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李冰凿了一座山,凿了一座山,确实没什么好讲的,即使是在古代,只要人力资源能跟上,基本上多大的山都能凿了,然而这里之所以说他凿山,是因为他凿山的方法在当时与别人不一样。怎么各不一样法呢。他积薪而烧之,然后在凿之。用这种方法,凿山轻而易举。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那么,他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呢?这时就涉及本文的主题了。
话说有一天啊,闲极无聊的李冰下厨给夫人炒了一个小菜,他突然发现垒灶的鹅卵石被烧得爆裂开来,遇水尤甚。于是乎,便有了之后的积薪而烧之。既然说了懒人,再来说说勤快人—愚公,他在山北之塞‘碎石击壤’,他很勤快,没错,可是就是因为他的勤快导致他没法停下来思考移山的方法,他认定了一个方法,认为只要自己勤奋,子孙不灭,那么就可以实现工程,可是李冰不一样,他没指望他的后代,他认识到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能快点交掉差事,就得想一些能偷懒的方法,那么怎么办呢,他仍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于是,他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发现了这个规律。最后能在很短的时间凿了一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些时候做事情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按照既定的思路做事,可能你很勤快,但是,你却最终没法完成任务。这个时候,我们就该当一个懒人,适时的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能偷懒的方法轻松地解决问题。
再来看一个例子。什么呢?叫做一百万行代码是可以卸载一个文件里的。怎么一回事呢?从汇编语言开始,到什么C,PASCAL等一些高级语言,人们普遍有种习惯就是把代码都写在一个文件里。于是乎,当DELPHI1.0发布之后,DELPHI1.0的源文件最大只有64K也就是说,一个源文件满打满算,也只能写3000行代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把百万行代码写在一个文件里。然而勤快的愚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查找一个函数要在编辑器里按五千次PageDown/PageUp键的勤快人来说,是不能指望他们创造出“单元文件”这样的开发方法来的。
然而,又勤快人就有懒人。很好,终于可以让源代码分散开来了。结构化编程的时代终于开始了,新的方法取代了旧的方法,而这一切的功劳,是要归终于那个在按了5001次PageDown键时,突然崩溃的程序师。他发自良心的说:不能让这一切继续下去了,我一定要把下一行代码写到第二个文件里去。我发誓,我要在编辑器里加入一个Unit关键字。
这个故事和李冰的故事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想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支持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有一些可以偷懒的想法呢。毕竟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偷一点懒就应该偷一点懒。
作者说他第一次思考,什么呢?程序=算法+结构+方法。在作者与王昊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作者与王昊无疑都对程序有着自己的见解。而我们无疑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也理解作者这是为什么要讲出自己的思考,一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作者究竟是怎么看待面向对象的,究竟什么是程序。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是要再次告诉我们,有着自己思考的重要性。很多事情,不能总是人云亦云,应该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有着自己对于事情的认识。这样我们才可能找到那传说中的偷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