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浏览器】相关知识

    事件触发有三个阶段:

    • window 往事件触发处传播,遇到注册的捕获事件会触发 ↓
    • 传播到事件触发处时触发注册的事件
    • 事件触发处往 window 传播,遇到注册的冒泡事件会触发 ↑

    子元素和父元素都有绑定事件

    在冒泡阶段执行:点击子元素,子元素触发,事件会往上传,父元素触发。

    在捕获阶段执行:点击子元素,因为父元素是包裹子元素,父元素先收到,父元素触发,子元素触发。

    addEventListener() 方法用于向指定元素添加事件句柄。

    ele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 function, useCapture)

    • event 必须。字符串,指定事件名。
    • function 必须。指定要事件触发时执行的函数。
    • useCapture 可选。布尔值/对象,指定事件是否在捕获阶段执行。
      • true - 事件句柄在捕获阶段执行。
      • false- false- 默认。事件句柄在冒泡阶段执行

    事件触发一般来说会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但是也有特例,如果给一个 body 中的子节点同时注册冒泡和捕获事件,事件触发会按照注册的顺序执行。

    // 以下会先打印冒泡然后是捕获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console.log('冒泡')
      },
      false
    )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console.log('捕获 ')
      },
      true
    )

    事件注册

    通常我们使用 addEventListener 注册事件,该函数的第三个参数可以是布尔值,也可以是对象

    对于布尔值 useCapture 参数来说,该参数默认值为 false 。

    useCapture 决定了注册的事件是捕获事件还是冒泡事件。

    对于对象参数来说,可以使用以下几个属性

    • capture:布尔值,和 useCapture 作用一样
    • once:布尔值,值为 true 表示该回调只会调用一次,调用后会移除监听
    • passive:布尔值,表示永远不会调用 preventDefault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只希望事件只触发在目标上,这时候可以使用 stopPropagation 来阻止事件的进一步传播。

    通常我们认为 stopPropagation 是用来阻止事件冒泡的,其实该函数也可以阻止捕获事件。

    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同样也能实现阻止事件,但是还能阻止该事件目标执行别的注册事件。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event.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console.log('冒泡')
      },
      false
    )
    // 点击 node 只会执行上面的函数,该函数不会执行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console.log('捕获 ')
      },
      true
    )

    事件代理

    如果一个节点中的子节点是动态生成的,那么子节点需要注册事件的话应该注册在父节点上。

    <ul id="ul">
        <li>1</li>
        <li>2</li>
        <li>3</li>
        <li>4</li>
        <li>5</li>
    </ul>
    <script>
        let ul = document.querySelector('#ul')
        ul.addEventListener('click', (event) => {
            console.log(event.target);
        })
    </script>

    优点:节省内存、不需要给子节点注销事件。


    浏览器出于安全考虑,有同源策略。

    也就是说,如果协议、域名或者端口有一个不同就是跨域,Ajax 请求会失败。

    那么是出于什么安全考虑才会引入这种机制呢?

    其实主要是用来防止 CSRF(跨站请求伪造) 攻击的。

    简单点说,CSRF 攻击是利用用户的登录态发起恶意请求。

    在没有同源策略的情况下,A 网站可以被任意其他来源的 Ajax 访问到内容。

    如果你当前 A 网站还存在登录态,那么对方就可以通过 Ajax 获得你的任何信息。

    当然跨域并不能完全阻止 CSRF。


    跨域

    然后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请求跨域了,那么请求到底发出去没有?

    请求必然是发出去了,但是浏览器拦截了响应。

    你可能会疑问明明通过表单的方式可以发起跨域请求,为什么 Ajax 就不会。

    因为归根结底,跨域是为了阻止用户读取到另一个域名下的内容,Ajax 可以获取响应,浏览器认为这不安全,所以拦截了响应。

    但是表单并不会获取新的内容,所以可以发起跨域请求。同时也说明了跨域并不能完全阻止 CSRF,因为请求毕竟是发出去了。


    1.JSONP

    JSONP 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 <script> 标签没有跨域限制的漏洞。

    通过 <script> 标签指向一个需要访问的地址并提供一个回调函数来接收数据当需要通讯时。

    <script src="http://domain/api?param1=a&param2=b&callback=jsonp"></script>
    <script>
        function jsonp(data) {
            console.log(data)
        }
    </script> 

    JSONP 使用简单且兼容性不错,但是只限于 get 请求。

    在开发中可能会遇到多个 JSONP 请求的回调函数名相同的,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封装一个 JSONP,以下是简单实现

    function jsonp(url, jsonpCallback, success)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url
      script.async = true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window[jsonpCallback] = function(data) {
        success && success(data)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jsonp('http://xxx', 'callback', function(value) {
      console.log(value)
    })

