。 世间之事,不穷究其理,以减烦扰困顿。执微者,必失其著,强辩者,必失其明,好辩者,必失其善。是故,扫屋者不为除其尘以得其静,明理者不穷究其象不执其微,此谓之玄同。鸟鹊喜鸣,世人好辩,谓之得明,然,强辩失明好辩不善,余知言而易行,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 余行终南,居高襟其声,非因高而生其傲,知高以远其根本也。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也。知其崇高而生敬畏,先未近而誉之,近而亲之,攀其上而轻之,是为敬之化也。畏之化为何?侮之!故小子临山麓,仰而望叹之,至山腰,呼而求应之,达山巅,言其征而服之。崇高者易彰其声名,峻要者易据其方位,巨显者易生其益利。然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故高山不和人之声,峻要只显鸟兽道,巨山不限人之迹。余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余至渭水,择低感其恩,不以浊而怨其途,持清以泽其生灵也。 渭水有源,其水清例,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天下人皆清,我形浊,天下人皆静,我行躁。泽万民者,以其静而为天下德,养一方者,以其躁而为家人行。是故心有德而知言以发,行有张而践行以生,余知言易行,德行以张。

    7

    余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去年还家,邻家少年竟不得识,方知已过十数栽矣。往昔每念及此,无不伤恐惊忧,著《知》之后,顿然释怀矣, 何以故?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是故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装者。知其然而明期也。 贪恋痴妄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忧,“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者,初皆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也,水无有浮藻,鱼虾不成也,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余甚聪慧,人见之,皆言年少有为,然每至岁末,常有伤恐,余知一日、十载、千年并无分别,伤时光之易逝,恐日日之复为,挂念白发而言曰:余此一生,为而又为,不知何为也。 余开贴言《知》,如婴儿初生焉,无有挂碍,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虚言有伪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 余书《知》时,身旁人声杂乱,然心静若水,唯现已之心意,故言道,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知来者不追,知往者不究,过了过了,事过则了,释然而不相介怀;知言者无妄,易行者不迷,做了做了,做了便到,知言而无有挂碍。

    8

    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应期而至,应期而隐,知本而为,世事繁囿,然得自在,何以故? 余生之地,每遇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人不明焉。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燥矣,不燥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万物生灵,相生以长,互为师长,偿余幼时,稍有闲暇、无不以山水花草相亲近,远观日月,近亲花草,数十年如一日,怡然而得自在,至今不殆。 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 然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执念为精神。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 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忘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然花开有期,妄极归一。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 … 料想五千年多前,法藏不肯传法于世,至渭水,告轩辕氏曰“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 “余当回故地。”文真亦言“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已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 三千年前,文真“言其将归,姬昌、姬旦请求其传其法度。其人道,饥饿之人,饭不可以饱腹,贪害其命也。奴隶之人,理不可多知,求生以妄言也。二人叹其智将不泽民众,其人道,世知八方八节之变,则可明利害,足矣!余著书而私藏,贪妄不消,其法不出。” 知本而为,效师而行,诸事皆简,不相拘泥,是得自在。何为效师而行:逢高则静,遇低则就,得果则退,近冬则隐。

    9

    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实而不损则蔓,尔有和美,不施,民不感其德也;另有言,生而不化则枯,化而不潜则萎,潜而不用则散,用而不虚则积,虚而不实则妄,实而不虚则不张。尔有圣德,不行,民不知其存也,何以故? 生而不发者,意先而行不至是有,水土不德者是有;发而不实者,树无本则不立者是有,独木不惧大旱地者是有;实而不损者,蔓长而果稀者是有,蔓长而力不及者是有。 生而不化者,不化无以得其生,化而不潜者,不潜无以得其势。然潜而不用者,失其机也,用而不虚者,得其积也。虚而不实者,必自得其纠妄,实而不虚,一己之德也。 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以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言,余今所得者,不及余所失也。 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余,损不足以补有余。李耳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 夏人皆知糜鹿之贵,则糜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

