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Magic Method

    Python 的 Magic Method

    在 Python 中,所有以 "__" 双下划线包起来的方法,都统称为"魔术方法"。比如我们接触最多的 __init__

    魔术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使用这些魔术方法,我们可以构造出优美的代码,将复杂的逻辑封装成简单的方法。

    那么一个类中有哪些魔术方法呢?

    我们可以使用 Python 内置的方法 dir() 来列出类中所有的魔术方法.示例如下: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User(object):
        pass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dir(User()))

    输出的结果:

    ['__class__', '__delattr__', '__dict__', '__dir__', '__doc__', '__eq__', '__format__', '__ge__', '__getattribute__', '__gt__', '__hash__', '__init__', '__init_subclass__', '__le__', '__lt__', '__module__', '__ne__', '__new__', '__reduce__', '__reduce_ex__', '__repr__', '__setattr__', '__sizeof__', '__str__', '__subclasshook__', '__weakref__']
    

    可以看到,一个类的魔术方法还是挺多的,不过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和常用的魔术方法就好了。

    构造(__new__)和初始化(__init__)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定义一个类时,我们经常会通过 __init__(self) 的方法在实例化对象的时候,对属性进行设置。

    比如下面的例子: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Us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user=User('两点水',23)

    实际上,创建一个类的过程是分为两步的,一步是创建类的对象,还有一步就是对类进行初始化。

    __new__ 是用来创建类并返回这个类的实例, 而__init__ 只是将传入的参数来初始化该实例.__new__ 在创建一个实例的过程中必定会被调用,但 __init__ 就不一定,比如通过 pickle.load 的方式反序列化一个实例时就不会调用 __init__ 方法。

    def __new__(cls) 是在 def __init__(self) 方法之前调用的,作用是返回一个实例对象。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__new__ 方法总是需要返回该类的一个实例,而 __init__ 不能返回除了 None 的任何值

    具体的示例: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User(object):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 打印 __new__方法中的相关信息
            print('调用了 def __new__ 方法')
            print(args)
            # 最后返回父类的方法
            return super(User, cls).__new__(cls)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print('调用了 def __init__ 方法')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sr = User('两点水', 23)

    看看输出的结果:

    调用了 def __new__ 方法
    ('两点水', 23)
    调用了 def __init__ 方法
    

    通过打印的结果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类创建的过程是怎样的了,先是调用了 __new__ 方法来创建一个对象,把参数传给 __init__ 方法进行实例化。

    其实在实际开发中,很少会用到 __new__ 方法,除非你希望能够控制类的创建。通常讲到 __new__ ,都是牵扯到 metaclass(元类)的。

    当然当一个对象的生命周期结束的时候,析构函数 __del__ 方法会被调用。但是这个方法是 Python 自己对对象进行垃圾回收的。

    属性的访问控制

    之前也有讲到过,Python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属性。然后这就导致了对 Python 类的封装性比较差。我们有时候会希望 Python 能够定义私有属性,然后提供公共可访问的 get 方法和 set 方法。Python 其实可以通过魔术方法来实现封装。

    方法说明
    __getattr__(self, name) 该方法定义了你试图访问一个不存在的属性时的行为。因此,重载该方法可以实现捕获错误拼写然后进行重定向, 或者对一些废弃的属性进行警告。
    __setattr__(self, name, value) 定义了对属性进行赋值和修改操作时的行为。不管对象的某个属性是否存在,都允许为该属性进行赋值.有一点需要注意,实现 __setattr__ 时要避免"无限递归"的错误,
    __delattr__(self, name) __delattr____setattr__ 很像,只是它定义的是你删除属性时的行为。实现 __delattr__ 是同时要避免"无限递归"的错误
    __getattribute__(self, name) __getattribute__ 定义了你的属性被访问时的行为,相比较,__getattr__ 只有该属性不存在时才会起作用。因此,在支持 __getattribute__ 的 Python 版本,调用__getattr__ 前必定会调用 __getattribute__``__getattribute__ 同样要避免"无限递归"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方法表可以知道,在进行属性访问控制定义的时候你可能会很容易的引起一个错误,可以看看下面的示例:

