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Android开发艺术探索》第二章2.3.3 Binder
1、 什么是Binder
Binder从不同角度上的定义:
- 直观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个类,它实现了IBinder接口;
- 从IPC角度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跨进程通信方式,该通信方式在Linux中没有;
- 从Android Framework角度来说,Binder是ServiceManager连接各种Manager和相应ManagerService的桥梁;
- 从Android应用层来说,Binder是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通信的媒介,当bindService的时候,服务端会返回一个包含了服务端业务调用的Binder对象,通过这个Binder对象,客户端就可以获取服务端提供的服务或者数据了。
Binder机制具体有两层含义:
- Binder是一种跨进程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的手段;
- Binder是一种远程过程调用(RPC,Remote Procedure Call)的手段。
2、 为什么使用Binder
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系统的,理论上应该使用Linux内置的IPC方式。Linux中的IPC方式有管道、信号量、共享内存、消息队列、Socket,Android使用的Binder机制不属于Linux。Android不继承Linux中原有的IPC方式,而选择使用Binder,说明Binder具有一定的优势。
Android系统为了向应用开发者提供丰富的功能,广泛的使用了Client-Server通信方式,如媒体播放、各种传感器等,Client-Server的通信方式是Android IPC的核心,应用程序只需要作为Client端,与这些Server建立连接,即可使用这些功能服务。
下面通过一些功能点,一一排除Linux系统中五种IPC方式,解释为什么Android选择使用Binder:
- 从通信方式上说,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种Client-Server的通信方式,但在Linux的五种IPC机制中,只有Socket支持这种通信方式。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在另外四种方式的基础上架设一些协议来实现Client-Server通信,但这样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在手机这种条件复杂、资源稀缺的环境下,也难以保证可靠性;
- 从传输性能上说,Socket作为一款通用接口,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和本机上进程间的低速通信;消息队列和管道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即数据先从发送方拷贝到内存开辟的缓存区中,然后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缓存区,至少有两次拷贝过程;共享内存虽然无需拷贝,但控制复杂,难以使用;而Binder只需要拷贝一次;
- 从安全性上说,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应用程序的来源广泛,因此确保只能终端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Linux传统的IPC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来确保,具体有以下两点表现:第一,传统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可靠的UID/PID(用户ID/进程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使用传统IPC时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但这样不可靠,容易被恶意程序利用;第二,传统IPC的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信,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这样无法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的地址获得连接。
基于以上原因,Android需要建立一套新的IPC机制来满足系统对通信方式、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是Binder。
综上,Binder是一种基于Client-Server通信模式的通信方式,传输过程只需要一次拷贝,可以为发送方添加UID/PID身份,支持实名Binder和匿名Binder,安全性高。
3、 Binder的组成
Binder由四部分组成:Binder客户端、Binder服务端、Binder驱动、服务登记查询模块。
- Binder客户端:
Binder客户端是想要使用服务的进程。
- Binder服务端:
Binder服务端是实际提供服务的进程。
- Binder驱动:
我们在客户端先通过Binder拿到一个服务端进程中的一个对象的引用,通过这个引用,直接调用对象的方法获取结果。在这个引用对象执行方法时,它是先将方法调用的请求传给Binder驱动;然后Binder驱动再将请求传给服务端进程;服务端进程收到请求后,调用服务端“真正”的对象来执行所调用的方法;得出结果后,将结果发给Binder驱动;Binder驱动再将结果发给我们的客户端;最终,我们在客户端进程的调用就有了返回值。Binder驱动,相当于一个中转者的角色。通过这个中转者的帮忙,我们就可以调用其它进程中的对象。
- Service Manager(服务登记查询模块):
我们调用其它进程里面的对象时,首先要获取这个对象。这个对象其实代表了另外一个进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再直接一点,就是:对象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客户端进程调用)。首先服务端进程要在某个地方注册登记一下,告诉系统我有个对象可以公开给其它进程来提供服务。当客户端进程需要这个服务时,就去这个登记的地方通过查询来找到这个对象。
4、 Binder机制简述
上面说到,Binder有两个含义,分别是进程间通信和远程过程调用。Android的整个跨进成机制都是基于Binder的,这种机制不但会在底层调用,也会在上层调用,所以必须提供C++和Java两个层次的支持。下面是两种情况下Binder的原理图。
进程间通信的Binder原理图
