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一个投顾团队的股灾记忆

    扔掉银行的饭碗开始全职研究股票交易时,魏嘉不曾想过自己那么快就有机会进入专业的投顾团队,不曾想过团队管理资金的规模不到一年时间会呈几何增长,更不曾想过,股市溃堤会来得那么快。

      从2014年夏天开始管理客户资金,魏嘉参与的团队赶上了股市疯狂的飙升,也赶上了股市令人胆颤的断崖式下跌。在急剧的财富效应中,魏嘉看到了资本游戏的魔力,也看到了人心冷暖。

      一

      2015年10月,我在上海见到魏嘉。

      因为需要录音,我现在看到星巴克就觉得像个菜市场,人多,聒噪。在步行前往另一处安静的采访地时,魏嘉告诉我,他已经失去了继续投资挣钱的驱动力。他现在想做的事情,是集合一帮投资理念合拍的人,建立一个投资型的研究平台,花3—5年时间,培养一个人才库。“这个市场不缺有理财需求的资金,但缺乏高素质的投资人才、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持续高水平的投资公司。”魏嘉说。他想辟一块试验田,谋求更大一点的格局。

      在魏嘉的话语体系中,投资和投资江湖是两码事儿。他告诉我,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点信心之后,他渴望进入投资江湖,证明自己。但几年时间下来,他对这个江湖已经心生厌倦。“投资关注过程,投资江湖永远只关心结果。”魏嘉说。

      魏嘉以个人名义帮朋友做股票时遭遇过一些不快。当时他只觉得,普通百姓有理财需求,但因为知识背景、专业能力、个人素质等原因,对投资的理解会有偏差。

      进入投顾团队后,魏嘉接触到来自多个行业的高净值客户。“他们有财富,有地位,有知识,在自己的行业甚至是顶尖级别。”魏嘉说,“我原本以为,以他们的背景,理解投资这件事情应该没那么难,但他们的表现跟普通散户比,并无差别。”

      这一轮牛市,魏嘉所在的团队管理的资金量不断上翻。6月15日股市开始下跌之后,客户的意见开始让团队疲于应对。

      “行情这么差,你怎么不减仓啊?”

      “国家队开始救市了,你怎么不建仓啊?”

      “看来这次救不起来,快减仓快减仓(产生二次亏损)。”

      魏嘉说,在6月15日来临之前,他们表现很好。后期入场的客户产生亏损难以避免,有意见也可以理解。“但早期入场的客户,只是利润回吐而已。赚钱的时候你不说话,回吐点利润你就闹了。”

      魏嘉抱怨说,客户总会在事后说,你当时应该做什么样的决定。在客户眼里,不管怎么说,你应该比现在做得更好。

      “我这是为了什么呢?帮你们做投资。为了钱?名誉?地位?权力?”

      魏嘉开始怀疑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他坦言,刚开始入行,可能每个人都是冲钱去的,自己也不例外。“但是当你有一定基础的时候,钱往往不是主要驱动力。”他希望得到人们对自己投资能力的认可。

      “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挣大钱了?”我打断魏嘉。

      “当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在上海市中心买一套200平米的房子,不用去贷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钱了。”魏嘉说。

      “市中心200平米点房子,到底是多少钱?”我继续追问。

      “2000万。”魏嘉说,“当时我并没有赚到那么多钱,但觉得一踮脚就可以够到了。”

      魏嘉继续谈投资江湖带给他的困惑。他认为,投资关注的不应该是结果,应该是过程,是投资的体系和逻辑,是风险控制。结果更多地受到随机性的影响,甚至包含运气的成分。“我在此刻做出一个决定,下一刻可能出现多种结果。不能因为出现好的结果就认为我的决定很好,出现不好的结果就认为我的决定很糟。”

      然而资本是逐利的。“投资江湖关心价差,关心谁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谁的回撤更小。你说得天花乱坠,结果你没跑赢市场,不行。恰巧跑赢了市场,不行。市场比你牛的人太多了。或者他自己可能在这一段时间选了几只牛股,收益很好。‘你还专业的呢,我还给你管理费、收益提成呢。我随便买个股票都这么多倍!’”

