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华为
一个公司的行为和这个公司的profile是强相关的。只有了解了华为的基本面,才能谈到理解公司的行为,才能谈到所谓的软件平台部门的任务是什么这样的话题。
华为并非创新公司
那么从一个外来“砖家”眼中看到的华为是怎么样的基本面呢?
l 华为是一个硬件公司
l 华为是一个非上市公司
l 华为是一个非“创新”型公司
前两个基本面很好理解,但是第三个基本面却和通常大家的认识大相径庭,因为公司内天天都在讨论创新。公司外,华为基本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标杆。从这些角度来看,华为绝对是一个具有优秀科技基因的创新型公司。这点在我来华为之前也是怎么认为的。但当我了解华为了以后,我并不认为华为是一个“创新”型公司。
在解释之前,我们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创新”,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在我的心目中,创新的定义是:原创性的,做出这个世界上不曾有过的东西,开创某个新的行业或者领域。但是在华为的字典里,创新通常意味着如何把现成的东西“变得更好一点”。
其实对于创新的定义,公司上下的语境和预期也是不一致,甚至是扭曲的。从老板的讲话中我的感觉是,老板非常期待做出我所述的创新,就是原创性的,创造一些世界上不曾有过的大突破,开辟全新的领域,引领一片蓝海。但是在实施层面做的更多是“更好一点”的微创新。基本上平台部门,包括公司的研究部门都还是到产品线去化缘,问产品线有什么“痛点”。然后很快就滑落成了成了类似外包的模式。
这种研发模式本身并没有错。而且和公司的第二个基本面相符合,华为不是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有限,换句话说,不怎么有钱,没办法撒网,特别是搞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新”。而且,纯创新,纯研究也不适合公司搞,贝尔实验室,IBM研究院,微软研究院,这些都不是成功的典范。
由于第二个基本面非上市公司,因此公司的商业策略也是很保守的,因为大战略不能出错,华为的商业模式目前看还是:
1. 只聚焦在成熟市场,已经证明可以赚大钱的行业和市场。
2. 占领市场而不是培育市场。善于抢地盘,不善于开拓地盘。
对于一个体量巨大的非上市公司来说,这是极其高明的策略。但是也会带来一些的“问题”。
l 重点在成熟市场的话,意味着不会有巨大的创新,可能顶级的创新就是在一个个单项上“比别人做的更好一点”,比如5G比爱立信更快一点,手机照相比苹果更清晰一点,流畅度比市面上的android更好一点。
l 公司在很多领域的探索导致很难在商业上落地,特别是一些稍微前瞻一点的开发,因为产品线的保守和缺乏耐性,很多时候都变成了行业的“培训基地”,人才流失严重。
l 在这种模式下,我觉得是做不出老板心目中的原创性的,开辟一片蓝海的划时代产品,至少,我不觉得我们能创造出“iphone”。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公司的研发机构,特别是一些往前看的研发机构就非常尴尬,前进到N+1、N+2的状态,很快公司就会要求有落地的考核,但是这又和产品线保守的策略相冲突。只前进到N+0.5,事情都看清楚了,讲真谁都能干,为啥非要养着研究机构来干呢?左右为难。
对公司对创新的分析会带出来另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务实的悖论”
务实的悖论
华为公司无疑是一个极端务实的公司,简单讲,就是和赚钱没关系的事情都别来打扰我。如果从外人的眼中看起来,只要华为要干一件事,没有干不成的,华为也从没有失败的项目。
务实带领公司穿越了种种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可以说是华为最强大和最优秀的基因。但是正如黑白色华为这个题目所体现的。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是100%完美的,有阳则必有阴。
因为极端务实,所以给外界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极端低调”。但是,从做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角度,有一个三角关系:
华为一直以来都只把创新和赚钱联系起来,但是从来不考虑“作秀”这个维度,但是,现实的社会中,能直接赚钱的技术其实是并不是那么多,很多技术是用来“作秀”的。
