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吐槽一下这本书的逻辑,简直可以用混乱不堪来形容!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整理思路,都不知道作者每章要讲的重点是什么。在极度痛苦的整理过程中还是理出了几个作者的观点,加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我们往往倾向于信赖自己偏好的信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刷微博、看新闻时,对于那些我们赞同的观点我们会点击来细看,而对于那些我们不赞同的观点却很少点击?其实,微博中的关注功能本身就是一个“偏好信息”选择的过程,你所关注的往往是与你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大家所熟悉的招聘过程也受到了“偏好信息”的影响,面试官往往将自己的形象当做理想的应聘者的标准(每个人都最信赖自己,尤其当面试官拥有是否录用你的权力时),如果应聘者和面试官相像,有一见如故的感觉,面试官就很有可能录用此人。对于即将参加校招的你知道该怎样打动面试官了吧?^_^
“一旦我们将某些标签赋予某个人或某件事时,那么,它便会戏剧性地改变我们对后续信息的认知”,这就是“价值归因”。对这种认知的解释是我们的思维是懒惰的,宁愿依据我们大脑中原有的判断,也不愿从头开始再做一次分析。人类认知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给人贴标签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后续判断,也能直接影响他人的行为。当家长夸孩子能干时,孩子会努力地打扫自己的房间,当领导批评下属工作态度消极时,也许事实并非如此,员工真会在工作上出现怠慢的现象。
“对于损失要做到让过去成为过去”。对于我们可能遭受的损失,我们会有“损失厌恶”的情绪,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我们会有“损失牵累”的情绪,“损失牵累”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沉没成本。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应该记住”要过去成为过去“。
”冲破群体影响所需要的,只要有人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就可以了“。人类认知的神奇之处又来了,对于群体出现的判断偏差,此时,不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声音,一个错误的声音也能唤起大家的讨论,最终会引出正确的答案,所以,不要小看会议上看似错误、没有意义的意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抛砖引玉“吧。
虽然这本书的语言组织、结构逻辑不够清晰,但还是有很多实质性的内容的。如果读者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感兴趣,可以阅读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在这顺便链上我所写的《怪诞行为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