      魏嘉觉得,自己在投资江湖追求人们对自己投资能力的认同,大概是在缘木求鱼。最初他还抱有幻想,去改变客户对投资的认知。但是他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如果他们(客户)真的理解了,就不会把钱给我们做了。”

      “我不想再混这个江湖了。”这就是魏嘉的结论。

      二

      2013年3月,几经权衡,魏嘉决定辞掉银行的工作,回到家里全职研究股票投资。虽然家里经济并不紧张,但是对于一个依然在上海供着房贷,孩子不到半岁的家庭来说,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魏嘉大学念经济学专业,身边有不少朋友从事证券工作,所以股票投资他并不陌生。然而直到2009年,魏嘉都改不了频繁换手的习惯。他做技术分析,看K线形态、技术走势、量能指标,每隔一两天换手一次,寻找可能获利的机会。

      2009年,工作刚三年的魏嘉辞职到上海一所著名的大学念MBA。在学校,他接触到一些科班出身,且股票投资做得不错的朋友。魏嘉这才发现,这些朋友并不频繁换手。“他们都看好一家公司再入场,每年换手率不超过50%。”这让魏嘉受到一些启发,但他坦言自己当时依然一头雾水。

      2011年,MBA毕业的魏嘉进入银行工作。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投资主题的读书沙龙,并大量阅读投资类书籍,慢慢地“对投资的全貌有了些理解”。

      魏嘉读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他曾经在三个月内读了三遍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 Intelligent Investor: The Classic Text on Value Investing),每次都一丝不苟地做读书笔记。期间魏嘉开始反思自己投资中的朝三暮四,频繁换手,并尝试理解价值投资、量化投资等投资风格的逻辑。

      让魏嘉再次产生辞职念头的,是读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在众多的著作中,《旁观者》是作者彼得•德鲁克比较偏爱的一本。他写这本书回忆一生难以忘却的人物,包括“比皇帝更加重要”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掌管美国“舆论喉舌”的报阀鲁斯(Henry luce),通用汽车公司大当家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还有经常自嘲“只是一个笨老太太”的奶奶……

      我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彼得•德鲁克在序言里讲的一句话:“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而魏嘉显然受到了书名极大的触动。“看完书觉得自己很迷茫。我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魏嘉说,“自己也是个旁观者。”

      那时魏嘉对股票投资有一些朦胧的想法。“隐约知道投资全貌,隐约知道有一条路会适合我。”看完《旁观者》,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要花一年时间去积累、研究,让这些“隐约”变得清晰。

      魏嘉的太太远解释说,魏嘉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是典型的空有想法没有行动那种人,作为家人,我当然会支持他。”远说,“从当时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看,魏嘉辞职会艰苦一点,但是没有到没米下锅的程度,所以顾虑比较少。”

      经济状况不是魏嘉担心的,不过因为太太的收入构成是“工资、奖金加股票分红,70%的现金流都集中在一两个月拿到”,他们有时候会遭遇一点现金流上的困难。“有一两个月,我需要卖掉股票拿钱出来还房贷。”魏嘉说。

      辞职期间,魏嘉还得一直面对父母的压力。父母知道儿媳妇有很好的工作,但儿子成天待在家里,不知道在做什么。“你这样一天天待在家里,没有收入,还花着老婆的钱,你要知道你在家里的地位。”魏嘉说,父母一直会给他敲警钟——他们确实搞不清楚魏嘉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这一年,魏嘉潜心研究股票,也投了几十万资金实盘演练,他还帮一些朋友打理股票账户。而他父母的钱,都存在银行或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三

      也是在这一年,魏嘉变成了价值投资的忠实拥趸。

      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因为他首先得甩掉自己的短线惯性。“今天我本不需要动仓位,但一坐到电脑前,我就忍不住动手。明天我依然不应该动我的仓位,但等我坐到电脑前,同样的事情一定会再发生。我就是手痒,就是想交易。”魏嘉说。

      他开始强迫自己减少动手,从三五天交易一次,到一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交易一次。直到自己不再看到波动,就想通过交易去获得机会。

      “克服‘手痒’的毛病之后,我的投资基本上就说得出来,也能做得到。”魏嘉说,“这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坎。”你只有跨过这道坎,才能好好研究价值投资。

      魏嘉告诉我,他的投资风格偏保守。他把资产价格合理的优质蓝筹股、成长股都看成“类现金”。当行业增速放缓,内部蛋糕重新划分时,他会去寻找那些可以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比如市值从100亿做到500亿。“如果找不到,或者找到价格不合适,我就持有更多的‘类现金’,继续等待。这就是我寻找标的的逻辑。”魏嘉说,“如果优质蓝筹股价格也过高,那我就持有真正的现金。”

      2014年,魏嘉结识现在的合伙人,他们交流投资理念,一拍即合。新的团队2014年七八月份开始发产品,并为一部分大客户管理资金。魏嘉做研究版块的负责人,前期也客串交易员角色。

      回头看,那正是这一轮牛市的起步阶段。魏嘉所在的团队最早管理的资金规模为2000万,但伴随着牛市的来临,资金规模呈几何增长。到2015年4月底,依然有资金找到他们,要求进场。

