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判断链表是否有环和两个单链表是否相交

    1. 判断一个单向链表是否有环。(指向表头结点的指针为head)
    2. 方法一:
    3. (1)用两个指针p1和p2分别指向表头结点,即p1=p2=head
    4. (2)p1和p2分别采用1和2作为步长遍历该链表。(注意,p2应该检查当前结点的下一个结点是否为NULL)
    5. (3)如果p1或者p2遇到了NULL,则证明该链表没有环;若p1和p2在某时刻指向同一结点,则说明该链表有环。
    6. bool I***itsLoop(slist * head)
    7. {
    8.     slist * slow = head , * fast = head;
    9.     while ( fast && fast -> next ) 
    10.     {
    11.         slow = slow -> next;
    12.         fast = fast -> next -> next;
    13.         if ( slow == fast ) break ;
    14.     }
    15.     return ! (fast == NULL || fast -> next == NULL);
    16. }
    17. (4)若该表有环,
    18. (a)设从表头结点(包括)开始到环开始的结点(不包括)共 有l1个结点;设从环开始结点(包括)到它们相遇的结点(不包括)共有l2个结点;设从他们第一次相遇的结点开始(包括)到环开始结点(不包括)共有l3个结点;设整个环共有c个结点。则有c=l2+l3,且l1+l2即为它们第一次相遇时,p1所遍历的结点个数。
    19. (b)当它们第一次相遇时,固定p2,然后p1以1为步长继续遍历此表,则他们再次相遇时,p1从上次相遇到这次相遇所经过的总步长即为环中结点的个数c。
    20. (c)可以证明,当他们第一次相遇时,p1不可能经过环开始结点两次,即不可能开始第二次遍历环。设当它们第一次相遇时,p2已经把环遍历了k遍(k>=1)则有:2(l1+l2) = l1+l2+kc,即l1+l2=kc
    21. (d)l1+l2=kc=>l1=(k-1)c+l3
    22. (e)固定p2在它们第一次相遇的结点,然后p1回到表头,然后它们均以1为步长遍历链表,则它们第一次相遇时,即为环开始结点
    23. 方法二:
    24. (a)p从表头结点开始以1为步长遍历表,边遍历边将表反向
    25. (b)如果p遇到NULL,则说明表没有环
    26. (c)如果p最后等于head,则说明表有环,且记此时p所经过的表的结点数为l(l=2l1+c,l1和c的定义见方法一)
    27. (d)p再从表头结点开始以1为步长遍历表,边遍历边反向,当遍历到l/2时,停止,设两个指针p1,p2均指向当前结点,然后分别从两个方向同时以1为步长遍历表(其中一个需要边遍历,边反向链表),当他们第相遇时,当前结点即为环头结点。且此时链表还原成原来的链表。
    28. 第三种方法(通过修改链表,最终可还原链表,且可去掉链表中的环)
    29. 或许可以再构造了一个双向链,但不存储原来的数据而存储节点指针:
    30. typedef struct _PtrLinkNode
    31. {
    32. LinkNode* theNode;
    33. struct _PtrLinkNode* prev;
    34. struct _PtrLinkNode* next;
    35. } PtrLinkNode;
    36. 然后在逆转链表时把当前节点指针加入到这个双向链表中。当逆转结束时如果这个双向链表的首尾的theNode不相等,则说明没有死链,再逆转回来就可以了;如果相等,则存在死链,再在这个双向链表从两端向中间进行首尾比较,直到遇到不相等的两个节点,这两个节点形成的闭区间就是原来形成死链的节点,顺序与现在在双向链表中的顺序相同。把双向链表中位于这个区间之后的节点支掉,然后按双向链表的顺序重建链表就可以恢复出原来的链表并去除死链。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都是O(N)。
    37. =====================================================
    38. 几大派系的算法:
    39. herryhuang(Herry)派:
    40. 『圆子示踪法』
    41. 每隔N个接点,插入一个示踪圆子。如果找到示踪圆子,那么就说明在该示踪圆子之前存在死链,再怎么找到确却的死链位置,有待探讨;找完死链以后再把示踪圆子删除;
    42. plainsong(短歌)派:
    43. 『查表法』
    44. 顺着接点往下走,每走一个,查找记录接点值是否存在,若存在,则有死链,且该接点就是死链位置,否则,记录接点值。
    45. 老迈派:
    46. 『指针追赶法』
    47. 用两个指针指向头接点,然后顺次遍历连表,一个步进1,一个步进2,相遇且不是null,则有死链。相遇时都是null,则没有。如果没有死莲,两个指针是不会相遇的,除非在两头。
    48. 注:原子示踪法中 示踪原子的插入方法
    49. void* flags[MAX];
    50. 使用的时候这样
    51. 比如原来是:
    52. a1->next == a2
    53. 那么现在就是
    54. a1->next == &flags[k];
    55. flags[k] == a2;
    56. 这样,拿到一个指针p后,只需要判断
    57. if(p >= flags && p <= &flags[MAX])