     10

    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心定则意泰。胜物则穷,自胜则强,强而不夺,万物从焉,何以故?胜人者天,胜物者力,人不乏力,而乏俭,纵行穷物尽力,此谓之暴。暴雨不终朝,疾风不过午,天道无穷而物力有尽焉,人不知恭让以得俭,示力以为之强,夫强者,穷途积弱之兆也。 强者喜大,大者喜广,不祥之兆也,唯人自以强大,万物积弱,其死也不久焉。夫水者积弱,绕山而行,恭其生而得其溪流焉;汇于江海,知其大而为之让也,是故万物因其俭德而存,水亦存焉。 是故,积弱者,必胜坚强;恭让者,自生俭德;俭德者,广大自成,虽有急难,渡之无患。 人喜胜物,然喜胜物者,必不自胜,胜物则穷,自胜则强。自胜者,是有三德而不弃,一曰俭,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曰善:强而不夺,胜而不武;三曰和:万物和而共生,谐以得长。 夫世人者,凡有胜物,皆喜之,不知其途将穷尽焉,人非不知,为之不慧(知道而易行者,慧也)也,余复念: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11

    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然每遇聚散离合,是有困顿烦忧,何以故? 悉如我闻,世间诸物,犹如花冠,聚少散多;又如花开,转眼已失芳华。余行千里,欲观故地花开,适其地,其花渐显凋零之态矣,余不知喜悲矣,喜之尚存,悲之渐没。 世间诸态,唯喜悲忧哀无常也。喜之欲得,欲而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是生恶行矣;忧其得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是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是生新哀矣。 世人上山,以达顶为快,至顶则下,上下其途十之八九矣,临顶仅占其一也,故人生之途,唯喜悲忧哀无常矣,而悲忧哀皆胜于喜也,喜悲忧哀,皆为常情世态,不为疾,不足为弃。何为疾,忧人身心之不安者、困人心神之难解者,若以常情世态为疾,无疾自生也。 何谓通达,达则至也,不达可通,亦为至也,何为圆通,无为一理之困扰,无为诸理之困扰,观常情世态,皆为自在,非常情世态自在,心自在也。 是故,余不念要去常情世态,而无困顿烦忧,余犹念世多喜悲忧哀,而使其复增。世间之事,唯心定清静以贵,清静有一要义,观世间常态,而不自扰。得喜悲忧哀,不以为怪。 水洼之地,必生丰草,三步之内,必有生灵。阳弱则不生,日盛则地燥,故当消让其盛,以利众灵物焉。七情之盛,必生执念,执念盛,喜悲忧哀亦盛矣,故修心正行,非要离散诸念,双目不视常情世态,而在消其贪、痴、妄矣。 地有水火,以消让万灵之势,灵有贪妄,以茶毒自身之成。此为地脉之机,不可彻废。余取和美、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是故,诸般生灵,唯人之爱恨无常,非人之无常,贪妄巧利使其狂也。余行千里,惟与人相交而惶惶然,人识万物以为用,唯遗自然。

    12

    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凡有所妄,即生即消,余欣然而心安,何以故? 余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义,己意自显也。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可即生即消之妄,不相理会,意得自在。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言之道,莫以新知为贵也,新则不识,知而不明,是为贱也,贱卑之物,天下人弃而不用。 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是故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 言无纠,则心性坦达,自得自在。故言道,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人行五步,必以十步相度,兔宿一处,必以三窟以备,是故身之自在,在于积余,积余不足,行有困焉,积余有过,行之累焉。 故言积余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余不患人不知积徐也,唯患人不舍损益也。是故,若得诸般自在,意必归清静,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不知自在,然得自在,欣然而心安。

    13

    余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冰之所成,皆因天时地脉水位之化,久积乃成。余有七字,可消冰化水,此七字为何:不急不弃不求大。 妄言者,犹如寒冬深山冰柱,利剑不足以削其存者,时势造也。又如江面冰封,非一日之寒也。故千里冰封,不改船行,一船得过,则万船皆然。余虽力微,然勤而行之,不贪一日之功,不求一时之急,自有所得。 世人弃诚,唯余不弃焉,世人舍信,唯余不舍焉,世人皆知妄之过,然用之不辍,余独辍之。余不弃诚,为人师之,十人不弃。 十人不弃,为人师之,百人不弃,则世人皆不弃诚,皆不舍信,言行如一,德行以张。余知暗夜执火独行之孤也,然一火照十方,余不弃,万般生灵,皆将不弃也。 为事者,喜大成之功。然成事者,必当实心用事,积微成著也。言为心之声,修心者先修言,以得诸般自在。 修言之成,如决堰塞之水,须择其低易而为之;又如每日饮食,当勤而行之,不贪一日之功,不求一食而饱终身;如暗夜前行,不弃火种,自得光明。

