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是一套反复被使用的、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设计模式使得代码编写工程化,是软件工程的基石。设计模式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六个原则:
(1)开闭原则(Open Close Principle):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2)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3)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针对接口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具体。
(4)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使用多个隔离的接口,比使用单个接口要好。
(5)迪米特法则(Demeter Principle):高内聚,低耦合。
(6)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尽量使用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创建型模式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个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结构型模式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定义一种标准来过滤一组对象,将对象和筛选对象的逻辑运算解耦。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使得客户对单个对象和复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定义一个高层接口,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行为型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为解除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耦合,而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
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保存的状态。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刷新。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使用一个空对象取代判断为NULL的对象。
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使它们可相互替换,使得算法的变化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
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在不改变程序中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最后贴出所有设计模式代码的GitHub地址:【GitHub - Design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