      魏嘉告诉了我他们盘面最大资金量,但坚持要求我不要公布这个数字。

      在研究阶段,魏嘉就考虑过资金容量的问题,“我就是奔大资金去的”。但资金规模增长速度超出团队预期——这也符合这一轮牛市的情绪。“最直接的影响是操作上的,以前可能是几十万的数量级,但是当这个数字变成千万级甚至更多时,就不一样了。”魏嘉说。

      “兼职”交易员的魏嘉第一次手握大资金时,一个交易日才花掉1000万(买入股票)。“当时觉得这1000万的量好大好大。下一单10手(一手为100股)的,再下一单10手的。差不多一个月,才慢慢适应(大资金的节奏)。”魏嘉说。

      然而在大家正猜测大盘什么时候冲过6000点时,2015年6月15日,大盘开启了下跌模式。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到7月15日),单个交易日千股跌停的惨状出现了7次,另有3个交易日跌停的股票接近1000只。

      “这次跌幅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是速度和力度绝对是最猛的,断崖式的。有一个星期,很多股票上来就是跌停。”魏嘉说,“陷在股市中,很多人都是崩溃的状态。”

      因为资金是陆陆续续进场的,所以客户的情况各不相同。不用说,魏嘉和团队都遭遇了很多来自客户的压力,而原本精干的团队因为客户增加产生的琐碎事务,分散了精力。

      “其实我们赚了很多很多钱,总盘子40%的资金都是我们的盈利。我们抓到了几只翻10倍的股票,重仓持有(单只股票持仓不会超过资金量的25%)。”魏嘉说,“每个点都踩得很准,做到很多明星股票。有一阵出去,人家都竖大拇指,叫股神。”

      然而,“再大的公司,再好的公司,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来临时,在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更加精细”。6月下旬,团队决定清盘离场。

      四

      直到7月中旬,魏嘉和团队的重心都在清盘离场上。“所谓船大难掉头。那么大的资金规模,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魏嘉说。

      10月份再聊起这次经历,魏嘉提到,当4月底依然有资金要求进场时,他已经隐隐有些担忧。他自称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对价格过高的资产会比较警惕。如果资产价格让自己产生不安全感,他会选择持有更多的“类现金”和现金。

      当时团队并没有刻意控制资金规模。“钱推动着你,你没办法停下脚步。”魏嘉说,“之前很顺,大家觉得没问题。”

      在这一轮牛市中,魏嘉所在的团队刚开始侧重蓝筹里面的优质股票,后来做了一些创业板的优质股(市值中小量级),最后还是回到蓝筹里面的优质股。“但回来的速度不够快。”

      魏嘉说,重提这个细节,并不是想要说明什么。他一直认为决策过程自有逻辑,但结果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每个人评判的体系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任何节点做出一个决策,事情的发展都可能向有利或者不利两个方向发展。我只能说,我的决策逻辑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回过头去看,我当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决策会高于团队的其他人。我不用结果去看这个事情。因为如果时间重走,事情的发展可能是另外一个方向。”魏嘉说。

      采访时魏嘉非常轻松,采访完成他紧接着就去跑步了。但7月中旬清盘完毕,魏嘉花了很长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他依然记得七月份去香港休假,每天都把自己关在酒店的房间里,门都不想出。

      回到上海,魏嘉在小区偶遇一个熟悉的门卫。门卫表情夸张地说:“哎呀,你最近怎么变得这么胖了?”魏嘉意识到,自己确实需要花点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了。他尝试着跑步、学习游泳。他试着暂时远离股票,花更多时间陪家人。

      魏嘉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喜欢跑步,能学会游泳。他说自己是一个固执的人,拒绝接受新的东西。现在他每天跑步一小时,也学会了游泳。“我自己也觉得很神奇,但是很享受这种掌握一项新技能的感觉。”魏嘉说。

      最近一年多,魏嘉体重不断上升,7月中旬以来,他已经减掉20多斤。身高一米七的他,现在看起来依然有减肥空间,但已经显得很有活力。

      采访临近尾声,我不太识趣地要魏嘉回忆一下清盘阶段的细节。他说:“晚上根本睡不着,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都盼望着明天快点来——不是不来,赶快来,结束这场噩梦。就是那种感觉。

  • 相关阅读:
    HDU 1022 Train Problem I
    HDU 1702 ACboy needs your help again!
    HDU 1294 Rooted Trees Problem
    HDU 1027 Ignatius and the Princess II
    HDU 3398 String
    HDU 1709 The Balance
    HDU 2152 Fruit
    HDU 1398 Square Coins
    HDU 3571 N-dimensional Sphere
    HDU 2451 Simple Addition Expression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elloworld3/p/493494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