上图是进程间通信时的Binder原理图。图中进程A中的小圆圈代表“Binder代理方”BpBinder,用于向远方发送语义;进程B中的方块代表“Binder响应方”BBinder,主要用于响应语义。
远程过程调用的Binder原理图
上图是远程过程调用时的Binder原理图。此时,进程A不再直接和Binder代理BpBinder打交道,而是通过聚合了BpBinder的“接口代理”BpInterface的成员函数来完成远程调用;而进程B则通过Binder响应方BBinder的继承类“接口实现体”BnInterface来响应进程A发来的请求。如此依赖,在远程过程调用的操作中,客户端需要完成Binder代理和接口代理,而服务端需要完成接口实现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两图中的BpBinder、BpInterface、BBinder和BnInterface都是C++中的层次概念,Java中没有这些。
这里只针对Java中的Binder层次进行解释,不涉及C++的代码。
5、 Binder工作流程
假设:客户端的程序Client运行在进程A中,服务端的程序Server运行在进程B中。
由于进程的隔离性,Client不能读写Server中的内容,但内核可以,而Binder驱动就是运行在内核态,因此Binder驱动帮我们进行请求的中转。
有了Binder驱动,Client和Server之间就可以打交道了,但是为了实现功能的单一性,我们为Client和Server分别设置一个代理:Client的代理Proxy和Server的代理Stub。这样,由进程A中的Proxy和进程B中的Stub通过Binder驱动进行数据交流,Server和Client直接调用Stub和Proxy的接口返回数据即可。
此时,Client直接调用Proxy这个聚合了Binder的类,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的Manager来屏蔽掉Binder的实现细节,Client直接调用Manager中的方法获取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Client不需要知道Binder具体怎么工作。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Client想要获得的服务多种多样,那么它是怎么获取Proxy或Manager的呢?答案是通过Service Manager进程来获取的。Service Manager总是第一个启动的服务,其他服务端进程启动后,可以在Service Manager中注册,这样Client就可以通过Service Manager来获取服务器的服务列表,进而选择具体调用的服务器进程方法。
上面的叙述总结为如下图所示的工作流程图:
6、 Binder示例代码
在Android开发中,Binder主要用在Service中,其中普通的Service中的Binder不涉及进程间通信,所以较为简单,而AIDL和基于AIDL的Messenger涉及到进程间通信,因此,这里选择使用AIDL来分析Binder的工作机制。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通过AIDL的方式将一个Book实体类的对象从服务端传递到客户端进行展示。
先创建一个Book实体类,为了能在进程间传递,需要序列化Book,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Book implements Parcelable { private int bookId; private String bookName; public Book(int bookId, String bookName) { this.bookId = bookId; this.bookName = bookName; } protected Book(Parcel in) { bookId = in.readInt(); bookName = in.readString(); } public static final Creator<Book> CREATOR = new Creator<Book>() { @Override public Book createFromParcel(Parcel in) { return new Book(in); } @Override public Book[] newArray(int size) { return new Book[size]; } }; @Override public int describeContents() { return 0; } @Override public void writeToParcel(Parcel dest, int flags) { dest.writeInt(bookId); dest.writeString(bookName); } }
创建一个Book.aidl文件,代码如下:
package my.itgungnir.ipc.binder; parcelable Book;
创建一个IBookManager.aidl文件,代码如下:
package my.itgungnir.ipc.binder; import my.itgungnir.ipc.binder.Book; // 虽然这个文件和Book.aidl文件在同一个包下,但还是要导入类,这就是AIDL的特点 interface IBookManager { Book getBook(); }
创建了这三个文件之后,运行一遍项目,这时会在项目的build/generated/source/aidl/debug/包名目录下生成一个IBookManager.java的文件,这个类是系统根据我们编写的IBookManager.aidl文件自动生成的Binder类。这个类的代码如下:
package my.itgungnir.ipc.binder; public interface IBookManager extends android.os.IInterface { /** * Local-side IPC implementation stub class. */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Stub extends android.os.Binder implements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java.lang.String DESCRIPTOR =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 * Construct the stub at attach it to the interface. */ public Stub() { this.attachInterface(this, DESCRIPTOR); } /** * Cast an IBinder object into an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interface, * generating a proxy if needed. */ public static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asInterface(android.os.IBinder obj) { if ((obj == null)) { return null; } android.os.IInterface iin = obj.queryLocalInterface(DESCRIPTOR); if (((iin != null) && (iin instanceof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 return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iin); } return new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Stub.Proxy(obj); } @Override public android.os.