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3.6)存储引擎--文件与数据的结构

    一. 文件

    (1)主数据文件.mdf初始大小至少为3MB(在sql2012/2008以后至少需要5M),次要数据文件.ndf初始大小,同日志文件一样至少为512KB(在sql2012/2008以后至少需要1M);

    (2)SQL SERVER在逻辑上用文件组将文件分批管理(类似ORACLE的TABLESPACE),一个文件组可以包含多个文件,插入数据时,同一个文件组内的所有文件等比例增长(ORACLE的一个TABLESPACE中逐个使用多个文件),例如:文件组中有两个文件,初始大小分别为100M和200M,此时插入3M数据,file1新增(100/300)*3M=1M,file2新增(200/300)*3M=2M,如下图:

    (3)页(page),SQL SERVER中的数据文件由8K大小的数据页组成,每个数据文件中的页从0开始编号,页大小不可以自定义(ORACLE可自定义),且每个页只可以属于一个数据对象;

    (4)区(extent),或者叫扩展,8个物理上连续的页为一个扩展,即64K,扩展的存在是为了避免不停地分配8K的页面,提高页面分配的效率。SQL SERVER有两种类型的区,如下图:

      (4.1)混合区:为了节约空间,将少量数据的表或索引存放在混合区中,当表或索引的数据增长到8页时,再使用统一区来存放,一个混合区有8个页,每个页可以属于不同的数据对象,即每个混合区最多为8个数据对象共享;

      (4.2)统一区:由单个数据对象所有,如果对表中现有数据创建索引,且索引的大小超过8页,则索引将全部使用统一区,没有混合区的分配过程。

    二. 页

    2.1、非数据页

    (1)文件头(FILE HEADER),每个数据文件的第1页,页号为0,该页主要包括当前文件的属性描述,比如:文件组ID、文件ID、文件当前大小、文件最大/最小值、文件增量、一系列的LSN等;

    (2)页面空闲空间(PFS),每个数据文件的第2页,页号为1,该页记录当前数据文件每个数据页的空间状态:该页是为空、已满 1% 到 50%、已满 51% 到 80%、已满 81% 到 95% 还是已满 96% 到 100%。PFS页内用1个字节来描述1个数据页的分配及空间状态,每个PFS页约有可用空间8088个字节,即数据文件内约每64M的空间会出现一个PFS页。PFS页描述数据页空间状态如下图:

    (3)全局分配映射(GAM),每个数据文件的第3页,页号为2,该页记录当前数据文件每个区的分配状态,0为已使用(作为混合区或统一区,已被分配),1为未使用(自由区,未被分配);

      (3.1)结合PFS和IAM页,如果数据对象没有可用空间时,且数据大小已超过8页,GAM为数据对象分配一个统一区;若数据大小尚未超过8页,则GAM结合SGAM为其寻找或者分配一个混合区;

      (3.2)GAM页内用1位来描述1个区的分配状态,每个GAM页约有可用空间8000个字节,即数据文件内约每4G的空间会出现一个GAM页;

    (4)共享分配映射(SGAM),每个数据文件的第4页,页号为3,该页记录当前数据文件哪些区被用作混合区,1为含有自由页面的混合区,0为自由区或已满的混合区;

      (4.1)当数据对象需要一个含有自由页面的混合区时,SGAM用来辅助GAM寻找或分配一个混合区;

      (4.2)SGAM页内用1位来描述1个区的分配状态,每个SGAM页约有可用空间8000个字节,即数据文件内约每4G的空间会出现一个SGAM页;

    (5)索引分配映射(IAM),该页跟踪数据文件中的页属于哪一个数据对象,IAM页头有8个页面指针,指向数据对象在混合区中的数据页(如果混合区中数据被删除可能少于8个指针),IAM页内比特位为1表示该区属于自己所属的数据对象,比特位为0表示该区不属于自己所属的数据对象;

      (5.1)每个数据对象的每个分配单元拥有一个IAM页,IAM同GAM、SGAM一样可以管理约4G的空间,如果分配单元包含多个文件,或者文件大小超过4G,则需要另外的IAM页来管理,IAM页间通过双向链表连接;

      (5.2)可以通过sysindexes或sys.system_internals_allocation_units系统目录得到first_IAM页面的位置,IAM页在数据文件中的位置是随机的,可能IAM页所在文件并不是所管理的那个文件;

      (5.3)对于堆数据插入而言,通过IAM页和PFS页找到自己有剩余空间的页,直接插入数据即可,但索引数据插入的位置是由索引键的顺序决定的;

