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论文笔记:Integrated Objec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with Tracklet-Conditioned Detection

    概要

    JiFeng老师CVPR2019的另一篇大作,真正地把检测和跟踪做到了一起,之前的一篇大作FGFA首次构建了一个非常干净的视频目标检测框架,但是没有实现帧间box的关联,也就是说没有实现跟踪。而多目标跟踪问题一般需要一个off-the-shelf的检测器先去逐帧检测,然后再将各帧的detection进行associate,检测与跟踪是一个“晚融合”的过程,检测是为了跟踪,跟踪却不能反哺检测。这篇文章结构非常干净,就连笔者这样对跟踪基本小白的水平也能无压力看懂。更可贵的是,这篇文章是在online的设定下做的,也就是处理某一帧时只考虑当前帧及前序帧,不接触到后续帧,而之前的FGFA、D&T等工作都是offline的,online显然更贴合实际应用。

    背景

    给定一个视频的多帧(mathbf{I}_t, t=0, ldots, T),目标是检测并跟踪t时刻及其之前的帧中所有目标(mathbf{D}_t = {<d_j^t, c_j^t>}, j=1, ldots, m)(d_j^t)表示第t帧中的第j个tracklet,(c_j^t)是其类别,一个tracklet (d^t)由t时刻及其之所有帧中的bbox集合,(d^t = [b_k^{t_k}])(b_k^{t_k})是帧(t_k)中的第k个bbox,(t_kle t)

    传统基于检测的在线跟踪方法,如文中的算法1所示,写的非常直白,主要看for循环里的6行。第一行逐帧检测,第四行逐帧NMS,第五行用某种跟踪算法把各帧的bbox关联起来,这一步方法就很多了,可以基于bbox之间的几何关系去匹配,也可以结合图像特征,等等,总之概括起来就是这三下子。2、3、6行是两个可选的优化技术,第2、3行是box传播,就是通过光流之类的方法,将前序帧的bbox传播到当前帧,然后与当前帧检测出的bbox一起做NMS,第6行是对box的类别分数重新赋值,通常做法就是用历史的类别分数及当前帧检测出的类别分数取平均。

    可以看到,即使用了两个技术去优化,检测依然不能从跟踪中获利

    Tracklet-Conditioned Detection Formulation

    下面,作者展示了如何把检测和跟踪统一成一个框架,让两者在更早的阶段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将问题形式化,给定第t帧中的一堆候选box,(b_i^t)是一个四元组,表示一个box位置,还有t时刻之前的tracklets ({d_j^{t-1}}_{j=1}^{m})。剩下的问题就是对每个(b_i^t)进行分类,也就是

    [P(c|b_{i}^{t},{d_j^{t-1}}) = sum_{j=0}^{m}w(b_i^t,d_j^{t-1})P(c|b_i^t,d_j^{t-1}) ]

    注意,这里的(b_i^t)可以是检测器第一阶段中的anchor box,也可以是第二阶段做完之后的比较稀疏的box;权重项是自适应学习出来的,权重最大的就认为是同一个目标,另外增加一个空tracklet (d_0^{t-1}),应对新出现的目标,当新目标出现时,这一项的权重理论上就比较大,其他项权重就比较小。这样,问题就比较好的形式化了,思路很清楚。

    [P(c|b_i^t,d_j^{t-1}) propto exp(log P_{ extbf{det}}(c|b_i^t)+alphalog P_{ extbf{tr}}(c|d_j^{t-1})) ]

    (P_{ extbf{det}}(c|b_i^t))是基于当前帧预测的类别概率,用softmax来实现归一化(sum_{c=0}^{C} P(c|b_i^t,d_j^{t-1}) = 1),要注意看清楚符号,视频分析的问题符号比较多,比较容易乱。(P_{ extbf{tr}}(c|d_j^{t-1})))是tracklet的类别概率,也就是一连串box取平均。具体地,

    [P_{ extbf{tr}}(c|d_j^{t}) = frac{P(c|b_{k}^{t},{d_j^{t-1}}) + eta P_{ extbf{tr}}(c|d_j^{t-1}) ext{len}(d_j^{t-1})}{1+eta ext{len}(d_j^{t-1})} ]

    (eta)是一个指数衰减项,默认为0.99,看起来无伤大雅。现在还剩权重项,这一项可以直观的理解为当前帧中的box,比较像前一帧中的哪个box,越像权重就越高,所以很自然地用当前box的特征与前面的一堆box的特征进行逐一比对,自适应地学习权重,这是比较两个box的apperance相似性,其实还应该比较box之间的geometry特性,譬如挨得越近就越可能是同一物体,不过作者貌似没有从几何方面考虑,可能是效果没出来,或者没时间弄了,埋个坑下一篇继续填。

    [w(b_i^t,d_j^{t-1}) = exp(gammacos(mathcal{E}(b_i^t), mathcal{E}(d_j^{t-1}))) quad j>0 ]

    (mathcal{E}(b_i^t))(mathcal{E}(d_j^{t-1}))是把box映射成的128-D特征,具体做法下一章介绍,其实就是一层fc搞定。(gamma)是一个调节项,设为8。此外还要考虑新出现的物体:

    [w(b_i^t,d_0^{t-1}) = exp(R) ]

    R设为0.3,当然,还需要归一化一下,

    [w(b_i^t,d_j^{t-1}) = frac{w(b_i^t,d_j^{t-1})}{sum_{k=0}^{m}w(b_i^t,d_k^{t-1})} ]

    最后,空tracklet的类别概率设为均匀分布就行,

    [P_{ extbf{tr}}(c|d_0^{t}) = frac{1}{C+1} ]

    这一段比较长,符号也比较多,总结一下,中心就是第一个式子,下面这一堆都是这个式子里面每个项的解释,just so so...

