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机(perceptron),听着很牛比,其实就是二类分类的线性分类模型
属于判别模型,1957年由Rosenblatt提出,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基础
任何统计机器学习都是三要素,只需要说清楚模型,策略和算法
感知机是一种线性分类模型。
假设空间是定义在特征空间中的线性分类模型或线性分类器,即函数集合
几何解释为,
线性方程,wx+b=0,对应于特征空间中的一个分离超平面(separating hyperplane),其中w为超平面的法向量,b是超平面的截距。该平面将数据点分为正,负两类
策略
策略就是要定义损失函数,并让损失函数极小化
如何选取损失函数很关键?
这里一个自然的选择是,用误分点的总数作为损失函数,但问题是这个损失函数和w,b没关系,不易优化
所以这里选择误分点到超平面的总距离作为损失函数,这样损失函数对于w,b是连续可导的,这样就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来找到最优解
任一点到平面S的距离,参考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所以可以用来替换
假设误分点集合为M,那么所有误分点到超平面S的总距离为,
损失函数是非负,如果没有误分点,为0,误分点越少,离超平面越近,损失函数值越小
算法
要解决的问题如上,由于损失函数是对于w和b连续可导的,所以这里使用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来找到最优解,
Andrew Ng的公开课,理解梯度下降比较好的例子是,想象一下你在山上如果要以最快的速度下山,你会选择如何走一步(注意只是一步,下一步取决于新的位置)
应该选择梯度的反方向,首先要定义梯度,
可以看出梯度就是对于损失函数求偏导数,对于w的梯度就是对于L(w,b)求w的偏导,同样对于b的梯度也是对L(w,b)求b的偏导数
导数和微分 (参考wiki)
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
微分是对函数的局部变化率的一种线性描述。微分可以近似地描述当函数自变量的取值作足够小的改变时,函数的值是怎样改变的。
可微的函数,其微分等于导数乘以自变量的微分,因此,导数也叫做微商。
一个多变量的函数的偏导数是它关于其中一个变量的导数,而保持其他变量恒定
几何意义是,在求偏导那维上的切线斜率
上面可以看到对于梯度的计算需要使用所有的误分样本点,如果M非常大的话,效率很低,所以这里使用的是随机梯度下降
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可见这里只是用一个样本点的损失函数的偏导值来修正w和b,效率会高
但问题是,这次修正只是减小对该样本点的损失值,而非所有样本点的整体的损失值,也就是所这次修正是对于该样本点的局部最优,而非对整个样本集的全局最优
所以随机梯度下降,会导致下降过程的震荡,但往往可以逼近全局最优
当然这个方法的优点,不需要遍历所有的样本点,可以针对每个样本点对w和b进行迭代更新,这样通过部分样本点就可以使损失函数达到最小或收敛
感知机学习算法,给不同的初值或选取不同的误分类点,得到的解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对于下图的例子,明显解不是唯一的,会有很多解,为了得到唯一的超平面,需要增加约束条件,这就是支持向量机的思路
并且可以证明(参考原书),当训练集线性可分时,感知机学习算法一定会收敛
但是如果非线性可分,那么会导致不收敛,迭代结果会反复发生震荡
对偶形式
假设初始值w0,b0均为0,并且经过如下迭代更新
最后学习到的w,b分别可以表示为
因为每次w,b更新后,误差样本点会发生变化,只有误差样本点会用于修正w,b,所以当多次修正仍然是误差点,说明该样本点很难正确分类, 和该样本点用于修正的次数成正比
下面是对偶形式的算法,
只是用那项去替换w,b没有替换,why?
替换后,由来替换 迭代
本质有什么区别吗?对偶形式的好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