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到了结构型模式和创建型模式,那么设计模式目前没有介绍的只有行为型模式了,行为型模式比较多,共有11个,他们分别是观察者模式、模板模式、命令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中介者模式、访问者模式、解释器模式、备忘录模式、迭代器模式和职责链模式。我将一一的为大家介绍。
1、观察者模式
定义: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让多个监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自己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使他们能自动更新。
优点:观察者模式所做的工作就是解除耦合,让耦合双方都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从而使得各自变化都不会影响另一方的变化,是依赖倒转原则的最佳体现。
图例:
2、模板模式
定义: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新定义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优点:将不变的代码转移到父类中去,将可变的代码留给子类。
图例:
3、命令模式
定义: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你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工作。
优点:a.建立命令列队
b.可以将命令记录日志
c.接收请求的一方可以拒绝
d.添加一个新命令类不影响其他的类。
图例:
4、状态模式
定义:当一个对象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状态看起来像改变了其类。
优点:当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必须运行时刻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时,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
图例:
5、策略模式
定义:它定义了算法家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替,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算法的客户。
优点:适合类中成员以方法为主,算法经常变动的程序。简化了单元测试(因为没个算法都有自己的类,可以通过测试接口单独测试)
缺点:客户端要做出判定。
ps:策略模式与简单工厂模式基本相同,但简单工厂模式只能解决对象创建问题,对于经常变动的算法应该采用策略模式。
图例:
6、中介者模式
定义: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个对象不需要显示的相互引用,从而降低耦合度,而且可以独立的改变他们之间的交互。
优点:由于把对象如何协作进行了抽象,站在了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上看待系统。
缺点:容易被误用,当系统中出现“多对多”复杂的交互群时,不要急着使用中介者模式,要先反思设计上是否合理。
图例:
7、访问模式
定义:表示作用于某对象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在不改变元素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优点:适用于数据结构稳定的系统,他把数据结构和作用于数据结构上的操作分离开,是操作的集合。增新操作很容易,因为增加操作就相当于增加一个访问者。
图例:
8、解释器模式
定义:给定一种语言,定义他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决语言中的句子。
优点:通常当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并且你可以将该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的语法数时,可以使用解释器。可以很容易的扩展文法、
图例:
9、备忘录模式
定义: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类别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可以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优点:适用于功能比较复杂,但需要记录或维护性历史的类,或者需要保存的属性只是众多属性的一小部分时,使用备忘录模式。
图例:
10、迭代器模式
定义: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优点:一个聚集对象,而且不管对象是什么都需要历遍的时候,考虑使用迭代器模式。为历遍不同的聚集结构提供开始、下一个、是否结束等统一接口。
图例:
11、职责链模式
定义:使用多个对象都能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城一条链,并连着这条链处理该请求,一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优点:可以随时的增加或修改处理一个请求的结构,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
图例:
写在最后:
看完这些设计模式,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不少模式都非常的相似(比如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而事实我们也很容易混淆这些模式。
其实,个人倒是认为,就算大家用法不同其实也没有必要介意,因为设计模式的应用是紧贴着设计原则来走的,不论是状态模式,还是策略模式,我们都是紧紧的遵守着开闭原则,里氏代换原则,和迪米特原则,充分的面向接口编程,利用封装特性;策略模式主要是考虑到当我们要增加新的算法策略的时候,如何能在最小代价实现增加。
打个比方来说,设计模式就好比华丽的剑招,而设计原则好比内功心法,二者需要共同去理解参悟才能掌握设计模式的真谛,而当我们有一天拜托剑招的束缚,突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瓶颈时候,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