比如,我们非常羡慕google,aws, facebook等公司的持续不断的创新。但是如果你稍微搜索一下,这些公司失败的项目更是海了去了。而且即使很多声名远播的项目,比如k8s,android等根本不可能给公司带来任何直接的收益。但是,经过这样不断的迭代和试错,这些公司逐步都拥有了一些令其他公司及其羡慕的平台。虽然k8s,android并不能直接给google带来收益,但是k8s已经成为了容器调度,cloud native事实上的工业标准,android已经是手机行业真正的掌权者。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软件创新,因为它们给google的市场空间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有人会讲,华为失败的项目也海了去了。没错,不过这里有一个不同是,FANNG失败的项目大家都知道,华为失败的项目只有自己人知道。
这里有商业模式的不同,华为这样的硬件公司是不能有失败的,因为硬件的失败损失巨大,但是软件是轻资产,它的失败损失是很小的。甚至,有些软件,有些技术,本身就是用来炫技,而非用来挣钱的。
这些作秀真的没有价值么?也不是,作秀可能有很多原因
l 技术处于早期阶段,虽然不成熟,也要先占坑,占据行业的先发位置。比如现在多如牛毛的自动驾驶平台,边缘计算概念,IOT概念等等。为后续商业成熟做好铺垫。
l 借助外部的力量催熟相关技术,典型如语言类,比如golang等。
l 显示技术实力,没事找事,为后续新的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打基础,比如google用AI下围棋。
l 营造技术氛围,提升技术团队的成就感,最好还能顺道建立起一定的生态,例如很多公司都开放,开源了自己内部的很多东西,比如Hadoop就是yahoo开放出来的。
l 测试未来的方向,关于未来,谁也说不清楚,那就先做一个放出去试试水。
l 。。。
华为已经逐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的技术也越来越前沿,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难以用创新=赚钱的这样传统的“务实”导向来衡量了。可能越来越需要用“作秀”来试水。
如果到了某一天,全世界都知道华为有一个项目失败了的时候,我们可能才真的能讲华为是一个创新型的公司了。
而且,华为这样体量的公司,面对的未来越来越前沿,越来越不确定,各色“砖家”,各种行业领袖都说不清未来的时候,应该到了一个需要“虚实结合”的阶段了。
为什么前面讲了这么创新和务实的话题,因为实在是公司到了一个变革的节骨眼上了。下面就讲讲我对公司的理解吧。
机遇与渴求
华为走到目前的阶段,可谓是面临很多的挑战。业务连续性风险,贸易壁垒,开始走出传统运营商的舒适区,研发模式和现代的脱节,云战略的弱势,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华为,我却认为华为拿了一手的好牌。
l 销售额达到了1000亿美元,这是一个里程碑,总体来说,公司已经是世界顶级的IT公司之一了,而且巨大的销售额使得公司的腾挪空间也变大了。
l 拥有设备:CBG越做越强,1500亿美元的预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我们家里,车里凡是能发光的,发亮的,能出声,能通电的都会拥有华为的logo。这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公司梦寐以求的接入入口。记得和一个在百度的同学聊天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互联网公司还是钱不够多呀,钱够多的话,所有的设备都会免费送给客户。设备就是入口,就是未来。
l 数据通道在华为的手里:CT领域就不用讲了。全世界的网络都差不多是华为建立的。
l 公有云在起步,发展迅速:虽然公司很多很多人都在唱衰自己的公有云,但我却对华为公有云很有信心,我非常坚定的相信华为公有云能成功。我的理由倒也很简单:
n 公有云市场已经开始赚钱,而且市场规模巨大,符合我司只进入赚大钱的成熟市场的惯例。
n 不需要创新,不需要培育市场,不用动脑子,照着做就好了,符合我司抢地盘的一贯风格。符合我们只比别人做的好一点点的风格。华为不怕落后,落后了可以把领先者用手术刀精确的剖析到每一条经络和肌肉纤维的走向,华为喜欢也擅长干这个,华为怕的是领先,怕的是没有对手,没有参照系,华为就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啥。
n 公有云的竞争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是巨头间的战争,是一场比拼力量+耐力的战争。这也是华为擅长和喜欢的套路。为什么担心什么金山云,Ucloud….呢?即使没有华为公有云,历史也会淘汰他们。华为要做的只是准备好姿势,等待他们消亡掉以后,和其它巨头一起瓜分地盘而已。罗马角斗场里你看到过老鼠,猫咪吗?
