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SSD算法的实现

    本文目的:介绍一个超赞的项目——用Keras来实现SSD算法

    本文目录:

    • 0 前言
    • 1 如何训练SSD模型
    • 2 如何评估SSD模型
    • 3 如何微调SSD模型
    • 4 其他注意点

    0 前言

    我在学习完SSD算法之后,对具体细节有很多的疑惑,记录如下:

    • SSD的网络是怎么实现的?
    • 已有的数据是什么样子的?
    • 如何把一张图像打散成anchors?
    • 如何根据标注把各anchors打上标签?
    • 正负样本是如何定义的?匹配策略是咋回事?
    • 困难负样本挖掘是怎么实现的?
    • 数据是怎么喂进去的?出来的又是什么?
    • L2 Normalization在哪,如何实现的?
    • Atrous层在哪?
    • SSD的损失函数是怎么实现的?
    • 数据在模型中是怎么流动的?
    • 数据增强是怎么实现的?
    • 预测的结果如何在原图上画框?
    • 如何计算模型在Pascal VOC或MS COCO上的mAP?

    在github上搜索时,发现了这个超赞的项目——用Keras来实现SSD算法,非常适合那些学习了SSD算法,但具体细节有些模糊的同学(主要是我自己)。文档注释非常详细,且提供非常清晰的操作指导,比如如何训练SSD模型,如何评估模型的性能,如何在自己的数据集上微调预训练的模型等等。

    为了便于快速理解,现以其中一个简单版本的SSD网络为例(ssd7_training.ipynb文件)来记录总结,具体细节可参考项目文档注释。

    1 如何训练SSD模型

    主函数流程中,除了库函数的引入,以及通用参数的预定义之外,主要分为四块内容:

    • 准备模型;
      • 构建模型;
      • 自定义损失函数,并编译;
    • 准备数据;
      • 定义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图像生成器对象datagen;
      • 利用图像生成器的函数读取文件图像和标签信息;
      • 定义图像增强方法链;
      • 利用编码器将标签信息编码成损失函数需要的格式;
      • 定义数据对的迭代器generator;
    • 训练;
      • 定义回调函数;
      • 训练;
      • 训练结果可视化;
    • 预测(可视化检测效果);
      • 定义数据迭代器,并获取一个batch的样本;
      • 将样本送入模型进行预测,并解码得到预测框;
      • 将预测框和真值框画在原图上,对比效果。

    1.1 准备模型

    1.1.1 搭建模型

    以training模式搭建一个小型的SSD模型。从4个地方引出predictor。各个预测特征图上每一个像素点均对应4个锚框。

    模型搭建流程:

    • 搭建base network;
    • 从四个特征图处分别引出predictor;
    • 每个predictor分为三条路径(按照第一篇参考文章的图示);
    • 分类那路需要softmax,最后三路在最后一维度concatenate, 得到(batches, n_total_boxes, 21+4+8),即为模型原始输出raw output,其中n_boxes_total表示四个做预测的特征图对应的锚框总数,最后一个维度是21个类别+gt框偏移量+锚框坐标+variance;
    • 若模式为inference,还需要在最后一层接上解码器DecodeDetections(输出经过置信度阈值、NMS等筛选后的预测框)

    备注:

    • 用AnchorBoxes层生成锚框,但为啥接在boxes4后面,而不是conv4后面,两者一样吗?答:一样的,因为只用了中间两个维度的数值,即特征图的高宽。但根据函数描述,应该接在conv4后面,即输入为(batch, height, width, channels)

    AnchorBoxes层

    • 目的是为了根据输入的特征图,将原图打散成一系列的锚框。
    • 过程:根据参数缩放因子和高宽比,可以计算出特征图一个像素点对应的锚框数量和尺寸,再有特征图的高和宽,即可求得锚框的中心。
    • 输入(batch, height, width, channels),即特征图的尺寸。
    • 输出(batch, height, width, n_boxes, 8),这里n_boxes表示一个特征图对应的锚框总数,8表示锚框信息,即坐标+variance;

    DecodeDetections层

    • 在建模中mode=inference时,接在predictor后面的解码器;
    • 过程:根据置信度阈值、NMS、最大输出数量等参数,对每张图筛选出前top_K个预测框;
    • 输入即为模型的原始输出(batch,n_boxes_total,n_classes+4+8),最后一维是 类别(21)+框偏移量+锚框和variance(centroids格式);
    • 输出(batch,top_k,6),最后一维是 (class_id, confidences, box_coordinates),坐标格式是xmin, ymin, xmax, ymax。这里top_K=200,即便合理的预测框不够,也会凑出200个。

    备注:

    • 输入参数说明里要求,只支持坐标输出为coords='centroids',这里coords='centroids'指的是输入的格式,实际输出格式是[xmin, ymin, xmax, ymax]。

