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70

    简介
    OpenID Connect简称为OIDC,已成为Internet上单点登录和身份管理的通用标准。 它在OAuth2上构建了一个身份层,是一个基于OAuth2协议的身份认证标准协议。

    OAuth2实际上只做了授权,而OpenID Connect在授权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认证。

    OIDC的优点是:简单的基于JSON的身份令牌(JWT),并且完全兼容OAuth2协议。

    今天我们将会介绍一下OIDC的具体原理。

    OpenID Connect是什么
    OpenID Connect发布于2014年,是建立在OAuth 2.0协议之上的简单身份层,它允许客户端基于授权服务器或身份提供商(IdP)进行的身份验证来验证最终用户的身份,并获得用户的相关信息。

    OpenID Connect提供了RESTful HTTP API,并使用Json作为数据的传递格式。

    之前我们讲到了基于XML格式的SAML协议,而OpenID Connect因为其更加简洁的数据交换格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我们看一下OpenID connect的基本流程:

    RP(client)发送一个认证请求到 OpenID Provider(OP)。

    OP对End User进行认证并获得相应的授权。

    OP返回一个ID Token或者access Token给RP。

    RP使用access token向UserInfo Endpoint请求用户信息。

    UserInfo Endpoint返回相应的用户信息给RP。

    ID Token
    ID Token就像是一个用户的身份证,它是以JWT格式存在的,并且由OP进行签名,保证它的安全性。

    获取ID Token的方式就是向OP发送认证请求。

    因为ID Token是以JWT格式存在的,JWT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Header,Payload和Signature。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一下Payload的json内容:

    {
    “sub” : “alice”,
    “iss” : “https://openid.flydean.com”,
    “aud” : “client-12345”,
    “nonce” : “n-0S6_WzA2Mj”,
    “auth_time” : 1311280969,
    “acr” : “c2id.loa.hisec”,
    “iat” : 1311280970,
    “exp” : 1311281970
    }
    sub = Subject Identifier:必须。iss提供的EU的唯一标识;最长为255个ASCII个字符;
    iss = Issuer Identifier:必须。提供认证信息者的唯一标识。一般是Url的host+path部分;
    aud = Audience(s):必须。标识ID-Token的受众。必须包含OAuth2的client_id;
    nonce:RP发送请求的时候提供的随机字符串,用来减缓重放攻击,也可以来关联ID-Token和RP本身的Session信息。
    auth_time = AuthenticationTime:EU完成认证的时间。如果RP发送认证请求的时候携带max_age的参数,则此Claim是必须的。
    acr = Authentication Context Class Reference:可选。表示一个认证上下文引用值,可以用来标识认证上下文类。
    iat = Issued At Time:必须。JWT的构建的时间。
    exp = Expiration time:必须。ID-Token的过期时间;
    上面的是ID Token的标准Claims。

    请求ID Token
    现在我们知道了ID Token是什么,那么在OpenID Connect的RP客户端如何请求一个ID Token呢?

    虽然OpenID Connect并未指定应如何实际验证用户身份,这取决于提供者来决定。但是我们通常由Web浏览器来执行认证步骤。

    浏览器将用户重定向到认证服务器的认证窗口,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通过OAuth 2.0协议请求ID token。

    使用OAuth 2.0来获取ID Token有3种方式:

    Authorization Code模式

    Authorization Code流程的步骤如下:

    客户端准备身份认证请求,请求里包含所需要的参数

    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授权服务器

    授权服务器对最红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授权服务得最终用户的统一/授权

    授权服务器把最终用户发送回客户端,同时带着授权码

    客户端使用授权码向Token端点请求一个响应

    客户端接收到响应,响应的Body里面包含在和ID Token和Access Token

    客户端验证ID Token,并获得用户的一些身份信息

    隐式授权

    上图就是一个隐式授权的例子,和Authorization Code模式不同的是,认证服务器返回的是一个access token片段,只有这个片段,我们是无法得到access token的。

    这里我们需要额外请求一次client resource服务器,服务器将会返回一个script脚本,通过这个脚本,我们对access token片段进行解析,得到最终的access token。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比较少用到,它是前面两种模式的混合,它允许从前端和后端分别获取token值。

    ID Token可以做什么
    那么我们拿到请求得到的ID Token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无状态session,通过将token存储在浏览器的cookie中,我们可以实现轻量级的无状态会话。
    服务器端不需要存储会话信息,我们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对token进行验证即可。

    可以将token传递给第三方,因为token本身并不是敏感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将token传递给其他应用程序或者后端服务。

    令牌交互,我们可以通过ID Token去IdP服务器中请求access token,从而起到了交互token的目的。

    Open Connect认证码授权的例子
    这里我们举一个使用认证码授权获取到ID token的例子。

    RP通过重定向到OpenID Provider的OAuth 2.0认证终端,来初始化一个用户认证。
    下面是一个重定向的例子:

    HTTP/1.1 302 Found
    Location: https://openid.flydean.com/login?
    response_type=code
    &scope=openid
    &client_id=s6BhdRkqt3
    &state=af0ifjsldkj
    &redirect_uri=https%3A%2F%2Fclient.flydean.com%2Fcb
    response_type:因为我们是认证码模式,这里选择code

    scope:openid表示请求的是openid。

    client_id:RP的client id,OP通过这个client_id来识别是否是可识别的RP。可以提前注册或者提前约定。

    state:RP生成的一个状态标准,主要为了防止攻击。

    redirect_uri:认证完毕之后,跳转的链接。

    在OP端,将会检测是否已经存在一个有效的用户session,否则将会弹出用户登录界面,让用户登录。

    登录成功之后,client将会重定向到redirect_uri,并带上认证码:

    HTTP/1.1 302 Found
    Location: https://client.flydean.com/cb?
    code=SplxlOBeZQQYbYS6WxSbIA
    &state=af0ifjsldkj
    使用code获取ID token
    上面返回的code只是一个中间产物,RP需要将code提交给OP换取ID token。

    这次我们直接使用一个后端的POST请求:

    POST /token HTTP/1.1
    Host: openid.flydean.com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uthorization: Basic czZCaGRSa3F0MzpnWDFmQmF0M2JW

    grant_type=authorization_code
    &code=SplxlOBeZQQYbYS6WxSbIA
    &redirect_uri=https%3A%2F%2Fclient.flydean.com%2Fcb
    grant_type:authorization_code表示是授权码格式
    code就是上面一步获得的code
    redirect_uri是callback url
    如果成功,OP会返回一个JSON对象,带有ID token, access token 或者 refresh token: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ache-Control: no-store
    Pragma: no-cache

    {
    “id_token”: “eyJhbGciOiJSUzI1NiIsImtpZCI6IjFlOWdkazcifQ.ewogImlzc
    yI6ICJodHRwOi8vc2VydmVyLmV4YW1wbGUuY29tIiwKICJzdWIiOiAiMjQ4Mjg5
    NzYxMDAxIiwKICJhdWQiOiAiczZCaGRSa3F0MyIsCiAibm9uY2UiOiAibi0wUzZ
    fV3pBMk1qIiwKICJleHAiOiAxMzExMjgxOTcwLAogImlhdCI6IDEzMTEyODA5Nz
    AKfQ.ggW8hZ1EuVLuxNuuIJKX_V8a_OMXzR0EHR9R6jgdqrOOF4daGU96Sr_P6q
    Jp6IcmD3HP99Obi1PRs-cwh3LO-p146waJ8IhehcwL7F09JdijmBqkvPeB2T9CJ
    NqeGpe-gccMg4vfKjkM8FcGvnzZUN4_KSP0aAp1tOJ1zZwgjxqGByKHiOtX7Tpd
    QyHE5lcMiKPXfEIQILVq0pc_E2DzL7emopWoaoZTF_m0_N0YzFC6g6EJbOEoRoS
    K5hoDalrcvRYLSrQAZZKflyuVCyixEoV9GfNQC3_osjzw2PAithfubEEBLuVVk4
    XUVrWOLrLl0nx7RkKU8NXNHq-rvKMzqg”
    “access_token”: “SlAV32hkKG”,
    “token_type”: “Bearer”,
    “expires_in”: 3600,
    }
    其中ID token的格式是JWT。

    User Info
    我们获取到的ID token里面已经包含了一些非常有用的claims信息。

    事实上ID Token还可以包含其他的user info信息:

    比如name,profile,picture,email,gender,birthdate,phone_number,address等等有用的信息。

    我们可以在token请求的时候添加上额外的scope:

    HTTP/1.1 302 Found
    Location: https://openid.flydean.com/login?
    response_type=code
    &scope=openid%20email
    &client_id=s6BhdRkqt3
    &state=af0ifjsldkj
    &redirect_uri=https%3A%2F%2Fclient.flydean.com%2Fcb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添加了额外的email信息,那么OP将会在token中加入email选项。

    比如:

    {
    “sub” : “alice”,
    “email” : “alice@wonderland.net”,
    “email_verified” : true,
    “name” : “Alice Adams”,
    “given_name” : “Alice”,
    “family_name” : “Adams”,
    “phone_number” : “+86 18888888888”,
    “profile” : “https://flydean.com/users/alice”
    }

  • 相关阅读:
    LeetCode:Symmetric Tree
    LeetCode: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Inorder and Postorder Traversal,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Preorder and Inorder Traversal
    LeetCode:Binary Tree Level Order Traversal I II
    LeetCode:Binary Tree Zigzag Level Order Traversal
    LeetCode:Convert Sorted Array to Binary Search Tree,Convert Sorted List to Binary Search Tree
    LeetCode:Balanced Binary Tree
    LeetCode:Minimum Depth of Binary Tree,Maximum Depth of Binary Tree
    LeetCode:Path Sum I II
    LeetCode:Flatten Binary Tree to Linked List
    LeetCode:Distinct Subsequence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d11/p/1421767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