n 公有云本质上是一个封闭场景,一个超级“大盒子”。
l 有自己的芯片和硬件能力,而且还很强,未来越来越强:诚然如我前面的分析,华为本质上是一个硬件公司,做软件确实别扭,转变起来很难。可话又说回来了,你让做软件的公司做硬件,那是难上加难。硬件工程司转软件,从严谨转向浪漫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浪漫转向严谨甚至是“僵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强悍如google,微软这样的公司,难道不想做设备么,难道不知道掌握设备入口么?难道没有做过尝试么?不是不想,实不能也,基因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l 巨变前夜,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5G,AI,区块链等产业成熟以后,手机将不再是唯一的app入口,甚至不再是以传统的app形式存在的,比如现在的智能音箱,哪里还有app的踪影呢?当万物智能之后,整个互联网的生态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而掌握了设备入口的华为,为何还需要放入别人的app呢?即使是现在,全球存量的华为设备都已经几亿,如果我们做信息推送,起点都比今日头条高几个段位了(目前还不具备软件开发基因,更不要说是互联网软件,这个另说)。也就是说,世界后续的变化速度和深度可能超过每一个人的想象,因此对华为来说,面临众多颠覆性的机遇。
l 。。。。。
如果把这一切都串联起来看的话,未来华为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全景图呢?用户的身边围绕着华为的各种设备,用户的数据通过华为的网络传输,传递到边缘侧节点,最终汇聚到华为公有云上。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数据闭环,正向反馈,逐步加强的体系。如果能达到这一步,华为3000亿目标显得有点太少了。(此处应该有掌声10分钟)
而且从这个逻辑拼图中,看起来CT是棋局的布局阶段,消费者BG是中盘,但是云BU才是这盘棋的胜负手呀。
当然,我们一直在宣传,我们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我们永远不造车,我们永远不xxx。我个人理解,这些说法只能从哲学层面去理解。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
软件还是那个软件么
基于上述对公司的分析,公司未来的盘子里重点是在两头的消费者BG和云计算(含IT业务),这两头的业务模型和传统CT的盒子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中间的差别公司里的说明已经汗牛充栋,我就不再累述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从另外的视角来看软件在这两端的业务的状态。我们先要问问如下的问题:
l 我们之前这种“跟随”性研发能支撑么?在变化极快的端&云行业,没有工业标准(或者说既成事实就是工业标准),行业都是以卡位的形式来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我们的跟随战术还奏效么?
l 在这么一个大的循环体系中,我们有握在手里的关键软件平台控制点么?很难想象腾讯没有微信,google没有android他们会变成什么样。难道我们在这么大的一个循环体系中还是卖盒子么?如果华为拥有类似的平台,再加上先天的硬件基因优势,这个控制力度还有谁能出其右呢?
l 在端和云的利润都相对是比较薄的情况下。除了正面迎击对手这样的消耗性打法,是否存在类似风河这样的侧面抑制的战术呢?
l 华为的对手变化了,从缓慢沉重的爱立信,诺西转变成为了苹果,google,亚马逊,facebook等,这些公司都具有和传统IT企业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玩法。华为如何应对呢?
l 。。。。
甚至,还有另外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需要思考,在我们之前的软件开发中,面对的更多的是设备,但是在端&云的场景下,我们面对的不在是一个个冰冷的设备,而是有温度的人了。不论是终端的使用者和开发者,还是云上的使用者和开发者。我们所面临的都不再是原来的一个个静态的盒子,而是一个个变化性非常强的“人”。软件再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器件之间的连接器。而是一个个“人”之间的连接器。华为所说的万物互联本质上是“人的互联”。华为的软件终将逐步面对真正的用户。这是华为目前非常不擅长的,但却恰恰是google, Facebook,AWS,苹果等公司的优势之所在。
所有之上对公司的分析还是要再进一步思考前面的两个核心问题:
l 公司的软件平台部门的任务是什么?我们传统作为设备器件连接器的定位能和先进公司的整体性软件平台PK么?
l 软件的创新是什么,在公司的端&云这两侧,传统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feature增强创新模式还行么?
一个码农谈论公司战略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据说上一个这么干的兄弟被老板做了如下的批示:
在老板做批示之前,让我们还是回归软件的讨论。
至此,前面的铺垫和介绍都做完了,我们来正式探讨一下在未来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软件层面如何回答那两个关键问题。我不能说我的思路一定是对的,但是我认为是需要认真对待问题的时候了。既然我先抛出了问题,那我就先给出我的药方吧:外来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