    58. 即可判断他是不是一个标志节点,这个跟具体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59. 方法时间空间复杂度:
    60. 再一个死循环里发现结论的最大时间为 K + N, (K 步长, N死循环长度,M死循环位置)
    61. 而在这之前的复杂度为M, 所以复杂度最大为M + K + N, K越小时间越小
    62. 但是空间复杂度至少为(M + N)/K, 就要看怎么均匀这两者.
    63. 而且如果要求对链表只能读,也不能够应用
    64. 老迈的算法,时间复杂不如你的,但是它的空间复杂度几乎为0
    65. 老迈的总结:
    66. 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吧,其实如果仔细看看上面的发言,就会发现后来的各位所讨论的东西已经有充分的讨论了,其实如果仅仅要判断链表是不是死链(这就是楼主的要求嘛),老迈的方法肯定比我的快,因为我访问的每一个节点至少要做三到四次比较(各位写出代码来接明白了),而老迈的只需要两次。另外,我的方法申请空间肯定是要费时间的。如高要找出那个出问题的节点,则我的方法就比较快了,因为将插入的节点放在线形表中。
    67. 如下,插入节点的步长为Setp,存放这些插入的节点的线形表为p[]
    68. 如果在插入p[m]之后,碰到了曾经插入的节点p[n],则可以断定,出问题的节点位于p[n-1]到p[m]之间,而它指向的位置,位于p[m - 1]到p[m]之间,这是个常量,最多再进行2*Step*step次比较即可找到这个节点。这是个常数。
    69. 所以,我的方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存放线形表,刚才编了半天,很麻烦,呵呵,下午还有事,各位继续发言,有时间的话写一个出来大家看看,我先撤了。
    70. ============================================
    71. 三个派系的比较:
    72. 本帖的三大派别:
    73. plainsong(短歌)派:
    74. 『查表法』
    75. 顺着接点往下走,每走一个,查找记录接点值是否存在,若存在,则有死链,且该接点就是死链位置,否则,记录接点值。
    76. —>这个似乎,虽然查找复杂度 最大仅 为 N,但是空间..汗汗..的确比较大
    77. herryhuang(Herry)派:
    78. 『圆子示踪法』
    79. 每隔N个接点,插入一个示踪圆子。如果找到示踪圆子,那么就说明在该示踪圆子之前存在死链,再怎么找到确却的死链位置,有待探讨;找完死链以后再把示踪圆子删除;
    80. —>如果可以更改链表指针,个人认为这个办法是最好的,最大时间复杂度 N+K(K为步长),如果K设置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值,应该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前两个K点前加两个针指应该可以把确定链表的范围缩小到1K到2K之间吧
    81. 老迈派:
    82. 『指针追赶法』
    83. 用两个指针指向头接点,然后顺次遍历连表,一个步进1,一个步进2,相遇且不是null,则有死链。相遇时都是null,则没有。如果没有死莲,两个指针是不会相遇的,除非在两头。
    84. –>这个办法,有最小的空间占用吧,确定有死链最大应该是2*N吧,确定位置应该有相应算法吧,估计是3N左右吧,如果是小型链表,这个办法应该比较好,但在巨型链表时,这个从速度上而言,反而不如第二种办法了吧.
    85. 更多解法请见:http://topic.csdn.net/t/20040906/09/3343269.html#
    86. 扩展问题:
    87. 判断两个单链表是否相交,如果相交,给出相交的第一个点(两个链表都不存在环)。
    88. 比较好的方法有两个:
    89. 一、将其中一个链表首尾相连,检测另外一个链表是否存在环,如果存在,则两个链表相交,而检测出来的依赖环入口即为相交的第一个点。
    90. 二、如果两个链表相交,那个两个链表从相交点到链表结束都是相同的节点,我们可以先遍历一个链表,直到尾部,再遍历另外一个链表,如果也可以走到同样的结尾点,则两个链表相交。
    91. 这时我们记下两个链表length,再遍历一次,长链表节点先出发前进(lengthMax-lengthMin)步,之后两个链表同时前进,每次一步,相遇的第一点即为两个链表相交的第一个点。

    转载链接:http://blog.chinaunix.net/uid-26565142-id-3184888.html

  • 相关阅读:
    LeetCode 32. 最长有效括号(Longest Valid Parentheses)
    LeetCode 141. 环形链表(Linked List Cycle)
    LeetCode 160. 相交链表(Intersection of Two Linked Lists)
    LeetCode 112. 路径总和(Path Sum)
    LeetCode 124. 二叉树中的最大路径和(Binary Tree Maximum Path Sum)
    LightGBM新特性总结
    sql service 事务与锁
    C#泛型实例详解
    C# 中的委托和事件(详解)
    C# DateTime日期格式化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lcf0220/p/562566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