    14

    余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攻守者,一体而二形,欲得其利,必假名以示其正也,何以故? 名者,自命也,自名者,言众以知其隙也;假名者,惑众以得其利也,故假名者,以名而掩其实。君子之名,盛而又盛,天下人皆亲之,余避之,小人之名,弃而又弃,天下人皆恶之,冠余身,余笑而纳之。君子小人,一体而二形,惑世愚民之言也。 贵其名附其利,盗贼生,假名巧利,名存而实亡焉。贵其行贱其名,民智开,欺世之伪不久焉。 然世间生灵,未言他人行之过,先冠其恶名以彰焉;欲立一己之论,必先假名谤他物之谬也,污行浊迹,皆假清名正义以行焉。众人非莫知名实不符焉,然勤而用之,得其利者乐推而不厌,以守其利焉,攻其利者承蒙而不言,以分其利焉。 道德丧,则名盛。名之盛,虚妄盛,民不知何以为信,是贵其实,是贵其行,弃名而不用。 道隐无名,万物莫不从焉,天下王候,莫不假名以示其正焉,何为正焉?一曰清,二曰静。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圣人弃名而无以为利,天下自得清静,天下自正。 是故,心有偏私,言必有其妄也,言他人之过,唯不冠他人以恶名,以得和美。一体二形,执名论理,理必有其执也,重其实而弃其名,以得其知。贵己之言行,贱他人之冠名,实心做事,不为其扰,德行自彰也。

    15

    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之于水土,故水势不可堵,地脉不可违,何以故? 水如民之言,常处低微之地,滋化诸灵,流于四方,不与万物相难也。故有高山,水仰而环之,是有洼谷,水注而平之,是有娇山,水绕而穿,是有田地,水舍而注之。此四者,皆为其至清至柔至弱之本性也。 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物,易为众灵轻而下视之,假而利欺之,巧而取夺之,截而断引之。水可至柔弱清善,亦可至坚强。水之强,一曰聚,二曰势,此二者得成,纵有万土之基,冲而毁之,纵有铜墙铁壁,淹而埋之。 水之聚,堵之果,不堵不足以成其聚,堤坝之功,在其疏而堵也。土之厚,山之高,终有其尽也,唯水之不竭也,故堵不过甲子,终有一溃。唯其势更强也。 水之聚,当察而疏之,生灵之意,当顺而导之,民众之言,当宣之使言,无有聚其大,堵而截之,甚于水焉。水之势,非水之势,堤防之势也。 土如民之行,常处低微之方,生养诸物,偏安一隅,演诸财为民用也。日有全食,不禁土之运;国有饥荒,不夺种苗,以求土有所演、民有所用、生有所养焉。 普天之下,莫非水土之疆也,水塞不疏,土无所演,则山崩川竭焉。禹开九道,非移土之功,予种庶稻,令万民生养之功也;禹疏九川,非治水之功,乃疏万民之怨矣。 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大威之下,言论不通。礼有不善,祸乱之根,仪有不实,积怨之途,大威不舍,水必荡之。

    16

    余知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法于阳,和于阴,风过而得化;草木之枯,必失之于地脉,起于根,现于叶,风过而生变,何以故? 草木之荣,下得水土,上应八风,得水土而逆八风者,谓之早夭;应八风而失水土者,谓之无寿。阳之道,在于法而制之;阴之道,在于消而和之,阴阳得宜,风过而得化,此谓之成。 草木之枯,是有地脉不善,失之于水土也。此非水土风候之过,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余不知何以为救。天道自然,地脉从善,不死不足以得其生。

    17

    余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择其药而施药之不当。则疾可致病。何以故? 药之不当者有三:一曰不察病因;二曰滥施药攻;三曰未因时施治。凡欲诊病者,必先问患者饮食起居,此为身安之所;后言其喜怒乐苦,此为心宁之房,再察其变故之因。 故,欲治当世者,必知民身心之忧,知病之缘起,示之以良方,安民之身,宁(宁者,积聚也,“育”这是古代“宁”字的写法,意为让人有房子住,用饭吃,才能积聚人心)民之意。 人无疾,则其体亦不存焉,故疾不致病,可自生自消者,不以药相攻,是为之消,是为养体;人之疾,源于身心,药之攻,多可治身无以疗心焉,滥施之无度,药性日微,其病愈重,是以无治焉。用药之道,一曰和,二曰养,治世亦然.

