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深入理解单例模式

    | 什么是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Java中单例模式的定义为:一个类有且仅有一个实例,并且自行实例化向整个系统提供。

    | 为什么要使用单例模式

    使用单例模式的目的是使得类的一个对象成为系统中的唯一实例。对于系统中的某些类来说,只有一个实例非常重要,例如,一个系统中可以存在多个打印任务,但是只能有一个正在工作的任务;一个系统只能有一个计时工具(如统计网站来访人数)或ID(序号)生成器;

    | 单例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单例模式可以确保所有对象都访问唯一实例

    缺点

    1、开销

    如果每次对象请求时都要检查是否存在类的实例,会增加一些开销。可以通过使用静态初始化解决这个问题。

    2、可能的开发混淆

    开发人员必须记住自己不能使用new关键字实例化对象

    | 单例模式的几种实现方式

    1、饿汉模式

    饿汉模式在类加载的时候就创建对象实例,实例在整个程序周期都存在。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优点:只在类加载的时候创建一次实例,不会存在多个线程创建多个实例的情况,避免了多线程同步的问题。

    缺点:即使这个单例没有用到也会被创建,而且在类加载之后就被创建,内存就被浪费了。

    2、懒汉模式

    懒汉模式中单例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去创建的,如果单例已经创建,再次调用获取接口将不会重新创建新的对象,而是直接返回之前创建的对象。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缺点:懒汉模式并没有考虑线程安全问题,在多线程中可能会并发调用它的getInstance()方法,导致创建多个实例。

    懒汉模式加锁解决线程并发问题,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缺点:每次通过getInstance方法得到singleton实例的时候都有一个试图去获取同步锁的过程,加锁是很耗时的,能避免则避免。

    3、双重校验锁

    只有当instance为null时,需要获取同步锁,创建一次实例。当实例被创建,则无需试图加锁。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null;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Singleton.class){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优点:实现了延迟加载,解决了线程并发问题,同时解决了执行效率问题。

    缺点:由于Java中的指令重排优化,有可能取到状态不正确的对象,从而导致程序出错。

    所谓指令重排优化是指在不改变原语义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指令的执行顺序让程序运行的更快。由于指令重排优化的存在,导致初始化Singleton和将对象地址赋给instance字段的顺序是不确定的。在某个线程创建单例对象时,在构造方法被调用之前,就为该对象分配了内存空间并将对象的字段设置为默认值。此时就可以将分配的内存地址赋值给instance字段了,然而该对象可能还没有初始化。若紧接着另外一个线程来调用getInstance,取到的就是状态不正确的对象,程序就会出错。这就是双重校验锁会失效的原因,不过还好在JDK1.5及之后版本增加了volatile关键字。

    volatile的一个语义是禁止指令重排序优化,也就保证了instance变量被赋值的时候对象已经是初始化过的,从而避免了上面说到的问题。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null;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Singleton.class){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4、静态内部类

    我们可以把Singleton实例放到一个静态内部类中,这样就避免了静态实例在Singleton类加载的时候就创建对象,并且由于静态内部类只会被加载一次,所以这种写法也是线程安全的: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private final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
    }

    这种方式同样利用了类加载机制来保证只创建一个instance实例。它与饿汉模式一样,也是利用了类加载机制,因此不存在多线程并发的问题。不一样的是,它是在内部类里面去创建对象实例。这样的话,只要应用中不使用内部类,JVM就不会去加载这个单例类,也就不会创建单例对象,从而实现懒汉式的延迟加载。也就是说这种方式可以同时保证延迟加载和线程安全

    5、枚举

    上面提到的四种实现单例的方式都有共同的缺点:

    1)需要额外的工作来实现序列化,否则每次反序列化一个序列化的对象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实例

    2)可以使用反射强行调用私有构造器(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修改构造器,让它在创建第二个实例的时候抛异常)

    枚举类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public enum Singleton {  
    INSTANCE;
    public void whateverMethod() {  
    }
    }

    使用枚举除了线程安全和防止反射强行调用构造器之外,还提供了自动序列化机制,防止反序列化的时候创建新的对象。因此,Effective Java推荐尽可能地使用枚举来实现单例。

    | 总结

    代码没有一劳永逸的写法,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最合适的写法。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开发环境(尤其是jdk版本)下,自然有不同的最优解(或者说较优解)。比如枚举,虽然Effective Java中推荐使用,但是在Android平台上却是不被推荐的。比如双重检查锁法,不能在jdk1.5之前使用,而在Android平台上使用就比较放心了(一般Android都是jdk1.6以上了,不仅修正了volatile的语义问题,还加入了不少锁优化,使得多线程同步的开销降低不少)。

    最后,不管采取何种方案,请牢记单例的三大要点:线程安全、延迟加载、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安全。

  • 相关阅读:
    产品设计步骤
    浅谈公司经营的事业发展线
    项目经理的眼:一切都是项目
    IT软件的编程方向
    后记:IT软件人员学习的书籍
    12、产品经理要阅读的书籍
    11、项目经理要阅读的书籍
    7、项目活动的开展
    6、项目组人员绩效考核
    5、项目组人员培训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ngqin/p/1077220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