    2.CORS

    CORS(跨域资源共享) 需要浏览器和后端同时支持

    IE 8 和 9 需要通过 XDomainRequest 来实现。

    浏览器会自动进行 CORS 通信,实现 CORS 通信的关键是后端

    只要后端实现了 CORS,就实现了跨域。

    服务端设置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就可以开启 CORS。

    该属性表示哪些域名可以访问资源,如果设置通配符则表示所有网站都可以访问资源。

    虽然设置 CORS 和前端没什么关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跨域问题的话,会在发送请求时出现两种情况,分别为简单请求和复杂请求。

    简单请求

    以 Ajax 为例,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会触发简单请求

    使用下列方法之一:

    • GET

    • HEAD

    • POST

    Content-Type 的值仅限于下列三者之一:

    • text/plain

    • multipart/form-data

    •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请求中的任意 XMLHttpRequestUpload 对象均没有注册任何事件监听器; XMLHttpRequestUpload 对象可以使用 XMLHttpRequest.upload 属性访问。

    复杂请求

    那么很显然,不符合以上条件的请求就肯定是复杂请求了。

    对于复杂请求来说,首先会发起一个预检请求,该请求是 option 方法的,通过该请求来知道服务端是否允许跨域请求


    3.document.domain

    该方式只能用于二级域名相同的情况下,比如 a.test.com 和 b.test.com 适用于该方式。

    只需要给页面添加 document.domain = 'test.com' 表示二级域名都相同就可以实现跨域。

    顶级域名 com

    二级域名 test.com

    三级域名 a.test.com和b.test.com


    4.postMessage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获取嵌入页面中的第三方页面数据

    一个页面发送消息,另一个页面判断来源并接收消息。

    // 发送消息端
    window.parent.postMessage('message', 'http://test.com')
    // 接收消息端
    var mc = new MessageChannel()
    mc.addEventListener('message', event => {
      var origin = event.origin || event.originalEvent.origin
      if (origin === 'http://test.com') {
        console.log('验证通过')
      }
    })

    存储

    特性 cookie localStorage sessionStorage indexDB
    数据生命周期 一般由服务器生成,可以设置过期时间 除非被清理,否则一直存在 页面关闭就清理 除非被清理,否则一直存在
    数据存储大小 4K 5M 5M 无限
    与服务端通信 每次都会携带在header中,对于请求性能影响 不参与 不参与 不参与

    从上表可以看到,cookie 已经不建议用于存储

    如果没有大量数据存储需求的话,可以使用 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age 。

    对于不怎么改变的数据尽量使用 localStorage 存储,否则可以用 sessionStorage 存储。

    对于 cookie 来说,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性。

    属性 作用
    value 如果用于保存用户登录态,应该将该值加密,不能使用明文的用户标识
    http-only 不能通过JS访问Cookie,减少XXS(跨站脚本攻击)攻击
    secure 只能在协议为HTTPS的请求中携带
    same-site 规定浏览器不能再跨域请求中携带Cookie,减少CSRF攻击

    Service Worker

    Service Worker 是运行在浏览器背后的独立线程,一般可以用来实现缓存功能。

    使用 Service Worker的话,传输协议必须为 HTTPS

    因为 Service Worker 中涉及到请求拦截,所以必须使用 HTTPS 协议来保障安全。

    Service Worker 实现缓存功能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需要先注册 Service Worker,然后监听到 install 事件以后就可以缓存需要的文件,那么在下次用户访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拦截请求的方式查询是否存在缓存,存在缓存的话就可以直接读取缓存文件,否则就去请求数据。

    // index.js
    if (navigator.serviceWorker) {
      navigator.serviceWorker
        .register('sw.js')
        .then(function(registration) {
          console.log('service worker 注册成功')
        })
        .catch(function(err) {
          console.log('servcie worker 注册失败')
        })
    }
    
    // sw.js
    // 监听 `install` 事件,回调中缓存所需文件
    self.addEventListener('install', e => {
      e.waitUntil(
        caches.open('my-cache').then(function(cache) {
          return cache.addAll(['./index.html', './index.js'])
        })
      )
    })
    
    // 拦截所有请求事件
    // 如果缓存中已经有请求的数据就直接用缓存,否则去请求数据
    self.addEventListener('fetch', e => {
      e.respondWith(
        caches.match(e.request).then(function(response) {
          if (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
          }
          console.log('fetch source')
        })
      )
    })