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this;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android.os.Parcel data, android.os.Parcel reply, int flags) throws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 { switch (code) { case INTERFACE_TRANSACTION: { reply.writeString(DESCRIPTOR); return true; } case TRANSACTION_getBook: { data.enforceInterface(DESCRIPTOR); my.itgungnir.ipc.binder.Book _result = this.getBook(); reply.writeNoException(); if ((_result != null)) { reply.writeInt(1); _result.writeToParcel(reply, android.os.Parcelable.PARCELABLE_WRITE_RETURN_VALUE); } else { reply.writeInt(0); } return true; } }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private stat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my.itgungnir.ipc.binder.IBookManager { private android.os.IBinder mRemote; Proxy(android.os.IBinder remote) { mRemote = remote; } @Override public android.os.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mRemote; } public java.lang.String getInterfaceDescriptor() { return DESCRIPTOR; } @Override public my.itgungnir.ipc.binder.Book getBook() throws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 { android.os.Parcel _data = android.os.Parcel.obtain(); android.os.Parcel _reply = android.os.Parcel.obtain(); my.itgungnir.ipc.binder.Book _result; try { _data.writeInterfaceToken(DESCRIPTOR); mRemote.transact(Stub.TRANSACTION_getBook, _data, _reply, 0); _reply.readException(); if ((0 != _reply.readInt())) { _result = my.itgungnir.ipc.binder.Book.CREATOR.createFromParcel(_reply); } else { _result = null; } } finally { _reply.recycle(); _data.recycle(); } return _result; } } static final int TRANSACTION_getBook = (android.os.IBinder.FIRST_CALL_TRANSACTION + 0); } public my.itgungnir.ipc.binder.Book getBook() throws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 }
这个类中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下面来逐一解释这个类中的每个元素代表的含义:
- 最外层的getBook():一个抽象方法,就是我们在IBookManager.aidl文件中声明的方法;
- TRANSACTION_getBook:一个整形的ID,用于表示客户端请求的是哪个方法;
- DESCRIPTOR:Binder的唯一标识,一般用当前Binder的包路径表示;
- asInterface():判断当前进程是服务端进程还是客户端进程,如果是服务端进程则返回Stub对象,否则返回Stub.Proxy对象;
- asBinder():返回当前的Binder对象;
-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这个方法运行在服务端的Binder线程池中,当客户端发起请求时,就由这个方法来处理请求。服务端通过code获取客户端想要访问的目标方法;通过data来获取目标方法所需的参数;执行完目标方法后,将返回值写入到reply中。另外,如果这个方法返回false,则客户端请求失败,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来判断客户端是否有权访问我们的服务;
- Proxy#getBook():这个方法运行在客户端,其内部实现是这样的:首先创建三个对象,_data用来存储这个方法的参数信息;_reply用来存储从服务端返回的数据;_result用来作为返回值返回,然后调用transact()方法发起RPC(远程过程调用)请求,调用服务端的onTransact()方法,同时当前线程挂起;当RPC过程返回后,当前线程继续执行,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返回_result结果。
使用Binder还需要注意:
当客户端发起远程请求时,由于当前线程会被挂起直至服务端进程返回数据,所以如果一个远程方法是耗时的,那么不能放到UI线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