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学习鸟哥的Linux私房菜笔记(15)——文件系统

    一、文件结构

    为了能在设备上存储与读取文件,我们需要在分区上创立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记录目录与文件我们称之为文件结构

    每一个文件系统在Linux里都被解释成由一个根目录为起点的目录结构

    Linux将各个文件系统挂载在系统目录树中使用

    二、文件系统

    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与设备,计算机里有许许多多文件系统

    不同的文件系统存放、搜索文件的方式都有不同,所以Windows不能使用Linux硬盘数据。

    Linux支持多种文件系统的读写 ,ext2 ext3 MS-DOS VFAT FAT BSD 部分也支持NTFS


    df 命令: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报告

    -T :printType 文件系统类型

    -h :磁盘容量以易读的方式显示

    还可以列出指定的文件系统类型


    Linux自身最主要使用的是ext2/ext3文件系统

    整个Linux认识的文件系统其实都是VFS在管理,用户并不需要知道每个分区上的文件系统是什么,VFS会主动帮我们做好读取操作。

    三、ext2/ext3文件系统

    ext2/ext3文件系统支持rwx权限及文件属性

    ext2/ext3文件系统采用block+inode的方式存放文件

    ext2/ext3文件系统上有一块空间被称为超级块(superblock)用于存放文件系统的元数据,诸如卷标名、block数、inode数等等。

    inode存放文件的元数据,包含文件权限、属性、更改时间等等数据(相当于文件或目录的指针)

    四、ReiserFS文件系统

    一个非常优秀的文件系统

    可轻松管理上百G的文件系统

    先进的日志机制

    高效的磁盘空间利用

    独特的搜寻方式

    五、文件属性

    在ext2/3文件中,对每一个文件,还提供了额外的属性支持

    用户可以用lsattr来检查文件的属性


    系统用户可以用chattr来改变文件的属性  + 添加  - 删除


    添加了 i 属性则文件不可以被更改、不可以被重命名、不可以被删除

    六、ext3文件系统

    ext3文件系统即一个添加了日志功能的ext2,可与ext2文件系统无缝兼容

    ext2文件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日志的方式简单的升级为ext3文件系统

    ext3文件系统支持三种日志模式

    规则(默认,仅记录元数据)

    日志化(将数据像元数据一样记录日志)

    写回(只在fsck时发生)

    七、使用文件系统

    为了使用一个文件系统,往其中存读文件,用户需要先挂载该文件系统。

    挂载文件系统的指令是mount

    语法:mount -t 文件系统类型  [其他参数]  设备  挂载点

    -t  :文件系统类型,用于指定挂载文件系统的类型,现在不需要了,内核可以自动识别

    -o:补充追加的参数

    ext2文件系统默认采用的参数: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o

    八、/etc/fstab

    配置文件系统挂载信息

    mount文件系统时若出现的参数不全,系统会从/etc/fstab中读取参数补全

    系统启动会参考/etc/fstab中的配置项自动加载文件系统

    也被fsck、dump、quotaon、swapon等程序使用

    九、当前挂载文件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直接键入mount后回车来检查当前挂载中的文件系统

    用户也可以通过查看/etc/mtab文件来查看当前挂载中的文件系统


    由于时间原因,最后这几篇写的比较粗糙,望读者见谅,后面会及时补充。




  • 相关阅读:
    maven基础依赖外部lib包(依赖钉钉sdk为例)
    JVM的内存区域划分
    EF6 根据数据库字段说明,生成字段注释
    js上传图片,js图片转换为Base64
    Jquery用append()方法新增加的元素事件失效
    MVC添加区域路由问题
    JObject获取JSON格式字符串数据
    百度地图WebApi根据地址解析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解析地址
    sqlserver函数根据经纬度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AdminLTE-2.4.0-rc文件添加到项目中报错 错误 1 “tsc.exe”已退出,代码为 1。 M.Websit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nzhi/p/646934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