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大端小端格式

    1. 什么是大端,什么是小端:

    所谓的大端模式,是指数据的低位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而数据的高位,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

    所谓的小端模式,是指数据的低位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而数据的高位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

    2.为什么会有大小端:

    为什么会有大小端模式之分呢?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我们是以字节为单位的,每个地址单元都对应着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为8bit。但是在C语言中除了8bit的char之外,还有16bit的short型,32bit的long型(要看具体的编译器),另外,对于位数大于8位的处理器,例如16位或者32位的处理器,由于寄存器宽度大于一个字节,那么必然存在着一个如果将多个字节安排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大端存储模式和小端存储模式。例如一个16bit的short型x,在内存中的地址为0x0010,x的值为0x1122,那么0x11为高字节,0x22为低字节。对于大端模式,就将0x11放在低地址中,即0x0010中,0x22放在高地址中,即0x0011中。小端模式,刚好相反。我们常用的X86结构是小端模式,而KEIL C51则为大端模式。很多的ARM,DSP都为小端模式。有些ARM处理器还可以由硬件来选择是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

    3.大小端在内存中的存放方式举例:

     例如,16bit宽的数0x1234在Little-endian模式CPU内存中的存放方式(假设从地址0x4000开始存放)为:

    内存地址

    0x4000

    0x4001

    存放内容

    0x34

    0x12

    而在Big-endian模式CPU内存中的存放方式则为:

    内存地址

    0x4000

    0x4001

    存放内容

    0x12

    0x34

    32bit宽的数0x12345678在Little-endian模式CPU内存中的存放方式(假设从地址0x4000开始存放)为:

    内存地址

    0x4000

    0x4001

    0x4002

    0x4003

    存放内容

    0x78

    0x56

    0x34

    0x12

    而在Big-endian模式CPU内存中的存放方式则为:

    内存地址

    0x4000

    0x4001

    0x4002

    0x4003

    存放内容

    0x12

    0x34

    0x56

    0x78

    4.如何测试编译器是大端还是小端:

    下面这段代码可以用来测试一下你的编译器是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short int x;

        char x0,x1;

        x=0x1122;

        x0=((char *)&x)[0];  //低地址单元

        x1=((char *)&x)[1];  //高地址单元

        printf("x0=0x%x,x1=0x%x",x0,x1);// 若x0=0x11,则是大端; 若x0=0x22,则是小端......

        return 0;

    }

    以下是我在dev C++里面运行的结果,从结果来看,dev C++用的是小端模式;

    网络字节序:TCP/IP各层协议将字节序定义为Big-Endian,因此TCP/IP协议中使用的字节序通常称之为网络字节序。

    由于其中有些域是数值型的,于是在传输的时候涉及到了字节序的转换。字节顺序是指占内存多于一个字节类型的数据在内存中的存放顺序,通常有两种字节顺序,根据他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分别称为主机节序和网络字节序。通常我们认为网络字节序为标准顺序,封包的时候,将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拆包的时候要将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 相关阅读:
    Binary Tree Maximum Path Sum
    ZigZag Conversion
    Longest Common Prefix
    Reverse Linked List II
    Populating Next Right Pointers in Each Node
    Populating Next Right Pointers in Each Node II
    Rotate List
    Path Sum II
    [Leetcode]-- Gray Code
    Subsets II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eiming/p/581496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