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Memcached源码分析——内存管理

    注:这篇内容极其混乱

    推荐学习这篇博客。博客的地址:http://kenby.iteye.com/blog/1423989

    基本元素item

    item是Memcached中记录存储的基本单元,用户向memcached写入的key value键值对信息都以item的形式存入Memcached中。

    item基本结构

    首先用一张图来描述item的基本结构:

    wps_clip_image-1384_thumb[3]_thumb

    图 1-1 item的基本机构

    图片来自博客,画的非常的清晰。从图片中可以看到,item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item的元数据(属性)部分+item的数据本身部分构成。这个就是Memcached中记录的存储单元。以下是其定义的源代码:

    typedef struct _stritem {
        struct _stritem *next;
        struct _stritem *prev;
        struct _stritem *h_next;    /* hash chain next*/
        rel_time_t      time;       /* least recent access */
        rel_time_t      exptime;    /* expire time */
        int             nbytes;     /* size of data */
        unsigned short  refcount;
        uint8_t         nsuffix;    /* length of flags-and-length string */
        uint8_t         it_flags;   /* ITEM_* above */
        uint8_t         slabs_clsid;/* which slab class we're in */
        uint8_t         nkey;       /* key length, w/terminating null and padding */
         union {
            uint64_t cas;
            char end;
        } data[];//data 不占用任何空间
    } item;

    使用typedef定义结构体_stritem为item。这个就是item的定义了。从item的定义中,可以看到,结构体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关于数据key value的定义。那么是否和图中的红色部分有违背呢?

    堆上操作的宏定义技巧

    答案是在操作item的时候肯定会在堆上分配空间,开发人员使用了宏定义的技巧,使得对内存的管理更加的灵活方便:

    unsigned int size = sizeof(item) + settings.chunk_size;

    上面是一个完整的chunk的大小的求解方法,可以看到除了sizeof以外,还额外负担了用户手动配置的chunk_size。可以看到一个item所占的空间由两部分构成,符合2.1.1中对item的定义。而chunk_size所指向的内存空间又是如何划分的?

    首先撇开内存空间的定义,结构体item中最关键的data[]空数组的定义:

    typedef _stritem{
      ....
      union{
          uint64_t cas;
          char end;
      }data[];
    }item;

    在_stritem结构体中定义了一个空的数组data[],data[]不占用任何的空间。当item后续有数据时,data的地址就是紧接着item元数据部分的成员的首地址。有了这个就不难理解宏定义了。

    cas是Memcached中为了支持多线程读写的一个标志,类似compare and swap(实际上是check and set),是可选的标志。当用户启动了cas特性后,则通过以下方式访问cas位:

    item->data->cas;

    而当用户没有启用cas的时候,则data就纯当指针基地址来使用了。有了以上的知识,我们来看几个宏定义的使用:

    #define ITEM_key(item) (((char*)&((item)->data)) 
             + (((item)->it_flags & ITEM_CAS) ? sizeof(uint64_t) : 0))
    
    #define ITEM_suffix(item) ((char*) &((item)->data) + (item)->nkey + 1 
             + (((item)->it_flags & ITEM_CAS) ? sizeof(uint64_t) : 0))
    
    #define ITEM_data(item) ((char*) &((item)->data) + (item)->nkey + 1 
             + (item)->nsuffix 
             + (((item)->it_flags & ITEM_CAS) ? sizeof(uint64_t) : 0))

    使用四个宏定义来给予data指针计算不同成员的在堆空间上面的偏移量。来看第一个:ITEM_key(item),首先将data的地址强制转换成char*指针,从而以步进为字节方式获得地址。随后判断当前flag是否包含cas的部分,如果包含,则指针加上uint64_t的大小(8个字节)越过cas占用的地址;如果没有包含,则加0,表明data的地址就是key的地址。

    剩下求解suffix、data的地址采用类似相同的方式来完成。可以看到这个技巧的牛逼的地方。求解suffix、data地址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个+1的操作,这个原因是key的末尾有一个null终结符,占用1个字节的空间。因此需要加一操作。

    为了求解整个item占用空间大小(不是chunk的占用空间),同样定义了宏来求解:

    #define ITEM_ntotal(item) (sizeof(struct _stritem) + (item)->nkey + 1 
             + (item)->nsuffix + (item)->nbytes 
             + (((item)->it_flags & ITEM_CAS) ? sizeof(uint64_t) : 0))

