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模式
- 安装并解压;
- 修改配置文件,conf/zoo.cfg(配置完成后,启动后,可以通过netstat-ano命令查看是否有你配置的clientPort端口号在监听服务)
- tickTime: zookeeper服务器或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维持心跳的时间间隔,也就是每个tickTime时间会发送一个心跳。
- dataDir: 顾名思义就是zookeeper保存数据的目录,默认情况下,zookeeper将携数据的日志文件也保存在这个目录中。
- clientPort:这个端口就是客户端连接zookeeper服务器的端口,zookeeper会监听这个端口,接受客户端的访问请求。
- 启动zookeeper,bin/zkserver.sh
集群模式
- 安装并解压;
- 修改配置文件,除了单击模式需要配置的条目外,还需要额外配置如下项目:
- initLimit:这个配置项是用来配置zookeeper接受客户端(这里面说的客户端不是用户连接zookeeper服务器的客户端,而是zookeeper服务器集群中连接到leader的follower服务器)初始化连接时,最长能忍受多少个心跳时间间隔数。当已经超过10个心跳的时间(tickTime)长度后zookeeper服务器还没有收到客户端的返回信息,那么表明这个客户端连接失败。总的时间长度就是initLimit×tickTime;
- syncLimit:这个配置项标识leader与follower之间发送消息,请求和应答时间长度,最长不能超过多少个tickTime的时间长度,总的时间长度就是syncLimit×tickTime;
- server.A=B:C:D:其中A是一个数字,标识这个是第几号服务器;B是这个服务器的ip地址;C表示的是这个服务器与集群中的leader服务器交换信息的端口;D表示的是万一集群中的leader服务器挂了,需要一个端口来重新进行选举,选出一个新的leader,而这个端口就是用来执行选举时服务器相互通信的端口。如果是伪集群的配置方式,由于B都是一样,所以不同的zookeeper实例,通信端口号不能一样,所以要给他们分配不同的端口号。
- 除了修改zoo.cfg配置文件,集群模式下还要配置一个文件myid,这个文件在dataDir目录下,这个文件里面就有一个数据就是A的值,zookeeper启动时会读取这个文件,拿到里面的数据与zoo.cfg里面的配置信息比较从而判断到底是哪个server。
参考: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opensource/os-cn-zookee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