    def __setattr__(self, name, value):
        self.name = value
        # 每当属性被赋值的时候, ``__setattr__()`` 会被调用,这样就造成了递归调用。
        # 这意味这会调用 ``self.__setattr__('name', value)`` ,每次方法会调用自己。这样会造成程序崩溃。
    
    def __setattr__(self, name, value):
        # 给类中的属性名分配值
        self.__dict__[name] = value  
        # 定制特有属性

    上面方法的调用具体示例如下: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User(object):
        def __getattr__(self, name):
            print('调用了 __getattr__ 方法')
            return super(User, self).__getattr__(name)
    
        def __setattr__(self, name, value):
            print('调用了 __setattr__ 方法')
            return super(User, self).__setattr__(name, value)
    
        def __delattr__(self, name):
            print('调用了 __delattr__ 方法')
            return super(User, self).__delattr__(name)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name):
            print('调用了 __getattribute__ 方法')
            return super(User, self).__getattribute__(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ser = User()
        # 设置属性值,会调用 __setattr__
        user.attr1 = True
        # 属性存在,只有__getattribute__调用
        user.attr1
        try:
            # 属性不存在, 先调用__getattribute__, 后调用__getattr__
            user.attr2
        except AttributeError:
            pass
        # __delattr__调用
        del user.attr1

    输出的结果:

    调用了 __setattr__ 方法
    调用了 __getattribute__ 方法
    调用了 __getattribute__ 方法
    调用了 __getattr__ 方法
    调用了 __delattr__ 方法
    

    自定义容器(Container)

    经过之前编章的介绍,我们知道在 Python 中,常见的容器类型有: dict, tuple, list, string。其中也提到过可容器和不可变容器的概念。其中 tuple, string 是不可变容器,dict, list 是可变容器。

    可变容器和不可变容器的区别在于,不可变容器一旦赋值后,不可对其中的某个元素进行修改。当然具体的介绍,可以看回之前的文章,有图文介绍。

    那么这里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数据结构就够我们开发使用吗?

    不够的时候,或者说有些特殊的需求不能单单只使用这些基本的容器解决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定义容器了,那么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

    功能说明
    自定义不可变容器类型 需要定义 __len____getitem__ 方法
    自定义可变类型容器 在不可变容器类型的基础上增加定义 __setitem____delitem__
    自定义的数据类型需要迭代 需定义 __iter__
    返回自定义容器的长度 需实现 __len__(self)
    自定义容器可以调用 self[key] ,如果 key 类型错误,抛出TypeError ,如果没法返回key对应的数值时,该方法应该抛出ValueError 需要实现 __getitem__(self, key)
    当执行 self[key] = value 调用是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这个方法
    当执行 del self[key] 方法 其实调用的方法是 __delitem__(self, key)
    当你想你的容器可以执行 for x in container: 或者使用 iter(container) 需要实现 __iter__(self) ,该方法返回的是一个迭代器

    来看一下使用上面魔术方法实现 Haskell 语言中的一个数据结构: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FunctionalList:
        ''' 实现了内置类型list的功能,并丰富了一些其他方法: head, tail, init, last, drop, take'''
    
        def __init__(self, values=None):
            if values is None:
                self.values = []
            else:
                self.values = values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values)
    
        def __getitem__(self, key):
            return self.values[key]
    
        def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self.values[key] = value
    
        def __delitem__(self, key):
            del self.values[key]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iter(self.values)
    
        def __reversed__(self):
            return FunctionalList(reversed(self.values))
    
        def append(self, value):
            self.values.append(value)
    
        def head(self):
            # 获取第一个元素
            return self.values[0]
    
        def tail(self):
            # 获取第一个元素之后的所有元素
            return self.values[1:]
    
        def init(self):
            # 获取最后一个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
            return self.values[:-1]
    
        def last(self):
            # 获取最后一个元素
            return self.values[-1]
    
        def drop(self, n):
            # 获取所有元素,除了前N个
            return self.values[n:]
    
        def take(self, n):
            # 获取前N个元素
            return self.values[:n]

