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常见的差分(动)阻抗计算模型

    差分线阻抗模型类同于单端线,最大的区别在于,差分线阻抗模型
    多了一个参数S1,即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1. Edge-coupled Surface Microstrip 1B

    适用范围:
    外层无阻焊(阻焊前)差分阻抗计算。
    这个模型比下面包含阻焊的模型更常用。
    由于在外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电镀铜厚(使用Core时);
    或当表层使用单独铜箔时,则为成品铜箔厚度。
    参数说明:
    H1:线路层到较近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S1 :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电镀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
     
    2.Edge-coupled Coated Microstrip  1B


    适用范围:
    外层阻焊差分阻抗计算。
    由于在外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电镀铜厚(使用Core时);
    或当表层使用单独铜箔时,则为成品铜箔厚度。
    参数说明:
    H1:线路层到较近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S1 :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电镀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
    CEr1:阻焊介电常数
    C1:基材阻焊厚度
    C2:线面阻焊厚度(后加工)
    C3:差分阻抗线间阻焊厚度

    3.Edge-coupled Embedded Microstrip 1B1A

    适用范围:
    与外层相邻的第二个线路层阻抗计算,例如一个6层板,L1、L2
    均为线路层,L3为参考层(GND/VCC),那么L2层的阻抗计算
    使用此方式。
    另外由于在内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Core),而非表
    层微带线的基板铜厚+电镀铜厚,这一点要注意。
    参数说明:
    H1:外层到参考层VCC/GND间的介质厚度
    H2:外层到第二个线路层的介质厚度+第二个线路层铜厚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S1 :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到相邻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Er2:介质层介电常数(外层到第二个线路层间介质常数)
     
    4.Edge-coupled Offset stripline 1B1A 

    适用范围:
            Edge-coupled Offset stripling--差分非对称带状线 1B1A。
    夹在两个GND(或VCC)之间的线路层的阻抗计算,即一个线路层,
    它的上下两层均为参考层,那么这个线路层的阻抗计算适用此
    模型。注意这个为带状线。
    另外由于在内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Core),而非表
    层微带线的基板铜厚+电镀铜厚,这一点要注意。
    参数说明:
    H1:线路层到较近参考层VCC/GND间距离(注意不同于上面的介质厚度)
    H2:线路层到较远参考层VCC/GND间间距(注意不同于上面的介质厚度)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S1 :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到较近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Er2: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到较远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5. Edge-coupled Offset stripline 1B2A

    适用范围:
     两个参考层(VCC/GND)夹两个线路层的阻抗计算,例如一个6层板,
    L2、L5层为VCC/GND,线路层L3、L4的阻抗计算。
    使用此方式。
    另外由于在内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Core),而非表
    层微带线的基板铜厚+电镀铜厚,这一点要注意。
    参数说明:
    H1:线路层1到较近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H2:线路层1到线路层2间距+线路层1和线路层2铜厚
    H3:线路层2到较远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S1 :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1到较近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Er2: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1到线路层2间介质常数)
            Er3: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2到较远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6.Edge-coupled Offset stripline 1B1A2R

    适用范围:
     两个参考层(VCC/GND)夹两个线路层的阻抗计算,例如一个6层板,
    L2、L5层为VCC/GND,线路层L3、L4的阻抗计算。
    使用此方式。
    另外由于在内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Core),而非表
    层微带线的基板铜厚+电镀铜厚,这一点要注意。
    参数说明:
    H1:线路层1到较近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H2:线路层1到线路层2间距+线路层1和线路层2铜厚
    H3:线路层2到较远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S1 :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1到较近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Er2: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1到线路层2间介质常数)
            Er3:介质层介电常数(线路层2到较远参考层间介质常数)
            REr:差分阻抗线间填充树脂的介电常数
     
    7.Edge-coupled Coated Microstrip 2B和Edge-coupled Offset Stripline 2B2A
    7.1 Edge-coupled Coated Microstrip:  
    例如一个4层板,L1层需要做阻抗控制,L2层为线路层,
    L3层为VCC/GND。
    7.2 Edge-coupled Offset Stripline 2B2A:
    比如一个8层板,L4需要做阻抗控制,L2、L6层为参考层VCC/GND,
    L3、L5为线路层。

  • 相关阅读:
    多选择文件打开对话框
    DirectoryExists
    获取IP地址
    获取WINDOWS特殊文件夹
    WPF WebBrowser
    DELPHI TDownLoadURL下载网络文件
    同步窗体移动 FormMove
    FireMonkey 使用Webbrowser
    网页截取图片
    FormMov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anzxj/p/60439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