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论文赏析[TACL19]生成模型还在用自左向右的顺序?这篇论文教你如何自动推测最佳生成顺序

    论文地址:Insertion-based Decoding with automatically Inferred Generation Order

    介绍

    大多数的生成模型(例如seq2seq模型),生成句子的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但是这不一定是最优的生成顺序。
    可能有人要说,反正最终都是生成一个句子,跟生成顺序有啥关系?
    但是大量实验确实表明了从左向右生成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先生成句子中的核心词(出现词频最高的词,或者动词等)可能效果会更好。

    于是这篇论文就提出了自动推测最佳的生成顺序,考虑所有顺序的概率,优化概率之和。
    但是对于任意一个生成顺序,如何还原原本的句子呢?
    本文又提出了一个相对位置编码的方案,并且融合到了Transformer里。

    传统序列生成模型

    给定一个输入句子xx,生成的句子yy的概率可以被建模为:
    pθ(yx)=t=0Tpθ(yt+1y0:t,x1:T) p_{ heta}(y | x) = prod_{t=0}^{T}{p_{ heta}(y_{t+1}|y_{0:t}, x_{1:T'})}
    其中规定输出句子的首尾单词y0y_{0}yT+1y_{T+1}是特殊记号。

    那么模型最大化正确输出的概率就行了。
    解码的时候在每个时刻取概率最大的输出单词就行了,当然也可以加上beam search等方法提高性能。

    InDIGO

    本文将生成顺序看作隐变量πpi,那么对于一个输出句子yy,他的隐变量可能取值是阶乘级别的。
    我们取所有顺序的概率之和,作为输出yy的概率:
    pθ(yx)=πPTpθ(yπx) p_{ heta}(y|x) = sum_{pi in mathcal{P}_{T}}{p_{ heta}(y_{pi}|x)}
    而每个生成顺序的概率被定义为:
    pθ(yπx)=pθ(yT+2y0:T+1,z0:T+1,x1:T)t=1Tpθ(yt+1,zt+1y0:t,z0:t,x1:T) p_{ heta}(y_{pi}|x) = p_{ heta}(y_{T+2}|y_{0:T+1}, z_{0:T+1}, x_{1:T'}) cdot prod_{t=1}^T{p_{ heta}(y_{t+1}, z_{t+1}|y_{0:t}, z_{0:t}, x_{1:T'})}
    这里多了一个变量zz,用来表示生成的单词在原句子中的绝对位置。
    还多了一项yT+2y_{T+2},表示句子生成结束。
    为什么要用这一项呢?因为原来的结束符号< /s>被当作第二项输入进序列了。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每一步预测的时候,都不知道最终句子长度是多少。
    那么怎么知道绝对位置zz是多少呢?所以要用相对位置rr来进行编码。

    假设在tt时刻,对于第ii个单词wiw_i,采用一个向量来表示它的相对位置,每个维度取值只有-1,0和1三种。
    ri,jr_{i,j}定义为:如果wiw_i绝对位置在wjw_j的左边,就取-1;如果是一个词,就取0;如果在右边,就取1。
    可以观察到这个时刻向量长度其实只有t+1t+1,而且下个时刻长度就会加1。
    将这些向量拼接成一个矩阵RR,每一列表示一个单词的位置向量,这个矩阵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元素其实是相反数。

    那么下一个时刻是不是这个矩阵得重算呢?不需要。
    因为下一个单词无论插在哪里,都不会影响之前的单词的相对顺序,所以只要给这个矩阵RR新增一行一列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rt+1r_{t+1}不能随便取值,不然可能是非法的,没办法还原到绝对位置。
    所以这里定义rt+1,jr_{t+1,j}这么算:
    首先预测一个单词yky_{k},然后预测yt+1y_{t+1}插入到它的左边还是右边。
    如果j=kj = k,那么如果插入到左边,值取-1,插入到右边取1。
    如果jkj eq k,那么yt+1y_{t+1}和前面单词的相对顺序其实是和yky_k和他们的相对顺序完全相同的,那么直接取rk,jr_{k, j}就行了。

    伪代码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得到了相对位置之后,怎么还原为绝对位置呢?
    只需要用下面式子就行了:
    zi=jmax{0,ri,j} z_i = sum_{j}{max{0, r_{i, j}}}
    也就是看每个单词前面有多少单词。

    模型

    本文只修改了Transformer的解码器部分,因为对于随机的生成顺序,解码的时候绝对位置未知,所以传统的绝对位置编码行不通。

    稍稍修改attention的计算方式:
    ei,j=(uiQ)(ujK+A[ri,j+1])dmodel e_{i, j} = frac{(u_i^{ op}Q)cdot(u_j^{ op}K + A_{[r_{i,j}+1]})^{ op}}{sqrt{d_{ ext{model}}}}
    其中uu是输出的隐层表示,Q,K,AQ, K, A是参数,AA根据相对位置不同分为三个向量表示。