    对象的描述器

    一般来说,一个描述器是一个有“绑定行为”的对象属性 (object attribute),它的访问控制被描述器协议方法重写。

    这些方法是 __get__(), __set__() , 和 __delete__()

    有这些方法的对象叫做描述器。

    默认对属性的访问控制是从对象的字典里面 (__dict__) 中获取 (get) , 设置 (set) 和删除 (delete) 。

    举例来说, a.x 的查找顺序是, a.__dict__['x'] , 然后 type(a).__dict__['x'] , 然后找 type(a) 的父类 ( 不包括元类 (metaclass) ).如果查找到的值是一个描述器, Python 就会调用描述器的方法来重写默认的控制行为。

    这个重写发生在这个查找环节的哪里取决于定义了哪个描述器方法。

    注意, 只有在新式类中时描述器才会起作用。在之前的篇节中已经提到新式类和旧式类的,有兴趣可以查看之前的篇节来看看,至于新式类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类都继承自 type 或者 object 的类。

    在面向对象编程时,如果一个类的属性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时,使用描述器来编写代码可以很巧妙的组织逻辑。在 Django 的 ORM 中,models.Model 中的 InterField 等字段, 就是通过描述器来实现功能的。

    我们先看下下面的例子: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Us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两点水', sex='男'):
            self.sex = sex
            self.name = name
    
        def __get__(self, obj, objtype):
            print('获取 name 值')
            return self.name
    
        def __set__(self, obj, val):
            print('设置 name 值')
            self.name = val
    
    
    class MyClass(object):
        x = User('两点水', '男')
        y = 5
    
    
    if __name__ == '__main__':
        m = MyClass()
        print(m.x)
    
        print('
    ')
    
        m.x = '三点水'
        print(m.x)
    
        print('
    ')
    
        print(m.x)
    
        print('
    ')
    
        print(m.y)

    输出的结果如下:

    获取 name 值
    两点水
    
    
    设置 name 值
    获取 name 值
    三点水
    
    
    获取 name 值
    三点水
    
    
    5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观察到这 __get__()__set__() 这些方法的调用。

    再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我们知道,距离既可以用单位"米"表示,也可以用单位"英尺"表示。 现在我们定义一个类来表示距离,它有两个属性: 米和英尺。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Met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value=0.0):
            self.value = float(value)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return self.value
    
        def __set__(self, instance, value):
            self.value = float(value)
    
    
    class Foot(object):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return instance.meter * 3.2808
    
        def __set__(self, instance, value):
            instance.meter = float(value) / 3.2808
    
    
    class Distance(object):
        meter = Meter()
        foot = Foot()
    
    
    if __name__ == '__main__':
        d = Distance()
        print(d.meter, d.foot)
        d.meter = 1
        print(d.meter, d.foot)
        d.meter = 2
        print(d.meter, d.foot)

    输出的结果:

    0.0 0.0
    1.0 3.2808
    2.0 6.5616
    

    在上面例子中,在还没有对 Distance 的实例赋值前, 我们认为 meter 和 foot 应该是各自类的实例对象, 但是输出却是数值。这是因为 __get__ 发挥了作用.

    我们只是修改了 meter ,并且将其赋值成为 int ,但 foot 也修改了。这是 __set__ 发挥了作用.