    首先是_stritem本身的大小,随后是key的大小,空字节的大小,suffix的大小,value的大小,最后看当前是否使用了cas,如果使用了需要计算cas的大小。对每个分量求和便是整个item的大小。

    从本小结的宏定义中我们看到了C语言项目对于内存的精细操作,纵观编程世界,可能也只有C能够做出这么精彩的内存操作。

    item 元数据介绍

    再来引入item的定义,这次直接截图了,写代码太占用空间了。

    wps_clip_image-2429_thumb[4]_thumb

    图 1-2 item的基本定义

    这些数据代表了item的基本信息,在后续的很多数据结构中都会用到他们,以下列举主要的成员:

    v LRU链表

    next和prev指针用于构成链表,这个链表维护了当前已经分配的item空间。为了支持LRU特性,链表默认以访问频度排序,最新访问的item将位于链表的表头。

    v hash表桶

    h_next指针用于构成在hash链表中,桶内组成链表。hash表主要用于快速检索item。

    v 相关时间

    item的最近访问时间以及超时时间,在内存空间不足时,不得不将一些item换出内存,因此使用这个来完成。

    v slabs_clsid

    描述当前item位于哪个slabs类中。由于每个slab类的大小依次成指数递增,因此某个item需要位于一个slab类中,而slabs_clsid就是当前slab类的编号。

    Hash表实现

    为了实现快速的检索,Memcached内部实现了Hash表,就是为了纯检索。Memcached中的Hash表位于assoc.c以及assoc.h中实现的。我们来一睹hash表的定义:

    static item** primary_hashtable = 0;

    用一个二级item指针就实现了hashtable,其实hashtable的实现都在业务逻辑中了。

    Hash表的实际构成结构如下:

    wps_clip_image-2553_thumb[5]_thumb

    图 1-3 memcached hash表的实现

    如上图,Memcached采用了开链方法,对Hash表进行了实现。本节将对Hash表进行介绍。

    结构原理解释

    从图 1-3可以看出hash表的基本实现。整体来讲就是一个指针数组,数组的每个元素存放着一个item。当对item进行存储检索时,将item的key求hash值,hash值的求法就是经典的取模法。存入之后就放入对应的编号位置。

    如果遇上hash值相同冲突的情况,memcached则使用开链法,将相同hash值的item都链接在一起,使用item->h_next进行链接操作。

    元素查找

    为了求解hash值,memcached使用宏定义来求解给定的item应该存入哪个位置。

    #define hashsize(n) ((ub4)1<<(n))
    #define hashmask(n) (hashsize(n)-1)
    hv = hash(key, nkey, 0);
    it = primary_hashtable[hv & hashmask(hashpower)]

    以上两个宏定义和两条语句求解hash表位置的item。其中hv的求解依赖自定义的hash函数,这个函数就不分析了。当求解出hv后,和宏2进行与操作就求出了hash表中桶的位置。而hashsize()就是将1左移n位,达到一个乘二的效果,而hashmask的目的是求出遮挡位:

    以下为二进制:

    原本:100000

    遮挡:011111

    可以看出遮挡位将首位变为0,剩余的都变为1。然后hv & hashmask的目的就是进行了一次求余数操作。这种求余操作避免了使用%这样消耗比较高的操作,缺点是只能应用于2的幂次的求余数操作。但一般为了快速,hash表的桶的个数也是2的幂次数。

    求解出桶的位置之后,查找一个item就简单了。从桶的第0个元素的位置开始依次沿着h_next进行就可以了。

    求余一般我都会直接使用%方法进行求解,开源项目能让人提炼自己的编程功力,提升基础。

    hash表的扩张

    hash表起始桶的个数为16,当存不下之后,hash表需要进行一次扩张操作。hash表的扩张需要一定时间,Memcached为了在表扩张时继续服务,使用了双hash表机制:

    static item** primary_hashtable = 0;
    static item** old_hashtable = 0;

    平常主要使用primary_hashtable,当hash表扩张的时候,临时使用old_hashtable,当hash表扩张完毕之后再切换到primary_hashtable。

    Memcached使用assoc_maintenance_thread()这个函数对hash表进行管理,实质上是通过一个守护线程死循环处理:

    while (do_run_maintenance_thread){
        ......
    }

    通过一个while死循环,一直查看hash表的状态,当hash表满的时候对表进行扩容。

    old_hashtable = primary_hashtable;
    primary_hashtable = calloc(hashsize(hashpower + 1), sizeof(void *));
    if (primary_hashtable) {
        if (settings.verbose > 1)
                fprintf(stderr, "Hash table expansion starting
    ");
        hashpower++;
        expanding = true;
        expand_bucket = 0;
        STATS_LOCK();
        stats.hash_power_level = hashpower;
        stats.hash_bytes += hashsize(hashpower) * sizeof(void *);
        stats.hash_is_expanding = 1;
        STATS_UNLOCK();