    (6)差异更改映射(DCM),每个数据文件的第7页,页号为6(页号4,5为保留页),该页跟踪当前数据文件中,自上次全备份后被修改的区,以提高差异备份的效率,1为被修改过,0为未被修改;

      (6.1)DCM页内用1位来描述1个区的分配状态,每个DCM页约有可用空间8000个字节,即数据文件内约每4G的空间会出现一个DCM页;

    (7)大批量更改映射(BCM),每个数据文件的第8页,页号为7,该页跟踪当前数据文件中,自上次日志备份后被大批量操作修改的区, 1为被修改过,0为未被修改;

      (7.1)大批量恢复模型只记载大批量操作的最小日志记录(不记录明细,只记载动作),所以比在全恢复模型下执行速度要快(因为省去写大量日志的成本),但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可恢复,在进行日志备份时,仍然会使用BCM页将大批量操作所修改的区备份出来,所以此时会出现日志很小,但日志备份很大的情况;

      (7.2)BCM页只有在大批量恢复模型下才有用,因为简单恢复模型下不记载任何大批量操作的日志,且日志自动截断,全恢复模型下有详细的日志纪录;

      (7.3)BCM页内用1位来描述1个区的分配状态,每个BCM页约有可用空间8000个字节,即数据文件内约每4G的空间会出现一个BCM页;

    2.2、数据页

    2.2.1、DATA

    (0)数据页,包括页头、数据行、行偏移矩阵三部分内容,如下图:

    (0.1)页头固定大小为96B,包括页号、所属对象、LSN等页面信息;

    (0.2)数据行累计不超过8060B,那么单行数据最长为8060B,由于数据行还存在一些行开销,所以建表时,数据类型的最大长度不允许超过8000B(LOB类型除外),行开销在下面会有介绍;

    (0.3)行偏移矩阵以2B为一个指针,标识每一个数据行的起点位置。哪怕是索引页,数据行在页内的物理顺序也并不一定是有序的,数据读取时按行偏移矩阵的顺序读出(从slot0起),从逻辑上保证了数据行在页内的顺序,可能slot0对应的数据行是在页面内物理上的第N行(N<>1);

    (1)行内数据(IN_ROW_DATA)

      单行未超过8060B的数据行,或者单行超过8060B但存储在当前页的数据,称为行内数据;

    (2)行溢出数据(ROW_OVERFLOW_DATA)

      在SQL SERVER 2005及以后的版本中,如果表中定义了变长数据类型,允许单行数据长度突破8060B,超过的部分即为行溢出数据,如果变长列被更新后缩短,可能会被移回行内数据页(通常减少1000字节以上时,SQL SERVER才会有检查是否可移回);

      (2.1)行溢出数据为超过8060B数据行的一部分列,在行内数据页上有24B的指针指向行溢出数据页;

      (2.2)只会将变长数据类型的行溢出数据移出行内数据页,因为定长数据类型在定义表时就不允许累计长度超过8000B,所以行内数据页足够存放定长数据列;

      (2.3)移出行内数据页的变长列,必然是整列数据,不会将变长列数据拆开存放,一个新的数据页也足够存放最大长度为8000B的变长列;

      (2.4)如果变长列使用了MAX分类符,如:varchar(MAX),则数据库自动根据varchar(MAX)的数据长度选择不同的数据页,如果MAX<=8000,则使用行溢出数据页;如果MAX>8000则使用大对象数据页;

    (3)大对象数据(LOB_DATA)

      存放如:TEXT/IMAGE/XML/varchar(MAX)等最大长度可超过8000B的数据类型的数据;

      (3.1)大对象数据也是通过8k的数据页来存储数据,在行内数据页中包含一个16字节的指针指向大对象数据的根页,大对象数据通过B-树结构来组织多个数据页;

      (3.2)可以通过打开text in row选项将大对象数据存储在行内数据页,当大对象数据被更新超过500B时,则会从行内数据页将大对象数据移出,这是个日志操作,因此移动操作比较耗时,所以不建议开启该选项;

    (4)数据行

    每个数据行,除了每个列的数据之外,还包括状态位、定长列偏移量、总列数、NULL位图、变长列数、列偏移矩阵,这些即为行开销。

    创建全定长列的表,数据行如下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f object_id ('test_col'is not null
        drop table test_col;
    GO
    create table test_col
    (
    col1 char(1),
    col2 char(2)
    )
    GO
    insert into test_col
    values('A','B')