    描述器对象 (Meter、Foot) 不能独立存在, 它需要被另一个所有者类 (Distance) 所持有。描述器对象可以访问到其拥有者实例的属性,比如例子中 Foot 的 instance.meter

    运算符相关的魔术方法

    运算符相关的魔术方法实在太多了,j就大概列举下面两类:

     

    1、比较运算符

    魔术方法说明
    __cmp__(self, other) 如果该方法返回负数,说明 self < other; 返回正数,说明 self > other; 返回 0 说明 self == other 。强烈不推荐来定义 __cmp__ , 取而代之, 最好分别定义 __lt__, __eq__ 等方法从而实现比较功能。 __cmp__ 在 Python3 中被废弃了。
    __eq__(self, other) 定义了比较操作符 == 的行为
    __ne__(self, other) 定义了比较操作符 != 的行为
    __lt__(self, other) 定义了比较操作符 < 的行为
    __gt__(self, other) 定义了比较操作符 > 的行为
    __le__(self, other) 定义了比较操作符 <= 的行为
    __ge__(self, other) 定义了比较操作符 >= 的行为

    来看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理解了: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class Numb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value):
            self.value = value
    
        def __eq__(self, other):
            print('__eq__')
            return self.value == other.value
    
        def __ne__(self, other):
            print('__ne__')
            return self.value != other.value
    
        def __lt__(self, other):
            print('__lt__')
            return self.value < other.value
    
        def __gt__(self, other):
            print('__gt__')
            return self.value > other.value
    
        def __le__(self, other):
            print('__le__')
            return self.value <= other.value
    
        def __ge__(self, other):
            print('__ge__')
            return self.value >= other.value
    
    
    if __name__ == '__main__':
        num1 = Number(2)
        num2 = Number(3)
        print('num1 == num2 ? --------> {} 
    '.format(num1 == num2))
        print('num1 != num2 ? --------> {} 
    '.format(num1 == num2))
        print('num1 < num2 ? --------> {} 
    '.format(num1 < num2))
        print('num1 > num2 ? --------> {} 
    '.format(num1 > num2))
        print('num1 <= num2 ? --------> {} 
    '.format(num1 <= num2))
        print('num1 >= num2 ? --------> {} 
    '.format(num1 >= num2))

    输出的结果为:

    __eq__
    num1 == num2 ? --------> False
    
    __eq__
    num1 != num2 ? --------> False
    
    __lt__
    num1 < num2 ? --------> True
    
    __gt__
    num1 > num2 ? --------> False
    
    __le__
    num1 <= num2 ? --------> True
    
    __ge__
    num1 >= num2 ? --------> False
    
    

     

    2、算术运算符

    魔术方法说明
    __add__(self, other) 实现了加号运算
    __sub__(self, other) 实现了减号运算
    __mul__(self, other) 实现了乘法运算
    __floordiv__(self, other) 实现了 // 运算符
    ___div__(self, other) 实现了/运算符. 该方法在 Python3 中废弃. 原因是 Python3 中,division 默认就是 true division
    __truediv__(self, other) 实现了 true division. 只有你声明了 from __future__ import division 该方法才会生效
    __mod__(self, other) 实现了 % 运算符, 取余运算
    __divmod__(self, other) 实现了 divmod() 內建函数
    __pow__(self, other) 实现了 ** 操作. N 次方操作
    __lshift__(self, other) 实现了位操作 <<
    __rshift__(self, other) 实现了位操作 >>
    __and__(self, other) 实现了位操作 &
    __or__(self, other) 实现了位操作 `
    __xor__(self, other) 实现了位操作 ^




  • 相关阅读:
    团队项目冲刺第十天
    gradle文件配置
    idea无Android项目
    php第二次实验报告
    最长回文字串(hdu 3068)
    优先队列实现哈弗曼最小权值
    最小生成树 克鲁斯卡尔(Kruskal)算法求最小生成树
    背包问题------ 分类: ACM 2015-08-03 20:57 1人阅读 评论(0
    Cent Savings (DP) 分类: ACM dp 2015-08-0
    Judging Troubles (multiset查找) 分类: ACM STL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rnn/p/1332483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