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K中心点算法之PAM

    一.PAM聚类算法:
            选用簇中位置最中心的对象,试图对n个对象给出k个划分;代表对象也被称为是中心点,其他对象则被称为非代表对象;最初随机选择k个对象作为中心点,该算法反复地用非代表对象来代替代表对象,试图找出更好的中心点,以改进聚类的质量;在每次迭代中,所有可能的对象对被分析,每个对中的一个对象是中心点,而另一个是非代表对象。对可能的各种组合,估算聚类结果的质量;一个对象Oi可以被使最大平方-误差值减少的对象代替;在一次迭代中产生的最佳对象集合成为下次迭代的中心点。

           对比kmeans:k-means是每次选簇的均值作为新的中心,迭代直到簇中对象分布不再变化。其缺点是对于离群点是敏感的,因为一个具有很大极端值的对象会扭曲数据分布。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新的簇中心不选择均值而是选择簇内的某个对象,只要使总的代价降低就可以。kmedoids算法比kmenas对于噪声和孤立点更鲁棒,因为它最小化相异点对的和(minimizes a sum of pairwise dissimilarities )而不是欧式距离的平方和(sum of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s.)。一个中心点(medoid)可以这么定义:簇中某点的平均差异性在这一簇中所有点中最小。

     
    二.算法描述:
    wiki上有对pam算法的解释,这里着重对维基百科的例子进行介绍:k-medoids
    k-medoid聚类算法的最常见实现为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 (PAM)算法,PAM利用了贪婪搜索,不一定可以找到最优解,但是比穷尽搜索更快。
     
    输入:簇的数目k和包含n个对象的数据
    输出:k个簇,使得所有对象与其距离最近中心点的相异度总和最小

    1. 初始化:随机挑选n个点中的k个点作为中心点。

    2. 将其余的点根据距离划分至这k个类别中。

    3. 当损失值减少时:

           1)对于每个中心点m,对于每个非中心点o:

                  i)交换m和o,重新计算损失(损失值的大小为:所有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和)

                  ii)如果总的损失增加则不进行交换

     
    另外的一个解释,和上面一样:
    1) 任意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簇中心点
    2) Repeat
    3) 指派每个剩余对象给离他最近的中心点所表示的簇
    4) Repeat
    5) 选择一个未被选择的中心点Oi
    6) Repeat
    7) 选择一个未被选择过的非中心点对象Oh
    8) 计算用Oh代替Oi的总代价并记录在S中
    9) Until 所有非中心点都被选择过
    10) Until 所有的中心点都被选择过
    11) If 在S中的所有非中心点代替所有中心点后的计算出总代价有小于0的存在,then找出S中的用非中心点替代中心点后代价最小的一个,并用该非中心点替代对应的中心点,形成一个新的k个中心点的集合;
    12) Until 没有再发生簇的重新分配,即所有的S都大于0.
     
    三. 例子:
    对下列表中(图1)的10个数据聚类, k=2.可以看到这里每个数据的维度都为2。
               
                                     图1                                                                               图2

    1. 随机挑选k=2个中心点:c1=(3,4) , c2=(7,4).那么将所有点到这两点的距离计算出来(图2),可以看到黑体为到两个中心点距离较小的距离值。那么根据图2,我们可以对所有数据点进行归类:

        Cluster1 = {(3,4)(2,6)(3,8)(4,7)}

        Cluster2 = {(7,4)(6,2)(6,4)(7,3)(8,5)(7,6)}

    很容易算出此时的损失值cost为:20

    2. 挑选一个非中心点O’,让我们假定挑选的为X7 ,即O‘=(7,3)。那么此时这两个中心点暂时变成了c1(3,4) and O′(7,3),那么我们要计算一下这一替换措施所带来的损失cost:

                    

                                                 图3                                                                                                                                图4

    正如图3和图4所见,此时的cost(很好计算,黑体数值的和)变成了:  total cost = 3+4+4+2+2+1+3+3 = 22

    此时的cost为22,比之前的cost=20要大,所以这次替换的损失变大啦,我们最终不进行这次替换。

    这仅仅是X替代了c2点,我们应该计算除了c1和c2点外的所有点分别替代c1和c2,将这些替换后的损失都计算出来,看看有没有比20小的损失,如果有那么我们就将这个最小损失对应的中心点对作为新的中心点对。至此才完成了一次迭代。重复迭代直至收敛。

     
    四. python实现: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
    Created on Sun Oct 22 20:31:32 2017
    
