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java从零手写实现redis(一)如何实现固定大小的缓存?
java从零手写实现redis(三)redis expire 过期原理
java从零手写实现redis(三)内存数据如何重启不丢失?
java从零手写实现redis(五)过期策略的另一种实现思路
java从零手写实现redis(六)AOF 持久化原理详解及实现
我们前面简单实现了 redis 的几个特性,java从零手写实现redis(一)如何实现固定大小的缓存? 中实现了先进先出的驱除策略。
但是实际工作实践中,一般推荐使用 LRU/LFU 的驱除策略。
LRU 基础知识
拓展学习
LRU 是什么
LRU 是由 Least Recently Used 的首字母组成,表示最近最少使用的含义,一般使用在对象淘汰算法上。
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淘汰算法。
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
连续性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一个指导准则:连续性准则。
时间连续性:对于信息的访问,最近被访问过,被再次访问的可能性会很高。缓存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进行数据淘汰的。
空间连续性:对于磁盘信息的访问,将很有可能访问连续的空间信息。所以会有 page 预取来提升性能。
实现步骤
-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
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其实比较简单,比起 FIFO 的队列,我们引入一个链表实现即可。
一点思考
我们针对上面的 3 句话,逐句考虑一下,看看有没有值得优化点或者一些坑。
如何判断是新数据?
(1)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我们使用的是链表。
判断新数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遍历是否存在,对于链表,这是一个 O(n) 的时间复杂度。
其实性能还是比较差的。
当然也可以考虑空间换时间,比如引入一个 set 之类的,不过这样对空间的压力会加倍。
什么是缓存命中
(2)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put(key,value) 的情况,就是新元素。如果已有这个元素,可以先删除,再加入,参考上面的处理。
get(key) 的情况,对于元素访问,删除已有的元素,将新元素放在头部。
remove(key) 移除一个元素,直接删除已有元素。
keySet() valueSet() entrySet() 这些属于无差别访问,我们不对队列做调整。
移除
(3)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链表满只有一种场景,那就是添加元素的时候,也就是执行 put(key, value) 的时候。
直接删除对应的 key 即可。
java 代码实现
接口定义
和 FIFO 的接口保持一致,调用地方也不变。
为了后续 LRU/LFU 实现,新增 remove/update 两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 ICacheEvict<K, V> {
/**
* 驱除策略
*
* @param context 上下文
* @since 0.0.2
* @return 是否执行驱除
*/
boolean evict(final ICacheEvictContext<K, V> context);
/**
* 更新 key 信息
* @param key key
* @since 0.0.11
*/
void update(final K key);
/**
* 删除 key 信息
* @param key key
* @since 0.0.11
*/
void remove(final K key);
}
LRU 实现
直接基于 LinkedList 实现:
/**
* 丢弃策略-LRU 最近最少使用
* @author binbin.hou
* @since 0.0.11
*/
public class CacheEvictLRU<K,V> implements ICacheEvict<K,V>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 log = LogFactory.getLog(CacheEvictLRU.class);
/**
* list 信息
* @since 0.0.11
*/
private final List<K> list = new LinkedList<>();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vict(ICacheEvictContext<K, V> context) {
boolean result = false;
final ICache<K,V> cache = context.cache();
// 超过限制,移除队尾的元素
if(cache.size() >= context.size()) {
K evictKey = list.get(list.size()-1);
// 移除对应的元素
cache.remove(evictKey);
result = true;
}
return result;
}
/**
* 放入元素
* (1)删除已经存在的
* (2)新元素放到元素头部
*
* @param key 元素
* @since 0.0.11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final K key) {
this.list.remove(key);
this.list.add(0, key);
}
/**
* 移除元素
* @param key 元素
* @since 0.0.11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final K key) {
this.list.remove(key);
}
}
实现比较简单,相对 FIFO 多了三个方法:
update():我们做一点简化,认为只要是访问,就是删除,然后插入到队首。
remove():删除就是直接删除。
这三个方法是用来更新最近使用情况的。
那什么时候调用呢?
注解属性
为了保证核心流程,我们基于注解实现。
添加属性:
/**
* 是否执行驱除更新
*
* 主要用于 LRU/LFU 等驱除策略
* @return 是否
* @since 0.0.11
*/
boolean evict() default false;
注解使用
有哪些方法需要使用?
@Override
@CacheInterceptor(refresh = true, evict = true)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return map.containsKey(key);
}
@Override
@CacheInterceptor(evict = true)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1. 刷新所有过期信息
K genericKey = (K) key;
this.expire.refreshExpire(Collections.singletonList(genericKey));
return map.get(key);
}
@Override
@CacheInterceptor(aof = true, evict = true)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
@Override
@CacheInterceptor(aof = true, evict = true)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return map.remove(key);
}
注解驱除拦截器实现
执行顺序:放在方法之后更新,不然每次当前操作的 key 都会被放在最前面。
/**
* 驱除策略拦截器
*
* @author binbin.hou
* @since 0.0.11
*/
public class CacheInterceptorEvict<K,V> implements ICacheInterceptor<K, V>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 log = LogFactory.getLog(CacheInterceptorEvict.class);
@Override
public void before(ICacheInterceptorContext<K,V> context) {
}
@Override
@SuppressWarnings("all")
public void after(ICacheInterceptorContext<K,V> context) {
ICacheEvict<K,V> evict = context.cache().evict();
Method method = context.method();
final K key = (K) context.params()[0];
if("remove".equals(method.getName())) {
evict.remove(key);
} else {
evict.update(key);
}
}
}
我们只对 remove 方法做下特判,其他方法都使用 update 更新信息。
参数直接取第一个参数。
测试
ICache<String, String> cache = CacheBs.<String,String>newInstance()
.size(3)
.evict(CacheEvicts.<String, String>lru())
.build();
cache.put("A", "hello");
cache.put("B", "world");
cache.put("C", "FIFO");
// 访问一次A
cache.get("A");
cache.put("D", "LRU");
Assert.assertEquals(3, cache.size());
System.out.println(cache.keySet());
- 日志信息
[D, A, C]
通过 removeListener 日志也可以看到 B 被移除了:
[DEBUG] [2020-10-02 21:33:44.578] [main] [c.g.h.c.c.s.l.r.CacheRemoveListener.listen] - Remove key: B, value: world, type: evict
小结
redis LRU 淘汰策略,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 LRU。
LRU 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每次 O(n) 去查找,这个在 keys 数量特别多的时候,还是很慢的。
如果 redis 这么设计肯定慢的要死了。
个人的理解是可以用空间换取时间,比如添加一个 Map<String, Integer>
存储在 list 中的 keys 和下标,O(1) 的速度去查找,但是空间复杂度翻倍了。
不过这个牺牲还是值得的。这种后续统一做下优化,将各种优化点统一考虑,这样可以统筹全局,也便于后期统一调整。
下一节我们将一起来实现以下改进版的 LRU。
Redis 做的事情,就是将看起来的简单的事情,做到一种极致,这一点值得每一个开源软件学习。
文中主要讲述了思路,实现部分因为篇幅限制,没有全部贴出来。
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关注一波~
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