    开始扩张前,将old_hashtable指向主表,随即主表重新开始分配空间,可以看到新空间的大小是老空间的2倍。随后再状态位里面设置一些标记,记录hash表新使用的空间。最后将hash_is_expanding置为1,通知线程开始对hash表进行扩张操作。

    线程do_run_maintenance_thread负责将老表中的所有数据依次拷贝到新表中。每个循环拷贝一个桶中的所有item,用户可以设置每个循环拷贝多个桶,通过改变hash_bulk_move变量的值。但是这样可能会导致堆cache锁占用的时间过长,影响Memcached对外提供的服务。hash表扩张拷贝的代码如下:

    item *it, *next;
    int bucket;
    
    for (it = old_hashtable[expand_bucket]; NULL != it; it = next) {
        next = it->h_next;
    
        bucket = hash(ITEM_key(it), it->nkey, 0) & hashmask(hashpower);
        it->h_next = primary_hashtable[bucket];
        primary_hashtable[bucket] = it;
    }
    
    old_hashtable[expand_bucket] = NULL
    expand_bucket++;

    expand_bucket从0开始。拷贝时,将老表第0个桶中的所有元素依次取出,并重新计算在新表中的桶的位置,拷贝到新表中。如果新表当前桶中已经有了item了,那么就放到桶中的第一个位置中。随后将老表当前桶的位置置为空。最后对桶计数自增,进入下一个循环,继续拷贝数据。

    元素的删除

    memcached删除元素并不是真的删除,因为内存都是预先分配好的,hash表中存的东西相当于引用。指针变量退出函数后内存自动就释放了。因此元素的删除只是修改hash表的指针结构:

      item **before = _hashitem_before(key, nkey, hv);
    
        if (*before) {
            item *nxt;
            hash_items--;
        
            MEMCACHED_ASSOC_DELETE(key, nkey, hash_items);
            nxt = (*before)->h_next;
            (*before)->h_next = 0;   /* probably pointless, but whatever. */
            *before = nxt;  //*before代表item->next指针
            return;
        }

    就是将before->h_next=item->h_next操作,经典的跨指针删除法。函数_hashitem_before查找当前key对应元素的前一个item,以方便删除操作。

    slab结构

    Memcached将所有slab类组织在一起,构成了slab存储结构。

    wps_clip_image-3481_thumb[5]_thumb

    图 1-4 slab结构体系

    图1-4是整个slab存储体系的结构图,以slab为核心,将空闲槽、LRU队列、slab列表、hash表完整的组合在一起。hash表已经在上一个小节中分析了,同时也不好在这张图中进行表述。本小结介绍slab结构体系。

    slab类定义

    直接上结构体的定义:

    wps_clip_image-3686_thumb[4]_thumb

    图1-5 slab类定义

    定义一个结构体为slabclass_t类型。

    size表明当前slab类中item的大小,slab id越高,则当前存储的item的chunk的大小越大,最大是1MB。perslab保存了当前slab类中拥有多少个item。计算方法很简单size/perslab就可以计算出来。

    slots存储当前空闲的item。当item不用被回收时,会进入slot中去。slab在分配内存时优先从slots中进行分配。sl_curr看见变量定义的很牛逼,其实就是slots的数量。

    slabs,一个slab类可能包含多个slab。系统分配内存时,当一个slab空间用完之后才会再分配下一个slab,这个slabs就是用于当前记录当前slab类已经分配了多少个slab了。

    slab_list,就是多个slab形成的链表,用这个指针进行描述。而下面list_size记录前一个list的大小。记录的原因是在分配新的slab list的时,通常分配的数量都是前一个list大小的二倍。(很多空间自动增长的数据结构的内部的经典做法)

    killing,在slab进行rebalance中使用的机制,暂时没有涉及这部分的代码,因此先跳过。

    requested,已经请求的数据量大小,当前slab类已经分配出去的内存。

    LRU队列

    每个slab类都有若干item,构成一个LRU列表。当对这个slab进行内存分配时,如果内存不足,就必须将某个item换出内存,腾出空间给其他申请内存的item使用。某个slab类的item LRU队列并没有直接和slabclass_t直接挂钩,而是通过slab id进行关联:

    static item *heads[LARGEST_ID];
    static item *tails[LARGEST_ID];