    (4.1)状态位A占1B标识列的类型、是否有变长列等信息,状态B占1B未启用;

    (4.2)定长列偏移量占2B,标识定长列的截止位置,这里为1+1+2+1+2=7B,每个定长列的起始位置,可以在无文档记载的系统视图sys.system_internals_partition_columns中查到(leaf_offset字段),col1、col2为定长数据所在;

    (4.3)在包含可为NULL的列时(定长列为NULL时列值为0,而变长列不存储列值),这时就需要总列数(占2B)和NULL位图了,比如:有4列,NULL位图为11110100(由低位向高位对应),则表示第3列为NULL,那么第1、2、4列返回数据,第3列返回NULL。上图中两列均可为NULL(11111100)但都有值,所以不返回NULL,NULL位图的长度随着表中列数的多少在变化,以BYTE为单位进行增长,最小为1B即8位,可以标识8列;

    (4.4)全定长的数据行中,不包括变长列数、列偏移矩阵的行开销;

    创建包含变长列的表,数据行如下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f object_id ('test_col2'is not null
        drop table test_col2;
    GO
    create table test_col2
    (
    col1 char(1),
    col2 varchar(2)
    )
    GO
    insert into test_col2
    values('A','B')

    (4.5)此时定长列偏移量为1+1+2+1=5B,因为只一个长度为1B的定长列,另外,总列数仍然是2,NULL位图也相同;

    (4.6)变长列数占2B,表示表中有几个变长列,它决定了后面的列偏移矩阵中要放几个元素,列偏移矩阵标识表中每个变长列的截止位置,col2为变长数据所在;

    创建全变长列的表,数据行如下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f object_id ('test_col3'is not null
        drop table test_col3;
    GO
    create table test_col3
    (
    col1 varchar(1),
    col2 varchar(2),
    col3 varchar(3)
    )
    GO
    insert into test_col3
    values(NULL,'','B')

    (4.7)此时定长列偏移量为1+1+2=4B,因为没有定长列,另外,总列数为3,NULL位图为11111001,表示第1列为NULL,第2列与第1列偏移量一样,表示没有值,但又不为NULL,即空字符串,变长列数为3,列偏移矩阵中共有3个元素;

    (4.8)当表中的列被删除时,列在数据行中的占用的空间并不会立即被回收,除非立即重建索引,或者当空间不足时数据库才考虑回收;

    (4.9)当表中的列被修改时:

      (a)从NULL到NOT NULL,数据类型长度缩短都会带来全表的该列数据检查,对于大表将非常耗时;

      (b)对于修改数据类型长度,并没有真正替换原有列,只是新增了一列,根据列偏移量读取数据时,原有列不会被读到而已,并且对于定长列,只是限制了新插入数据的值范围,列存储空间依旧使用改变前的数据类型的长度,如下图:

    1
    2
    3
    4
    alter table test_col alter column col2 char(1)
    --以下语句将失败
    insert into test_col
    values('A','BB')

    此时定长列偏移量仍然为1+1+2+1+2=7B,总列数仍然为2,新增的列位于原有列之前;

      (c)修改变长列数据类型长度后,列偏移矩阵会向后移动,如下图:

    1
    alter table test_col3 alter column col3 varchar(1)

    此时变长列数为4,原来的第3列从0x11到0x12,长度为1,第4列为原有列,并且新的列值将会使用新的数据类型长度;

    (4.10)当表中新增列时,无法指定新列的逻辑顺序(列号),只能排在后面,除非重建表,在某些图形工具中将新列插入到某个位置,事实上就是在重建表;新增列的物理顺序放在数据行的相应数据区域,如下图:

    1
    alter table test_col3 add col_new char(1) not null default 'a'

    定长列col_new被放在定长数据区域,从列偏移矩阵可以看出,后面的变长数据相应的向后移动了1B;

    转自:http://blog.51cto.com/qianzhang/1217431

  • 相关阅读:
    Python开发入门与实战3-Django动态页面
    Python开发入门与实战2-第一个Django项目
    Python开发入门与实战1-开发环境
    牛客网剑指offer第12题——数值的整数次方
    再叙快速排序
    牛客网剑指offer第29题——最小的k个数
    牛客网剑指offer第59题——按之字形顺序打印二叉树
    牛客网剑指offer第33题——第N个丑数
    各种特征距离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牛客网剑指offer第24题——二叉树中和为某一值的路径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ered/p/930546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