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atch Normalization
https://www.cnblogs.com/guoyaohua/p/8724433.html
BN的基本思想其实相当直观:因为深层神经网络在做非线性变换前的激活输入值(就是那个x=WU+B,U是输入)随着网络深度加深或者在训练过程中,其分布逐渐发生偏移或者变动,之所以训练收敛慢,一般是整体分布逐渐往非线性函数的取值区间的上下限两端靠近(对于Sigmoid函数来说,意味着激活输入值WU+B是大的负值或正值),所以这导致反向传播时低层神经网络的梯度消失,这是训练深层神经网络收敛越来越慢的本质原因,而BN就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化手段,把每层神经网络任意神经元这个输入值的分布强行拉回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其实就是把越来越偏的分布强制拉回比较标准的分布,这样使得激活输入值落在非线性函数对输入比较敏感的区域,这样输入的小变化就会导致损失函数较大的变化,意思是这样让梯度变大,避免梯度消失问题产生,而且梯度变大意味着学习收敛速度快,能大大加快训练速度。
THAT’S IT。其实一句话就是:对于每个隐层神经元,把逐渐向非线性函数映射后向取值区间极限饱和区靠拢的输入分布强制拉回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比较标准的正态分布,使得非线性变换函数的输入值落入对输入比较敏感的区域,以此避免梯度消失问题。因为梯度一直都能保持比较大的状态,所以很明显对神经网络的参数调整效率比较高,就是变动大,就是说向损失函数最优值迈动的步子大,也就是说收敛地快。BN说到底就是这么个机制,方法很简单,道理很深刻。
2、
3、BN和IN相比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542480
BN和IN其实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只是IN是作用于单张图片,但是BN作用于一个batch。但是为什么IN还会被单独提出,而且在Style Transfer的这个任务中大放异彩呢?简言之,这背后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1. 通过调整BN统计量,或学习的参数beta和gamma,BN可以用来做domain adaptation。[1]
2. Style Transfer是一个把每张图片当成一个domain的domain adaptation问题。[2]
1. 通过调整BN统计量,或学习的参数beta和gamma,BN可以用来做domain adaptation。[1]
2. Style Transfer是一个把每张图片当成一个domain的domain adaptation问题。[2]
我们从style transfer中使用的Gram matrix出发,试图解释为什么Gram matrix可以代表一个图片的style这个问题。这是我看完style transfer的paper后感觉最为迷惑的一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这个匹配两张图的Gram matrix,其实数学上严格等价于极小化这两张图deep activation的2nd poly kernel的MMD距离。其中,MMD距离是用来通过从两个分布中sample的样本来衡量两个分布之间的差异的一种度量。所以本质上,style transfer这个paper做的事情就是将生成图片的deep activation分布和style image的分布进行匹配。这其实可以认为是一个domain adaptation的问题。所以很自然我们可以使用类似于adaBN的想法去做这件事情。这后续有一系列的工作拓展了这个想法,包括adaIN[3]以及若干基于GAN去做style transfer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