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在Linux中监视IO性能



    dd命令

    dd其实是工作于比较低层的一个数据拷贝和转换的*nix平台的工具,但是因为dd命令支持*nix平台的一些特殊设备,因此我们可以利用dd命令的这个特性来简单的测试磁盘的性能。

    先说一下两个相关的特殊设备

    /dev/null
    空设备,通常用作输出设备,这个是*nix系统上面的黑洞,所有送到这个空设备上的内容都会凭空消失。
    /dev/zero
    空字符,通常用作输入,从/dev/zero中读取时,它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空字符(ASCII NUL, 0×00)出来,要多少有多少。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用法:

    • 测试磁盘的写入
    /usr/bin/time dd if=/dev/zero of=/tmp/foo bs=4k count=1024000

    这个命令时往磁盘的文件/tmp/foo中写入一个4G大小的文件,当然文件的内容全部是空字符了,同时用/usr/bin/time来对命令的执行进行计时,命令中的bs指的是写入文件时的块大小,其实就相当于Oracle中的block大小了,count是写入的块数。采取这种方法来写入数据时只是测试的连续读磁盘的性能,而不是随机读的性能,不能采取这种方法检查一个机器的IOPS的,只能检查磁盘的吞吐率。

    • 测试磁盘的读取
    /usr/bin/time dd if=/tmp/foo of=/dev/null bs=4k

    上面的命令是从/tmp/foo文件中读取数据,然后扔掉,这里bs用的是读取时块的大小。和上面写入的命令一样,这样测试的仅仅是最大的读取性能,而不是随机IO的性能。

    • 还能读写同时测试
    /usr/bin/time dd if=/tmp/foo of=/tmp/foo2 bs=4k

    在上面的命令中都用到了time命令对操作进行计时,这样才能正确的进行判断。要记住的一点是dd命令只能够提供一个大概的测试,通过这个简单的命令可以对磁盘系统的最大性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还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查看。


    iostat命令


    理解iostat的各项输出

    在Linux中,我们执行一个iostat -x命令,我们能看到如下的输出

    $iostat -x
    Linux 2.4.21-50a6smp (linux)         11/03/2009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0.42    0.00    0.26    0.47   98.86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hdc          0.01   0.00  0.00  0.00    0.07    0.00     0.03     0.00    24.48     0.00    4.90   4.57   0.00
    hda          0.89   8.54  0.74  4.49   12.60  104.22     6.30    52.11    22.32     0.03    5.41   1.01   0.53

    我们先列举一下各个性能指标的简单说明。

    rrqm/s
    每秒进行merge的读操作数目。
    wrqm/s
    每秒进行merge的写操作数目。
    r/s
    每秒完成的读I/O设备次数。
    w/s
    每秒完成的写I/O设备次数。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扇区)。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毫秒)。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毫秒)。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I/O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I/O队列是非空的。

    要理解这些性能指标我们先看下图

    IO的执行过程的各个参数
    IO的执行过程的各个参数

    上图的左边是iostat显示的各个性能指标,每个性能指标都会显示在一条虚线之上,这表明这个性能指标是从虚线之上的那个读写阶段开始计量的,比如说图中的w/s从Linux IO scheduler开始穿过硬盘控制器(CCIS/3ware),这就表明w/s统计的是每秒钟从Linux IO scheduler通过硬盘控制器的写IO的数量。

    结合上图对读IO操作的过程做一个说明,在从OS Buffer Cache传入到OS Kernel(Linux IO scheduler)的读IO操作的个数实际上是rrqm/s+r/s,直到读IO请求到达OS Kernel层之后,有每秒钟有rrqm/s个读IO操作被合并,最终转送给磁盘控制器的每秒钟读IO的个数为r/w;在进入到操作系统的设备层(/dev/sda)之后,计数器开始对IO操作进行计时,最终的计算结果表现是await,这个值就是我们要的IO响应时间了;svctm是在IO操作进入到磁盘控制器之后直到磁盘控制器返回结果所花费的时间,这是一个实际IO操作所花的时间,当await与svctm相差很大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磁盘的IO性能了;而avgrq-sz是从OS Kernel往下传递请求时单个IO的大小,avgqu-sz则是在OS Kernel中IO请求队列的平均大小。

    现在我们可以将iostat输出结果和我们前面讨论的指标挂钩了。

    平均单次IO大小(IO Chunk Size) <=> avgrq-sz

    平均IO响应时间(IO Response Time) <=> await

    IOPS(IO per Second) <=> r/s + w/s

    吞吐率(Throughtput) <=> rkB/s + wkB/s


    iostat的应用实例

    观察IO Scheduler的IO合并(IO Merge)

    前面说过IO在执行过程中会被合并以提高效率,下面就结合dd命令和iostat命令看一下。

    我们先执行dd命令,设置bs参数值为1k,完整命令如下

    dd if=/dev/zero of=test bs=1k count=1024000

    同时打开另外一个终端执行iostat命令,这里只查看变化那个磁盘的更改,每秒刷新一次数据,完整命令如下

    iostat -x hdc7 1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hdc7         0.00 9447.00  0.00 776.00    0.00 80616.00     0.00 40308.00   103.89   480.18  805.95   1.29 100.00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0.50    0.00   56.00   43.50    0.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hdc7         0.00 9534.00  0.00 872.00    0.00 81384.00     0.00 40692.00    93.33   274.56  401.19   1.14  99.00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2.50    0.00   46.50   14.00   37.0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hdc7         0.00 6766.00  1.00 276.00    8.00 58808.00     4.00 29404.00   212.33   197.27  321.66   1.95  54.00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0.50    0.00    0.50    0.00   99.00

    看结果中第一组数据中的avgrq-sz,为103.89个扇区,磁盘的每个扇区为512字节,因此平均IO大小为103.89*512/1024=52k字节,远远大于我们dd命令时给定的参数1k字节,也就是说IO在中间被合并了。看巨大的wrqm/s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附:在Windows中监视IO性能

    本来准备写一篇windows中监视IO性能的,后来发现好像可写的内容不多,windows在细节这方面做的不是那么的好,不过那些基本信息还是有的。

    在Windows中监视性能基本都用性能监视器了,与IO性能相关的有两个大类,一个是”LogicalDisk”,另外一个是”PhysicalDisk”,”LogicalDisk”更多的是用来监视文件相关的IO性能,而”PhysicalDisk”则是用来监视LUN或者是磁盘卷,下面就列举下与前面所列举的IO性能相关的计数器,具体的自己研究了:

    单次IO大小
    • Avg. Disk Bytes/Read
    • Avg. Disk Bytes/Write
    IO响应时间
    • Avg. Disk sec/Read
    • Avg. Disk sec/Write
    IOPS
    • Disk Reads/sec
    • Disk Writes/sec
    • Disk Transfers/sec
    IO吞吐率
    • Disk Bytes/sec
    • Disk Read Bytes/sec
    • Disk Write Bytes/sec
  • 相关阅读:
    python
    spice-vdagent
    no ia32-libs
    git conflict
    wget mirror
    docker !veth
    libprotobuff8.so not found
    angular 列表渲染机制
    Java测试技巧
    react组件生命周期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mesf/p/475144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