    在item.c文件中定义了两个全局的指针数组,这个就是当前系统中所有slabclass的LRU队列的头、尾指针。如果想要使用指定的LRU队列,使用head[id]以及tail[id]就可以对特定列表进行引用了。

    v item插入

    当系统新分配一个item时,需要将item放入LRU队列中进行保存。放入LRU队列的对首中:

    wps_clip_image-3846_thumb[3]_thumb

    图 1-6 item插入

    将item插入链表的头部,经典的头部操作。链表插入头部而不是尾部是有深刻原因的。当一个item插入链表时,表明这个item是最新,因此插入头部。后续进行淘汰item的时候就是从链表尾部进行淘汰。Memcached将LRU链表中,越靠近头部的节点,看成越新(更新、插入)的节点,LRU节点尾端的节点看成越老的节点。

    v item删除

    删除指定的item很容易,同样是经典的指针操作:

    wps_clip_image-3938_thumb[2]_thumb

    图 1-7 item unlink

    可以看出将指针关系更新后,函数就退出了,并没有真正删除数据。没有free的原因就是memcached自己进行内存的管理。释放item留出的空间放入slab类的空闲槽slot中:

    wps_clip_image-3997_thumb[4]_thumb

    图 1-8 item unlink后的操作:挂入slot中

    函数do_slabs_free负责将释放的item挂入slot中。同样是挂入slots队列的头部。

    LRU队列更新

    当对LRU队列中item访问时,需要更新item的状态,因为空间不够的时候换出的是一直没有使用的item。更新操作:

    wps_clip_image-4068_thumb[2]_thumb

    图 1-9 LRU队列更新

    更新关键操作就是if语句块中的三行代码:1 把这个item拿出来,2 更新item的访问时间,3 把这个item再放进去。1和3两条语句将item从LRU队列中放入队列的首部,完成更新的目的。

    在slab上分配item

    之前的小结都是零碎的一些源码部分,这小节以slab的操作为轴,进行相关代码的分析工作。

    主要调用函数do_item_alloc()完成。这个函数的代码量较多,业务逻辑较为复杂,这里进行简要的分析。

    内存分配时优先从LRU队列中超时的item进行分配:

    wps_clip_image-4130_thumb[2]_thumb

    wps_clip_image-31823_thumb[2]_thumb

    图 1-10 首先从LRU队列中寻找

    search=tails[id],找到slab类id为id的LRU尾指针,并赋值给Search。从LRU队列末端开始选择的原因是LRU队列尾巴保存着最有可能超时的item,如果队列末端的都没超时,则跳过LRU item的换出操作。

    从尾端开始查找,如果当前的hash桶被锁住了,就跳过,查找前一个item。如果没有跳过,并且item也超时了,则将调用do_item_unlink_nolock将item从hash表和LRU队列中移除。

    如果LRU最后一个item没有超时,则表明所有LRU队列中的item均没有超时,因此暂时不能从LRU队列进行内存的分配,需要从slab系统进行内存的分配工作:

    it = slabs_alloc(ntotal, id)

    调用slabs_alloc()函数从slab系统中进行分配。slabs_alloc()函数操作同样较为负责,为了不打断do_item_alloc()的逻辑,先把这个函数放放,等do_item_alloc()函数分析完之后再讨论。

    如果从slab系统中进行内存分配同样失败了,则只能还是从LRU队列中淘汰最旧未使用的item中了:

    wps_clip_image-4160_thumb[2]_thumb

    图 1-11 LRU队列换出item

    如果slabs_alloc()失败,则只能无奈从LRU队列置换一个item出来。如果用户设置了不允许进行item置换,则最终只能报错:outofmemory了。否则更新evicted的item数量,并将这个item换出,更新当前slab类需要的内存信息,将换出的item从slab系统中移除。

    当移除之后,返回选定的item,对item做基本的初始化,并将item返回给函数上层调用者。

    wps_clip_image-30254_thumb[2]_thumb

    图 1-12 分配item的初始化

    从slab系统中分配一个新的slab

    上小节在item分配的时候,首先查看LRU队列中是否有合适的item。如果没有,则从slab类中进行内存的分配,调用函数:do_slabs_alloc()。

    函数do_slabs_alloc()首先检查当前slab类中的空闲slot链表是否还有可用的slot,如果有则拿一个slot出来:

    /* return off our freelist */
            it = (item *)p->slots;
            p->slots = it->next;
            if (it->next) it->next->prev = 0;
            p->sl_curr--;
            ret = (void *)it;

     将slot链表中的第一个slot拿出来返回给调用者。如果当前slab类已经没有后空闲的slot链表,则需要重新分配内存,即调用函数:do_slabs_newslab()进行:

    if ((mem_limit && mem_malloced + len > mem_limit && p->slabs > 0) ||
            (grow_slab_list(id) == 0) ||//确保slab_list有足够容量
            ((ptr = memory_allocate((size_t)len)) == 0)) {// memory_allocate 分配 1M 的内存空间, 
            //memory_allocate 就是移动指针
    
            MEMCACHED_SLABS_SLABCLASS_ALLOCATE_FAILED(id);
            return 0;
        }

    分配时,首先调用grow_slab_list()确保当前slab类有足够的空间。函数grow_slab_list()首先判断已经分配的slab个数是否已经赶上slab list的大小,如果赶上了说明slab list已经分配完了,调用realloc()将slab list的大小扩大一倍。

    随后调用memory_allocate()分配1MB的空间出来,该函数将返回分配空间的指针mem_current,并将mem_current向前移动1MB大小,为下一次分配内存进行准备。又是一个手动管理内存的实例。

    最后调用函数split_slab_page_into_freelist()将分配的内存初始化为slots,加入slot链表中。函数split_slab_page_into_freelist()将空间切分:

     slabclass_t *p = &slabclass[id];
        int x;
        //将一大块儿内存分割成item,挂载到空闲slot中
        for (x = 0; x < p->perslab; x++) {
            do_slabs_free(ptr, 0, id);
            ptr += p->size;
      }

    依次将指针进行步进移动,划分为item,并将这个item进行fdo_slabs_free操作。而do_slabs_free():

    it = (item *)ptr;
        it->it_flags |= ITEM_SLABBED;
        it->prev = 0;
        it->next = p->slots;
        if (it->next) it->next->prev = it;
        p->slots = it;
        p->sl_curr++;
      p->requested -= size;

    修改当前item的前后指针,将item移入slots链表中去。

    在slab上删除一个item

    有了前面小节的基础,当需要手动删除item时则比较简单了,调用函数do_item_unlink()完成。

    void do_item_unlink(item *it, const uint32_t hv) {
        MEMCACHED_ITEM_UNLINK(ITEM_key(it), it->nkey, it->nbytes);
        mutex_lock(&cache_lock);
        if ((it->it_flags & ITEM_LINKED) != 0) {
            it->it_flags &= ~ITEM_LINKED;
            STATS_LOCK();
            stats.curr_bytes -= ITEM_ntotal(it);
            stats.curr_items -= 1;
            STATS_UNLOCK();
            assoc_delete(ITEM_key(it), it->nkey, hv);//hash表中删除
            item_unlink_q(it);//LRU队列中删除
            do_item_remove(it);//把item放入slot中
        }
        mutex_unlock(&cache_lock);
    }

    首先设置标志位,更新状态信息。随后调用assoc_delete()将item指针关系从hash表中删除。再调用item_unlink_q()将item指针关系从LRU队列中删除。最后调用do_item_remove()将item放入空闲slots队列中。

    可以看出,删除item的时候并不真正的释放内存,而是巧妙的将空闲的item放入slots中,以备将来使用。优秀的内存管理操作使得Memcached的性能很高。

    小结

    本章对slab内存管理进行了介绍。可以看出,Memcached在对内存管理时,以slab类为核心,通过灵活改变操控hash表、LRU队列、slab空闲slots三类数据结构,改变item的具体行为以及位置,达成内存的分配与管理工作。设计非常合理与巧妙。

  • 相关阅读:
    存储过程系列之存储过程sql查询存储过程的使用
    SQL Server 连接字符串和身份验证详解
    存储过程
    Objective-C:MRC(引用计数器)在OC内部的可变对象是适用的,不可变对象是不适用的(例如 NSString、NSArray等)
    Objective-C:MRC(引用计数器)获得对象所有权的方式(init、retain、copy等)
    Objective-C:MRC手动释放对象内存举例(引用计数器)
    C语言:内存的分配与管理
    Objective-C:继承、分类(Category、extension)、协议(protocol),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Objective-C:在类中设置不同协议
    Objective-C:继承的体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lfmonday/p/memcached_mem.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