    1.1.2 自定义损失函数,并编译

    (在SSD300模型中,需要先加载预训练的VGG16权重。)

    自定义损失函数keras_ssd_loss.py

    • 定义了一个损失类SSDLoss,里面有各种具体的损失函数,比如smooth L1和log损失;
    • smooth L1损失:两个参数都是(batch_size, #boxes, 4),输出(batch_size, #boxes)。疑惑:这是直接求smooth L1,直接用坐标值求损失?照理说应该是求偏移量的损失啊?还是说输入的本来就应该是偏移量而非直接坐标值?答:在compute_loss函数中调用时传入的就是偏移量,所以OK。log损失很简单;
    • compute_loss函数计算总损失,参数y_true和y_pred都是(batch_size, #boxes, #classes+12),输出scalar。疑问1,总损失为啥除以正样本个数而非总个数?答:正负样本比例为1:3,只是差个倍数,对结果不影响。疑问2,返回结果仍然是(batch,),并非标量?那乘以batch_size还有意义吗?答:keras强制以batch的方式计算各个值,即始终保证batch维度,实际运算的时候会给出(batch,...)对batch的平均值,因为compute_loss计算的是一个batch总的损失,所以keras强制平均后再乘以batch_size即为总和。

    备注:

    • 自定义的损失函数,传给compile的是对象的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返回的是根据y_true和y_predict计算的损失;
    • 这个y_pred格式是(batch_size, #boxes, #classes + 12),即模型的raw output;y_true是后续SSDInputEncoder类实例将真值框编码后的输出;
    • 如果是加载保存的模型,注意通过load_model中custom_objects传入自定义的层和函数。

    1.2 准备数据

    这一块内容大体上是通过自定义的图像生成器DataGenerator类及其方法来实现的。其中DataGenerator里面的函数generate()需要接收图像增强链和真值框编码器等参数,所以需要另外自定义两个类。

    DataGenerator类

    • DataGenerator实例化时自动调用__ init __ (),在这里面可以先进行图像增强处理(keras就是这么处理的,此处是在generate函数中做变形处理);
    • DataGenerator里面的函数parser_csv()从文件中读入数据和标签(即真值框),读进来的真值框格式是一个长度为样本个数的list,其中每个元素为一个2D array,即array[[class_id, xmin, ymin, xmax, ymax]...],shape为(n_boxes,5),其中n_boxes为该样本的真值框个数;
    • DataGenerator里面的函数generate()接收图像增强链和真值框编码器等参数,作用是产生一批批的数据对(X,y);(注意:keras内置的flow_from_directory实现了读取文件数据和生成(X,y)两个功能,但由于此处需要解析的文件除了CSV,可能还有其他形式,所以分成了两个函数);
    • 关于加速的方法之一:第一次先用parser_csv读取图像和标签,然后利用create_hdf5_dataset()函数,将图像和标签转成h5文件(训练集近8G,验证集近2G,均已包含真值框,但未编码)。以后创建DataGenerator时就可以直接读取h5文件,然后用generate函数生成数据对,不再需要用parser_csv。但是经过测试,训练时用不用h5文件貌似没有区别,训练一个epoch的时间均为12分钟。

    定义数据增强链

    • DataAugmentationConstantInputSize类中,图像变形,真值框也要变形?否则就对不上了。如何变?答:在形变模块data_generator.object_detection_2d_geometric_ops中的方法,将labels一同放入进行了处理。
    • Python中,如果在创建class的时候写了__ call __ ()方法,那么该class实例化出实例后,实例名()就是调用__ call __ ()方法;在keras中自定义层时用call(),而不是__ call __ ();
    • DataAugmentationConstantInputSize中__ init __ ()集成了一系列变形对象置于sequence中,并在__ call __ ()函数中调用。

    用SSDInputEncoder类实例将真值框编码成损失函数需要的格式y_true(这里用y_encoded表示)

    • 输入的gt_labels是一个长度为batch_size的list,其中每个元素为一个2D array,即array[[class_id, xmin, ymin, xmax, ymax]...];
    • 主要功能在__ call __ ()函数中实现,分为三步:
      • 根据原图尺寸、缩放因子与高宽比、特征图尺寸三个条件,创建y_encoded模板(即一系列的anchors,shape为(batch,#boxes,21+4+4+4),最后为21个类别+gt框坐标+锚框坐标+variance);
      • 匹配真值框和锚框,即更新最后一个维度的21+4;
      • 将gt的坐标转换为锚框的偏移量;

    调用train_dataset.generate()生成需要的数据对(X,y)

    • 准备好数据增强链对象和SSDInputEncoder对象后,同其他参数一起传入train_dataset.generate中,指定生成器返回数据格式为(processed_images,encoded_labels),(前者shape为(batch,h_img,w_img,channel),后者即为用SSDInputEncoder类实例的输出结果),供后续model.fit_generator使用。