    Tracklet-Conditioned Two-stage Detectors

    上一段遗留了几个坑,一是box是怎么来的,二是哪个128-D特征怎么来的。这一段就是把上面的思路嵌入到两阶段检测器里面。检测器使用Faster R-CNN+ResNet-101+OHEM,conv5的步长由32降为16,RPN接在conv4之后,分类和回归头接在conv5之后,就是ROI Pooling+2层fc+分类/回归。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box embedding头(mathcal{E}_{ ext{s2}}),与第二阶段的分类和回归头并列;还有(mathcal{E}_{ ext{anchor}}),与RPN的分类和回归头并列;以及(mathcal{E}_{ ext{s1}}),用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式获得。个人觉得这里(mathcal{E}_{ ext{s1}})(mathcal{E}_{ ext{anchor}})其实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但应该是考虑到性能问题,anchor的embedding是dense的,数量极大,如果两帧之间dense的embedding两两比对,计算量太大了,而(mathcal{E}_{ ext{s1}})是筛选过的,通常是几百个。暂时是这样考虑的,以后可能有新的想法。

    [mathcal{E}_{ ext{s2}}(d_j^{t}) = egin{cases} eta mathcal{E}_{ ext{s2}}(b_k^t) + (1-eta) mathcal{E}_{ ext{s2}}(d_j^{t-1}) quad & ext{if } t>0, \ mathcal{E}_{ ext{s2}}(b_k^0) quad & ext{otherwise,} end{cases}]

    很简单的式子,0时刻就直接用当前帧box的特征,其他时刻用当前帧box的特征与前一帧的特征的加权和,(eta)默认取0.8。(mathcal{E}_{ ext{anchor}})是与RPN的分类回归并列的1x1卷积,输出128xK维。(mathcal{E}_{ ext{s1}})比较特别,是在ROI Pooling的特征之后又接了两层1024维的fc,再接一层128维的fc得到结果。注意这两层1024维fc不是分类和回归用的那两层,是新加上去的。作者的解释是另加两层fc可以让(mathcal{E}_{ ext{s1}})(mathcal{E}_{ ext{s2}})尽可能去相关,准确率会更高。最后还要注意(mathcal{E}_{ ext{anchor}})的比较对象是前一帧的(mathcal{E}_{ ext{s1}}),而不是前一帧的(mathcal{E}_{ ext{anchor}}),前面说了应该是出于计算量的考虑。

    训练/测试/实现细节/讨论

    Inference见原文算法2,顺利成章的事情,没什么好写的。Training的样本是在视频中随机采样两个连续帧,第一帧只基于图像检测,第二帧使用Tracklet-Conditioned的检测,检测loss照抄Faster,跟踪loss定义如下:

    [egin{aligned} L &_{ ext{track_box}}(b_{t-1}, b^{ ext{gt}}_{t-1}, b^{ ext{gt}}_{t}) = egin{cases} (1 - cos(mathcal{E}(b_{t-1}), mathcal{E}(b^{ ext{gt}}_{t})))^2 quad ext{if IoU}(b_{t-1}, b^{ ext{gt}}_{t-1}) ge 0.5\ max (0, cos(mathcal{E}(b_{t-1}), mathcal{E}(b^{ ext{gt}}_{t})))^2 quad ext{otherwise} \ end{cases} end{aligned}]

    就是按照同一目标的特征相似度应该比较大,不同目标相似度应较小,比较好理解。
    作者从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几个方面作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算法在稳定性方面很有优势,也就是检测框“抖动”的现象减轻了很多,这对于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AssociateTracklet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二分图匹配的过程,不一定是权重最大的就认为是同一个目标,运用经典的二分图匹配算法就可以了,这在许多多目标跟踪器中也有应用。PropagateBox过程用了FlowNet2来取代opencv里自带的光流算法,不过这个过程应该只是用来复现Baseline,在作者提出的方法里并没有用到?
    最后,说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 虽说统一了检测和跟踪,但是跟踪只用到了上一帧的信息,这或许对稳定性有一些伤害。
    • 对于reappear的问题是无力的,不过很多多目标跟踪的算法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当消失的目标重新出现时,会被视为新的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用re-id来辅助一下了。
    • 跟踪性能到底如何?文章只在MOT15上跟其他算法进行了pk,并且也不是最优的,再最新的MOT17上可能就更无力了。不过,整合检测和跟踪,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可以说开了个好头,提出了一个非常干净的框架。
  • 相关阅读:
    String类的常用成员方法
    String类和StringBuffer类
    记事本
    GridLayout 可使容器中的各个组件呈网格状布局
    在使用add()方法添加组件到容器时,必须指定将其放置在哪个区域中
    每个容器都有一个布局管理器
    框架一般用作Java应用程序的窗口,而Applet是Java小程序的窗口
    面板是一种透明的容器,没有标题和边框
    要生成一个窗口,通常使用Window的子类Frame类进行实例化
    分布式系统 (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原理解析和架构实践)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iujing23333/p/100779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