    经过attention计算之后,得到了当前已预测词的表示矩阵HH,那么下一个词和对应相对位置概率为:
    p(yt+1,rt+1H)=p(yt+1H)p(rt+1yt+1,H) p(y_{t+1}, r_{t+1}|H) = p(y_{t+1}|H)cdot p(r_{t+1}|y_{t+1}, H)
    也就是先预测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再预测它的相对位置。当然也可以倒过来,只是实验效果不如这个。

    预测单词的概率:
    pword(yH)=softmax((htF)W) p_{ ext{word}}(y|H) = ext{softmax}((h_t^{ op}F)cdot W^{ op})

    预测下一个词应该插在哪个位置:
    ppointer(kyt+1,H)=softmax((htE+W[yt+1])[HC;HD]) p_{ ext{pointer}}(k|y_{t+1}, H) = ext{softmax}((h_t^{ op}E + W_{[y_{t+1}]})cdot [H^{ op}C; H^{ op}D]^{ op})
    注意到这里不仅拼接上了下一个词的词向量,还区分了每个词左边和右边的隐层表示。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一个词在wiw_i的右边不就等价于在wi+1w_{i+1}的左边吗?那其实这两个预测结果都是对的。虽然最后的rr向量都是一样的。

    目标函数

    因为一个句子的可能排列顺序太多了,不可能一一枚举,所以这里最大化ELBO来代替最开始的概率之和。
    对于输入xx和生成yy,首先定义一个生成顺序πpi的近似后验q(πx,y)q(pi|x, y)
    然后ELBO可以表示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这里如果近似后验训练中固定不变的话,第二项可以忽略。

    然后就可以根据近似后验来进行采样,优化这个函数了,那么这个近似后验怎么定义呢?

    第一种方法是定义为一个常见的确定的顺序,比如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等等,详见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情况下,模型其实就变成了和普通的序列生成模型差不多了,只用最大化一个生成顺序的概率就行了,区别就是多了相对位置编码。

    第二种方法是用beam search,这里称作Searched Adaptive Order (SAO)。
    传统的序列生成模型其实也有beam search,不过那是在每个时刻解码概率最大那些子序列。
    而这里的beam search空间更大,搜索的是整个排列的空间。
    也就是在每个时刻,遍历所有的下一个单词和它的相对位置,找出最大的BB个子序列。
    最后的目标函数变为了:
    LSAO=1BπBlogpθ(yπx) mathcal{L}_{ ext{SAO}} = frac{1}{B} sum_{pi in mathcal{B}}{log{p_{ heta}(y_{pi}|x)}}
    这里近似后验被定义为了:如果πpiBmathcal{B}中,概率为1Bfrac{1}{B},否则为0。

    还有一些小trick,比如beam search加入噪声,这样可能采样到概率比较小的那些排列。
    还有位置预测模块收敛的比单词预测模块更快,这就会导致模型最后总是先预测出高频词或功能词(大雾。。。)。
    解决方法是先用给定的顺序(例如从左向右)预训练一遍模型,然后再训练beam search模型。

    最终解码还是用上面的伪代码,只是加入了beam search。
    但是这里是先预测的单词,再预测的位置,和训练时的beam search略有不同。

    实验

    实验主要做了几组机器翻译、词序还原、代码生成和图像标签生成,这里就简单看一下机器翻译结果,其他的详见论文。

    机器翻译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出beam search的提升还是挺大的,而用随机顺序生成序列效果很差,用句法树的遍历顺序生成也挺差的。

    其他的实验细节和结果详见论文,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总结

    这篇论文提出了考虑多种序列生成的顺序,以此提升最终生成的效果,实验证明还是有效的。
    为了记住这种顺序,还提出了相对位置表示,用来解决原始Transformer无法表示随机排列的问题。

    但是总感觉beam search和相对位置表示的矩阵不是很优雅,很繁琐。
    后续工作也提到了直接预测排列,而不是用beam search。
    还有这种相对位置表示能否用在其他任务上,比如做成通用的位置表示?
    不过这种“打乱顺序”的思想倒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可以用,毕竟人类看句子第一眼可能也会看到核心关键词嘛。

  • 相关阅读:
    Failed to load config "react-app" to extend from.
    An unexpected error occurred: "expected workspace package to exist for "@babel/core"".
    写一个 LRU 缓存函数(#146)
    TERSUS笔记303-06末页
    TERSUS笔记302-08每页条数逻辑
    TERSUS笔记301-显示列表处理+序号+01共几条取值+08每页条数下拉菜单值设置+02共页数计算取值
    TERSUS笔记300-增加
    TERSUS笔记118-多表增删改查完整操作
    Java多线程之二(Synchronized)
    HashMap在JDK1.7中可能出现的并发问题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odweiyang/p/122038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