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雾霾严重的那几天,写了两篇关于空气质量的文章,《可视化之PM2.5》和《谈谈我对雾霾的认识》。坦白说,环境问题是一个无法逃避又无能为力的话题。最近因为工作中有一些数据可视化的内容,借这个机会研究了一下Berkeley Earth,下简称为BE,效果如下:
从产品角度,有三个特点:第一,从可视化的效果来看,是点密度插值后的切片效果,而不是点值显示,这就需要服务端支持缓存切片,对客户端而言,直接加载即可;第二,提供了历史数据和小时,天,月三种模式,能够支持最近半年左右的数据访问,自然,不同模式下的切片url对应不同的format;第三,拖动鼠标时,能实时显影当前位置对应的AQI值,这个就比较厉害了,用到了utfgrid的思路,可以做到实时的本地查询属性的效果。
作为程序员,看到让自己心动的代码,脑海中的第一反映就是要征服她。不会F12的Web程序员等同于阳痿。查看url请求,用同一个XYZ看一下OSM对应的切片区域,确定是墨卡托投影的切片(如果不是,那就对比一下天地图WGS的);代码混淆都是家常便饭,个人认为阅(tou)读(kui)代码是最有意思的时候,首先,从函数和变量的命名上,基本可以判断他写代码的人品,我最讨厌两种命名风格:var a,b,c和拼音命名,前者是机器干的事,后者就不评价了。终于找到了切片url的format。
可见,无论是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设置对应的current(UTC时间)就可以获取对应的切片数据,因此,我基于Cesium.UrlTemplateImageryProvider实现了createAQIBerkeleyEarthProvider方法,终于能加载对应的影像服务了!
当你打开网页却发现,你拥抱的并不总是也拥抱你,浏览器报错了,原来BE进行了跨域限制,也是情理之中,养了这么多年的女儿,怎么也是Berkeley名门闺秀,和你约约就算了,你这个穷小子,连房(服务器)都没有,就想把女儿骗回家?
跨域是浏览器的限制,服务器请求则没有跨域限制。可见,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有房才是硬道理,请教谷大神,写了一个jsp代理,家小但也五脏俱全。终于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中加载BE的切片服务了。
迎娶白富美固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可生活不像诗,鼠标实时查询这个utfgrid功能还没实现呢,婆婆说,这叫中看不中用。当鼠标移动时,BE会请求一个bin文件,里面的数据结构如下:
这其实就是utfgrid属性切片的思路,对应的逻辑过程如下,分别在loadDataFile和displayConcentration两个函数中实现,其中bin文件是以arraybuffer形式,这也是大数据Web环境下高效传输的不二选择,其实就是二进制流的形式。
如上是对BE中具体的技术介绍,在非技术层面,个人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收获:
首先,当你决定最一件事情后,难度一般比你想象的要小。最大的难点在于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懒惰,心理障碍远大于实际难度。
第二,鼠标的实时属性查询,这个功能很实用,可视化效果能让用户直观感受,但有点外行看热闹的感觉,通过utfgrid技术,很好的提供了鼠标焦点的AQI数值,就相当于内行看门道了,两者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第三,作为一个高校组织,这些数据都是开放的,比如PM2.5一年内的数据,精确到天,格式是NetCDF,提供了Java版本的读取API。还有全球气温变化的详细数据,都是很好的可视化效果素材。
最后一点,从技术角度来看,该网站重服务端,大部分数据和业务都是在服务端预缓存和实时缓存的结合,比如utfgrid属性切片的生成,克吕金算法的点插值等,尽管目前克吕金插值有JS的实现,但如果无法借助GPU,个人认为无法做到实时性(我没验证),而且,网站的代码写的很规范,对程序员很友好,读起来也比较舒服。
本来还想说一下aqicn.org,earth.nullschool这些网站的技术实现,相同和不同之处,篇幅限制,放到下篇吧。同样都是环境题材,它们在数据结构,技术思路和最终的产品形态上有很多不一样的诠释,是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有空再聊,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