    @author: LPS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copy
    
    df = np.loadtxt('waveform.txt',delimiter=',')    # 载入waveform数据集,22列,最后一列为标签0,1,2
    s= np.array(df)
    print(s.shape)
    print(s[0:10])
    
    data0 = s[s[:,s.shape[1]-1]==0][:100]   # 取标签为0的前100个样本
    data1 = s[s[:,s.shape[1]-1]==1][:100]   # 取标签为1的前100个样本
    data2 = s[s[:,s.shape[1]-1]==2][:100]   # 取标签为2的前100个样本
    
    data = np.array([data0,data1,data2])   
    data = data.reshape(-1,22)    
    
    def dis(data_a, data_b):
        return np.sqrt(np.sum(np.square(data_a - data_b), axis=1))    # 返回欧氏距离
    
    def kmeans_wave(n=10, k=3, data=data):
        data_new = copy.deepcopy(data)  # 前21列存放数据,不可变。最后1列即第22列存放标签,标签列随着每次迭代而更新。
        data_now = copy.deepcopy(data)  # data_now用于存放中间过程的数据
    
        center_point = np.random.choice(300,3,replace=False)
        center = data_new[center_point,:20]   # 随机形成的3个中心,维度为(3,21)
    
    
        distance = [[] for i in range(k)]
        distance_now = [[] for i in range(k)]  # distance_now用于存放中间过程的距离
        lost = np.ones([300,k])*float('inf')   # 初始lost为维度为(300,3)的无穷大
    
        for j in range(k):   # 首先完成第一次划分,即第一次根据距离划分所有点到三个类别中
            distance[j] = np.sqrt(np.sum(np.square(data_new[:,:20] - np.array(center[j])), axis=1))
        data_new[:, 21] = np.argmin(np.array(distance), axis=0)  # data_new 的最后一列,即标签列随之改变,变为距离某中心点最近的标签,例如与第0个中心点最近,则为0
     
        for i in range(n):    # 假设迭代n次
    
            for m in range(k):   # 每一次都要分别替换k=3个中心点,所以循环k次。这层循环结束即算出利用所有点分别替代3个中心点后产生的900个lost值
    
                for l in range(300):  # 替换某个中心点时都要利用全部点进行替换,所以循环300次。这层循环结束即算出利用所有点分别替换1个中心点后产生的300个lost值
    
                    center_now = copy.deepcopy(center)   # center_now用于存放中间过程的中心点
                    center_now[m] = data_now[l,:20]   # 用第l个点替换第m个中心点
                    for j in range(k):  # 计算暂时替换1个中心点后的距离值
                        distance_now[j] = np.sqrt(np.sum(np.square(data_now[:,:20] - np.array(center_now[j])), axis=1))
                    data_now[:, 21] = np.argmin(np.array(distance), axis=0)  # data_now的标签列更新,注意data_now时中间过程,所以这里不能选择更新data_new的标签列
    
                    lost[l, m] = (dis(data_now[:, :20], center_now[data_now[:, 21].astype(int)]) 
                           - dis(data_now[:, :20], center[data_new[:, 21].astype(int)])).sum()   # 这里很好理解lost的维度为什么为300*3了。lost[l,m]的值代表用第l个点替换第m个中心点的损失值
    
            if np.min(lost) < 0:   # lost意味替换代价,选择代价最小的来完成替换
                index = np.where(np.min(lost) == lost)  # 即找到min(lost)对应的替换组合
                index_l = index[0][0]   # index_l指将要替代某个中心点的候选点
                index_m = index[1][0]   # index_m指将要被替代的某个中心点,即用index_l来替代index_m
    
            center[index_m] = data_now[index_l,:20]       #更新聚类中心
    
            for j in range(k):
                distance[j] = np.sqrt(np.sum(np.square(data_now[:, :20] - np.array(center[j])), axis=1))
            data_new[:, 21] = np.argmin(np.array(distance), axis=0)  # 更新参考矩阵,至此data_new的标签列得以更新,即完成了一次迭代
    
        return data_new  # 最后返回data_new,其最后一列即为最终聚好的标签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_new = kmeans_wave(10,3,data)
        print(data_new.shape)
        print(np.mean(data[:,21] == data_new[:,21]))   # 验证划分准确度

    附:利用上面实现的代码对图片聚类。结果发现和kmeans相比实在是太慢了。就拿500*500的三通道jpg来说,有500*500=250000个像素值,即这个图像的数据集维度为(250000,3)。而上文我们实现的数据集维度仅仅为(300, 3)。这意味每次迭代都要循环250000*3次。所以我只好截选了一张小图来测试。。代码与结果如下:

    pam for image

                                          

                    图1.从1200*800图中截取的70*70的图片                                                                           图2. 迭代20次k=3的结果

     其实这个结果意义不大,只是作为测试。因为像素分布太集中,可以选择其他分布较散的图像,此外改进pam算法来实现更高效的聚类。

     
     
    参考:
    注:无意中发现sklearn中python的实现->scikit-learn/sklearn/cluster/k_medoids_.py
  • 相关阅读:
    TCP源码—连接建立
    TCP系列02—连接管理—1、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TCP系列01—概述及协议头格式
    ubuntu软件管理apt与dpkg
    318. Maximum Product of Word Lengths
    317. Shortest Distance from All Buildings
    316. Remove Duplicate Letters
    315. Count of Smaller Numbers After Self
    314. Binary Tree Vertical Order Traversal
    313. Super Ugly Number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ing-lps/p/777510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