    18

    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故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何以故? 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君之讳病,则世间无疾有生,非天下无疾,皆以“小恙”相称也,病入骨髓,亦为“偶感风寒”,君之将死,世间无良方可医焉。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 屋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 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点之即破,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牺牲”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 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不惧民得智慧,不违和美之德,言行如一,不背养体之行,遇死而得其生。

     19

    余知出生入死,犹如草荣木枯,其生则悠然,其死则忽焉,非其死忽焉,乃生之不察,徙之失善,同之失和,居之失脉。何以故? 生死之间,有八字之机:生生、生长、生收、生藏,此八机者。轮回如四季,以其不自生,而得其生,以其唯自生,而得其死,其生之强大,其死亦颓然,其生之悠然,其以死为变,易而生之。 生之不察者,或恶死,或利障,或私而成妄。草木者,其死愈近,其衰愈明;人则反矣,其衰显微,其饰亦至,使其衰不现,以致心安,其死愈近,则其生机愈显矣,重饰轻因,乃生之不察。 徙之失善者,犹如他人取水之地,有一人立于水源之中,他人多恶之,其人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徙而不止,世人犹驱之,非其不知徙进焉,以其乏善矣,立水而徙,不去病源,乃徙之失善。 同之失和者,百人同声,则为鸟兽,千人同行,则为虫蚁,万人同声,则为草芥。和者,声异而存,不以音多为杂,不以高低为乱,不以相左为害。求和不求同,和而不为一,万物自得生机。 居之失脉者,或违天时,或违地脉,或违人伦,违此三者,凡有所居,必生其害。是以离其方,异其位,是有生生之德。

    20

    鹏行高空,鱼游水中,狼聚而食,兽攻而散,此为蚁兽之理。蚁兽之理者,优存劣亡,弱肉强食;然人世者,老不与幼争,父不夺子食,护其弱小,不为取财而谋命,此为人道之德。两者何以有别? 虫兽可独行,人多群聚,群聚之败,在于弱肉强食,群聚之成,在于保护弱小。木桶合围,存水之量,视其短而不念其长;人之群聚,强者愈强,则弱者愈弱,故抑强而扶弱。 人世之害,在于抑弱护强,假弱护强,故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犹如削船载木,终船毁木散。 故人道之基,在公而平之,在正义之序。公平不有,正义无序,虽可美其名,亦可乐其成,然其果皆为灾。譬如林有猛兽,火烧丛林,虽兽死,然万木不长,万物焦焉。 人道之盛,在择其优而护其弱,赏其贤而扶其庸。使人安其食,乐其俗,朴其居,实其行。故虽有名,却心为不乱,虽有利,却心知所止,万物相扣,是有美德。

    21

    余知人有困顿之苦,皆起于心念,悖于言行,失之于行践。 北雁南飞,依迹而行,兽饥则食,困则息,虽有辛忙,却无困顿之苦。困者,树生屋内,顿者,屈膝而行。困顿之苦者,身心俱疲,手束足缚,事无止息,身不由心,行非所愿。 身心俱疲者,心累胜身劳,心累者,自否,自怨,自责,不自足,不自安,不自量,不自得。欲去心累着,自是自谅自解自骄,自足自安自量自得。欲达此上者,内运津气,导而出体,外修言行,实言践行。 手束足缚者,有二,其一为实缚:居无定所、食无常供、衣不随季、家无余财;其二为虚束:顾他人之念,守知见之执,贪旧日之功,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欲解其二者,先解其一,其一愈强,其二愈弱,有舍有得。 事无止息者,人心难满,意欲难足,知止而善行。 身不由心者,非身之过,心念盛矣,先实而后虚。 行非心愿者,言行难如一,心否其行,境否其心,故纠缠难安。其方易得,其行难践,知其反复而不弃微小,久积而成。

