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离线支付
双离线支付,即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是指收支双方都离线,也能进行支付。只要你手机有电,哪怕整个网络都断了也可以实现支付。
穆长春曾这样描绘使用的情景: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据央行介绍, DC/EP 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即便付款方和收款方双方都处于离线状态,一样能完成交易。
其实离线支付的功能并不新鲜,微信和支付宝都已经实现了,这可以让我们在一些场景“先享后付”。但这种离线支付一般只能让付款方离线,而收款方必须在线,并将离线的付款信息传到平台服务器端进行校验。
那 DC/EP 的“双离线支付”是怎么实现的?据参与 DC/EP 的支付宝透露,在收付双方都离线的场景下,就先记账,等能做安全验证时再扣款。
不过“双离线支付”也面临更高的安全风险,有人可能利用当中的时间差作恶,比如将同一笔数字货币重复花几次,在现实中这是克隆的假币,而在线上世界只要复制数字货币的核心数据,这就行业中所说的 “双花问题”(Double Spending)。
为了防止“双花”,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对每一笔交易进行验证,而“双离线支付”却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验证,因此一般只用于公交等小额支付的场景,以此来降低风险。
央行也表示 DC/EP 目前只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双花问题”造成重大损失,或许未来能通过技术手段彻底解决“双离线支付”的安全问题。
[编辑]
双离线支付应用场景和原理
双离线支付核心指的是介质和受理终端都离线的情况下完成业务的一个过程,最典型的就是支付业务和核实身份。对支付业务来说,它通过交易完成之后的延期请款来完成闭环交易的过程,核心是实现了快速的核身和支付的一种技术方案。
它的业务机制有两个核心要点。一个是业务机制上面有两个特征,包括了核身和支付;另外一个就是终端和介质之间有一个信任机制。在交易安全机制方面有三个维度:(1)一个是风控的额度,就是双离线之后的交易的额度;(2)第二个是会有垫付和追缴的机制;(3)第三个是信用体系。实际上码和脸在双离线场景下它本质是一个先享后付的过程,解决的是用户体验的问题。适用的场景是:大量人群快速短时内完成核身或小额支付的场景,在网络不畅或信息化环境异常时,也要求保障交易的成功率,否则将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场合,典型的如:公交、校园食堂消费;以校园食堂为例:12点下课,几万人集中在1个小时内完成就餐,如果不支持双离线交易,要么引发群体事件,要么就是学校免费让学生吃饭,学校买单;校园场景双离线特点在于校园核身,必须是校园身份,这是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比如公交)的差异;核身要求必须学生或者老师的身份才能消费,它是特定场景特定策略。
目前有两个正在上线的实现路径,还有两个未来的技术方向,目前已经实现了卡、码和脸的双离线的核身和支付,主要是合约记账加上运营方资金兜底的一个路线。
在资金兜底路线上面又有两条路线。一个是学校许可学生授信的信用额度,在离校的时候进行管控;另一个就是基于营销策略的资金路径。
当前在研究的一个技术方向是物联网边缘计算。通过边缘计算,增强风控能力;风控共性除了交易行为之外(限额、限场景、透支风控额度等),基于物联网,通过同一个场所交易地点,在边缘计算网关,完成核销脱机风控余额,增加双离线的风控效果)
[编辑]
双离线未来发展方向
(1)边缘计算上加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因为校园支付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要提升用户体验,这套模式能来解决校园账务管理的难题。在区块链技术研究方面,我们目前研究的是有币的和无币的技术路径,校园封闭环境内有币的场景主要是一卡通的钱包积分方面,无币的场景主要是超级账本,学生的信用简历,就业方面。
(2)数字货币。这也是我们下一个研究方向,这块主要是遵循国家标准规范来进行应用创新,在IC卡时代遵循的是PBOC的规范,未来国家也会发布数字货币的一些规范来解决闭环场景的收单交易问题。在政策的支持之下以及学校许可的场景之下,我们还会持续的研究双离线线支付的用户体验,用技术不断的迭代来研究行业的规范。目前我们在数字货币这一块,还没有真正的生产应用,创新还需以央行的管理规范为基础。
双离线校园支付场景的应用,最早的是卡片和NFC,电子钱包交易机制就成为银行的标配。随着移动支付和人脸支付的发展,学生也不再带卡和现金了,脸的支付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学校的网络环境依然会出现故障,所以在校园封闭的场景之内,网和脸必须要像卡一样能够适应双离线的要求,来避免高峰时段因为网络或者系统拥堵而产生的群体性事件,或者是免单的情况。双方的交易机制借助了终端的双向认证、延时记录的上传计算流程,以及信用的可风控额度的机制,有一系列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