    1.3 训练

    定义了几个有用的回调函数,ModelCheckpoint(保存每次epoch之后的模型)、CSVLogger(将损失和指标保存至CSV文件)、EarlyStopping(早停)、ReduceLROnPlateau(平缓区自动减小学习率),在SSD300中还用了LearningRateScheduler(按计划调整学习率)、TerminateOnNaN(遇到NaN数据即停止训练)。其中最为常用的是ModelCheckpoint和CSVLogger。

    训练时参数initial_epoch和final_epoch也很有意思,允许用户从上次中断的地方开始训练。(再也不怕中午睡觉被吵了:-))

    训练结果可视化:可以直接调用fit的返回值,也可以读取CSV文件中记录值。

    1.4 预测(可视化检测效果)

    获取预测值

    • 定义数据迭代器,并获取一个batch的样本;
    • 将这个batch的样本送入模型进行预测,得到预测值;(这时候得到的y_pred是模型的raw output)

    解码器对预测值进行后处理

    • decode_detections函数功能同模型架构中解码器层DecodeDetections功能一样,都是:
      • 偏移量转为坐标(可以是绝对坐标,也可以是相对坐标),同时后12个数转成4个数;
      • 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置信度过滤和NMS;
      • 选取前top_k个预测框(若设置top_k),不足top_k的话直接输出。
    • 输入的y_pred参数:training模式下SSD模型的原始输出(batch,#boxes,21+4+4+4),其中#boxes为所有锚框;
    • 返回值:(batch,filtered_boxes,6),其中filtered_boxes为经过筛选后的预测框数量,6为[class_id, confidence, xmin, ymin, xmax, ymax];
    • 注意: decode_detections函数和DecodeDetections层有不一样处:若经过筛选后预测框数量不足top_k,前者是直接输出,但后者会填充成top_k个(为了计算损失时维度一致)。

    将预测框显示在图像上,对比效果

    • 显示图像,画标注框和预测框的方法;
    • plt中plt.cm可将数值映射成伪色彩,(很有用,因为相对于亮度,人们对颜色的变化更敏感),参考

    1.5 SSD300训练的区别

    • 训练SSD300的模型时,用的是Pascal VOC的数据,标签文件是XML文件;
    • SSD300的模型结构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 模型的结构按照原生SSD搭建;
      • 空洞卷积层:fc6 = Conv2D(1024, (3, 3), dilation_rate=(6, 6),...);
      • L2 Normalization层:conv4_3_norm = L2Normalization(gamma_init=20,...)(conv4_3);
    • 疑问:SSD300定义模型参数的时候,将图像通道换成了BGR来训练,但是最后预测的时候图像通道没有换成BGR?

    2 如何评估SSD模型

    大致要点:

    • 这一块单独列了一个文件,即SSD300_evaluation.ipynb;
    • SSD Evaluation中,创建模型用的是inference模式,下载的权重文件VGG_VOC0712Plus_SSD_300x300_ft_iter_160000.h5 是以training模式创建的模型训练的(既然是权重文件,那肯定是训练得到的,所以模型肯定是以training模式创建的),所以model.load_weights(weights_path, by_name=True)中需要加上by_name,否则对不上号;
    • 绘制PR曲线的方法。

    3 如何微调SSD模型

    这一块内容详见 weight_sampling_tutorial.ipynb。

    作者提供了几种训练好的SSD模型,那么如何微调这些模型,使其能在自己的数据集上完成自己的任务?比如现在我想识别8种物体,而作者提供的是在MS COCO上训练的能识别80种物体的模型,那么该如何操作?

    作者提出了3种方法,并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对分类器的结果进行下采样。比如SSD第一个predictor的分类器输出是(batch, h1, w1, 81 * 4),其中h1和w1是conv4_3特征图的高度和宽度,对输出下采样得到(batch, h1, w1, 9 * 4),其中9表示8种物体和背景,然后在自己的数据集上微调即可。这种方法对那些目标物体在MS COCO的80个类别之内的任务特别有效。

    4 其他注意点

    • model.load_weights('./ssd7_weights.h5', by_name=True):这里by_name是指只加载同名层的权重,适合加载那些结构不同的模型权重,详见
    • 尽量使用model.save保存模型整体,因为分开保存后,重新加载时optimizer的状态会被重置,详见

    Reference:

  • 相关阅读:
    java-集合框架-泛型2-泛型限定
    进程间通信
    多进程编程基础概念
    linux deb 打包流程
    linux RPM 打包流程
    Python 第一個程序
    从注册验证码入手,我保住了30%的流失用户
    为什么Web端登录需要验证码?
    网络验证码的进化:从简单图文到无感验证
    公开课 | 金融知识图谱的应用探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nchbyinch/p/1204514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