     22

    余知善舍者善得,知内者识外,行定则妄消,身安则意静,观世万遍,方得一如初见。 工欲善其物,必有舍得之功,减繁方能存简,去次方能留要,故善舍者不弃,存留简要,以求大成之功,大成者,必有所失,以其善舍,方有善得之成。 树生百尺,各得其位,鸟兽相依,自知高下,不唯己意,方可消障,知自及人,方能去碍,故知内者,不执于己,睹他物而及己身,以其识内,而得知外。 马行千里,饱食而足,兽积余粮,不逾寒暑。知其用度,不求百年之功,不穷一己之力,不取万丈高台,不穷物之用,是故去外欲,知止而为,以得行定,行定则妄消。 倦鸟归林,以求居之所,群狼相聚,以谋食之得,是欲意静,先得身安,居有定所、食有常供、衣可易季、家有余财,身安不足,则意难为静,故,不弃实,意不为虚。 寒暑易节,冰散花开,夏秋风雷,冬雨化雪,人察自然万遍,方可淡然而观。人尚淡然,余不以为然,淡而不然,可得万物之机,观世百遍者,淡然而漠之,观世万遍者,知其黑守其白,了然无所驻,一如初见。

    23

    余知善退者得进,善损者得益,善施者不期,善行者无名,善为者无为,善思者无我,善取者不夺,何以故? 长进则无力,长退则无功,故有隐退之人,隐而不发,以退为进,名曰隐士。隐者,不现也,不现其图,不现其意,不现其方,故能来去自如,进退无间,无以为害。故曰,善退者,得其进;冒进者,胜而不得。 长木难进户,长竹难得助。疾风骤雨,树损枝叶而存根;树生鲜果,禽食果肉而存实。凡有增益,必藏损害。舍其夭而存其实,损其表而护其根者,损而益之;张其夭而远其本,显其表而失其根者,益而损之。故曰,增益者,必得其损,善损者,得其益。 长施者生怨,长助者不满,长见者尊损,长遇者不礼,何以故?事有常,则为期,期而不行,则生言行之怨,古有善施者,唯让恒常,以其不期,而得恩情。 长于治玉者,必重于理也,长于治水者,必重于导也,善行者,必重于朴,知朴者,方能识质,质朴者,自然之态也,善行者无名,为质朴是从。 长于功成者,皆弱自功,长于为事者,皆弱自是,不自是,方得道,不自功,方得道,不自功,方得万人之功,不自为,无所不为,故,善为者,必无为,是以无为,而得功成。 善思者,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故能去弊更新,以其无我,而通他物;善取者,执利往,众皆纷纷,易此取彼,不夺而得。

    24

    余知世间知无限,唯识异同,小学者以人为师,中学者以智慧为师,大学者以自然万物为师,故智者无常师,以常为师。 知如墙垒,初知可护身守心,以识善恶险要之别;中知可隔外物,隔外物者,必自欺,以其好恶而择其知,护其识。积智可自障不出,以知见为障,以执守为碍。世间知无限,以认其异同为要,善总不结,间迷不惑。 小学者,以人为师,犹如崇山遇向导,丛林遇标的,离此山者,向导可敬不可听,出此林者,标的可留不可从;尊其学,重其知,敬而友之,不唯其言是听,不唯其行而效。 中学者,以知慧为师,以知为师者,以正为用,以反为思,不明不信,存疑而不去,待机而解。百家言,择其通者而纳之,师之语,有违事实而舍之;以慧为师者,不以然为然,求实而去名,有实为据,不因万人皆然而附,不因大师之言而从,以行证言,勤而行之。 大学者,以自然万物为师,观一露而知朝阳光华,察一叶而知秋霜露暑,心无所驻,情无所用,思无所常,意无所念,无知而觉,空洞而察,无所知,而无所不知,以自然万物为师,知不可穷,识而有道。 是故,智者无常师,以常为师,可洞彻天地,以古御今,绝学无忧。

  • 相关阅读:
    我的知识库(4) java获取页面编码(Z)
    知识库(3)JAVA 正则表达式 (超详细)
    The Struts dispatcher cannot be found. This is usually caused by using Struts tags without the associated filter. Struts
    某人总结的《英语听力的技巧 》,挺搞的
    我的知识库(5)java单例模式详解
    构建可扩展程序
    SerialPort (RS232 Serial COM Port) in C# .NET
    Python学习笔记——String、Sequences
    UI题目我的答案
    jQuery学习系列学会操纵Form表单元素(1)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or-easy-fast/p/1216477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