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1、随笔+《构》-3

    随笔:

      印象中,大约是2015年,在top100(也可能是Qcon)自助餐厅见过一次邹老师,那时候应该是《构建之法》第二版刚出吧,那时候,隐约觉得能软件行业写书的人肯定就算是大牛级的人物。那时候对书的认识也很浅薄,一来因为读书少,二来读过的书主要集中在教材课本类或小说类,因此会觉得专业类书籍想必是很晦涩很枯燥了。这个想法在2017年读到《构建之法》之后被推翻了,频繁穿插小故事,重点突出“人”而不是反复强调“事”,这样的风格做为大学教材,真是一件让人眼前一亮的事。

      那时候的我,毕业4-5年,并没有太多管理意识,凭的是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和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开展工作。2015年开始,很晦涩的看了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隐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管理的点,通过这些年的实践,逐步把这些点串起来成了自己的线,能够把整个“产品研发”的流程串起来。这期间对项目管理收获比较大的,应该算是为期半年的CMMI培训,啃掉一本大约2cm厚的英文版CMMI教案,当然这过程有同事一起参与,还有培训老师的讲解,难度降低了很多。后来读《TCP/IP详解》(卷1),也算是一个大部头了,后面也主要是当做工具书了。关于“书”的另一个人生的转折,应该算是初为人父的那段时间了吧,怀着对新生命的敬畏,我开始阅读与儿童有关的书,也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今年在公司的职位发生了一些变化,总想着怎么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起点。正好有个能和邹老师沟通的机会,那自己就再努力一把吧。规划着把家里重新规划了一下,在一个房间的角落放上一张桌子,电脑也从书房挪了过去(书房会有人休息),摆上简单的必备件,支起一个小书架,摆上一盏小台灯,仿佛回到了“寒窗苦读”的学生时代,还真是有几分感怀。想着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吧,年内读10本书,书单我还在策划中。有些即使读过的,也拿出来重读一遍,每一本书写一份完整的随笔感受。其实这一篇随笔写到现在,我也发现了距离上一次我写这么大段的文字已经久远到记不清了,想想曾经在学生时代,每一期校刊都能找到我的作品,以至于毕业多年的一次聚会,我有个老师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问“你怎么还没去当作家”。现在自己文笔已经退化到无法形成段落、形成章节、形成目录的程度,都是很随意的一些思维片段。这才发现要写好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断看、不断写、不断回看、不断修改,如此循环,才会有进步。其实读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读书背后的那个收获,但目前也许是没想清楚,也许是语言匮乏,就是没法准确的把根本的目的描述出来。所以索性就让这个目的在过程中逐步清晰,实践(读书)变成目标,可执行性应该就要强很多了吧。

      至于计划,目前每天晚上10点~11点,这1小时我基本都是可以空出来,那就暂定每天晚上排出这1小时来完成目标。每天用便签,做当日的简单小结,可以更随意和凌乱。每周更新一次博客,做一次汇总。(1周7小时,1年416小时,每本书大约40个小时读完)。

     


     

    《构建之法》:

    这本书我在2017年看过一大半。我本身是硬件出身,没有太多软件开发经验,写过几年逻辑编程语言(VHDL/Verilog),后来项目需要,做过嵌入式的固件和应用软件的部分修改,但代码量应该比相同工作年限的软件工程师要少了许多。

    重读这本书,我首先翻开目录,打算开始从与自己目前的问题相关的章节开始入手。第一个章节我选择了“第3章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谈到工程师的成长,首先谈到的能力的衡量,让我想到最近和某个同事聊到关于价值体现的问题。价值,很多人看起来是很抽象的一个词,因为团队里面很多人,没有办法很确切的表达自己的价值。

    这里面存在诸多问题:

    1、团队对个人的期望,并没有很清晰的表达出来,总是指望个人从职业性的角度,自己去悟(不具备主观能动性?)。

    2、个人有很多情绪化的行为,准确说就如邹老师所描述“存在思维误区”。“麻痹分析”、“不分主次”、“过早优化”、“过早泛化”。

    3、个人对职业发展思考的深入度不高,普遍还在第2级(养家糊口的工作)的层面,甚至更低。(这个可能我了解的存在片面性,但在执行时的效果就可以感受的出来)大部分处于下面这种的状态。

    “我就会这点手艺,至于手艺高不高,搁平时我是不愿意承认我不行的,但是一旦项目的难题来了,复杂度高了,我是不会的。我能做什么,我不关心,领导自己看着办。”

    • 这么说可能有点打击团队士气,但最后的事实就是一旦爆发了稍微有复杂度的问题,能主动进行问题分析的人实在太少,都是被动的心态,这样就导致解决问题的效率实在太低,而且我在里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协调。也可能我早期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有关,早期,因为人员离职等原因,我一个人对整个项目的熟悉程度远大于当时的项目团队其他人,大部分问题,都是我进行完整分析后,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给到其他人处理。如何逐步变换自己的管理方式,这是个问题 

     

    近期,公司也在重做绩效考核。关于如何用客观数据来度量团队、个人的价值,是应该思考起来,而以前很多时候全凭主观的判断,存在不准确性、不公平性,或者大家吃大锅饭的形式,这都是很危险的。但度量项的设计也确实是一项很考验“理性”的工作,思路不应被“感性”所干扰。(我自认为应该是一个相对比较“感性”的人)

     


     

    问题:

    想到一个问题,关于当前团队的状态。我作为项目组带头人总需要疲于奔命的应付外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馈给我,我需要根据我对系统的理解,将问题分解并进行逐步定位。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给到其他人处理。如何逐步变换自己的管理方式。(文中已提到)

    关于人的问题,1(组长)+3(组员)的模式,天花板往往会被1(组长)限制住,有时候跟组长讨论一个问题,组长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导致由技术原因往外推脱某个需求无法实现,但说不定有组员是可以修正这个偏差的。但是处于层级关系或同事关系(层级关系其实并不明显),不方便表达,又或觉得怕会多事。这时候,往往需要我花较多时间去确认这个技术原因,而且可能也会造成一种不信任感。

     

     

     

  • 相关阅读:
    一步步介绍网页之--> intro.js的使用
    使用 intro.js 使项目介绍更加完美
    完整版中国省市县数据 存储到数据库中
    java 使用openoffice 转换文档,成.pdf,实现在线预览效果
    jsp 页面传多个id 到java后台的处理方式
    CCF推荐国际刊物会议列表2015
    百度ABCOP团队校招提前Offer等你来挑战
    高性能计算中心汇总
    Linux SSH 远程登录后显示-bash-4.1$的解决办法
    Coolpad Y1刷机方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our0clock/p/1005311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