    浏览器缓存机制

    缓存可以说是性能优化中简单高效的一种优化方式了,它可以显著减少网络传输所带来的损耗

    对于一个数据请求来说,可以分为发起网络请求后端处理浏览器响应三个步骤。

    浏览器缓存可以帮助我们在第一和第三步骤中优化性能。

    比如说直接使用缓存而不发起请求,或者发起了请求但后端存储的数据和前端一致,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将数据回传回来,这样就减少了响应数据。


    缓存位置

    从缓存位置上来说分为四种,并且各自有优先级,当依次查找缓存且都没有命中的时候,才会去请求网络

    • Service Worker
    • Memory Cache
    • Disk Cache
    • Push Cache
    • 网络请求

    1.Service Worker

    Service Worker 的缓存与浏览器其他内建的缓存机制不同,它可以让我们自由控制缓存哪些文件如何匹配缓存如何读取缓存,并且缓存是持续性的。

    当 Service Worker 没有命中缓存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调用 fetch 函数获取数据。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在 Service Worker 命中缓存的话,会根据缓存查找优先级去查找数据。

    但是不管我们是从 Memory Cache 中还是从网络请求中获取的数据,浏览器都会显示我们是从 Service Worker 中获取的内容

    2.Memory Cache

    Memory Cache 也就是内存中的缓存,读取内存中的数据肯定比磁盘快。

    但是内存缓存虽然读取高效,可是缓存持续性很短,会随着进程的释放而释放。

     一旦我们关闭 Tab 页面,内存中的缓存也就被释放了。

    当我们访问过页面以后,再次刷新页面,可以发现很多数据都来自于内存缓存。

    那么既然内存缓存这么高效,我们是不是能让数据都存放在内存中呢?

    先说结论,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计算机中的内存一定比硬盘容量小得多,操作系统需要精打细算内存的使用,所以能让我们使用的内存必然不多。

    内存中其实可以存储大部分的文件,比如说 JSS、HTML、CSS、图片等等。

    但是浏览器会把哪些文件丢进内存这个过程就很玄学了,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一个定论。

    当然,我通过一些实践和猜测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 对于大文件来说,大概率是不存储在内存中的,反之优先
    • 当前系统内存使用率高的话,文件优先存储进硬盘

    3.Disk Cache

    Disk Cache 也就是存储在硬盘中的缓存,读取速度慢点,但是什么都能存储到磁盘中,比之 Memory Cache 胜在容量和存储时效性上。

    在所有浏览器缓存中,Disk Cache 覆盖面基本是最大的。

    它会根据 HTTP Herder 中的字段判断哪些资源需要缓存哪些资源可以不请求直接使用哪些资源已经过期需要重新请求

    并且即使在跨站点的情况下,相同地址的资源一旦被硬盘缓存下来,就不会再次去请求数据。

    4.Push Cache

    Push Cache 是 HTTP/2 中的内容,当以上三种缓存都没有命中时,它才会被使用。

    并且缓存时间也很短暂,只在会话(Session)中存在,一旦会话结束就被释放。

    • 所有的资源都能被推送,但是 Edge 和 Safari 浏览器兼容性不怎么好
    • 可以推送 no-cache 和 no-store 的资源
    • 一旦连接被关闭,Push Cache 就被释放
    • 多个页面可以使用相同的 HTTP/2 连接,也就是说能使用同样的缓存
    • Push Cache 中的缓存只能被使用一次
    • 浏览器可以拒绝接受已经存在的资源推送
    • 你可以给其他域名推送资源

    5.网络请求

    如果所有缓存都没有命中的话,那么只能发起请求来获取资源了。

    那么为了性能上的考虑,大部分的接口都应该选择好缓存策略。


    缓存策略

    通常浏览器缓存策略分为两种:强缓存协商缓存,并且缓存策略都是通过设置 HTTP Header 来实现的。

    强缓存

    强缓存可以通过设置两种 HTTP Header 实现:Expires 和 Cache-Control 。

    强缓存表示在缓存期间不需要请求state code 为 200。

    Expires

    Expires: Wed, 22 Oct 2018 08:41:00 GMT

    Expires 是 HTTP/1 的产物,表示资源会在 Wed, 22 Oct 2018 08:41:00 GMT 后过期,需要再次请求。

    并且 Expires 受限于本地时间,如果修改了本地时间,可能会造成缓存失效。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max-age=30

    Cache-Control 出现于 HTTP/1.1,优先级高于 Expires 。

    该属性值表示资源会在 30 秒后过期,需要再次请求。

    Cache-Control 可以在请求头或者响应头中设置,并且可以组合使用多种指令。


    协商缓存

    如果缓存过期了,就需要发起请求验证资源是否有更新。

    协商缓存可以通过设置两种 HTTP Header 实现:Last-Modified 和 ETag 。

    当浏览器发起请求验证资源时,如果资源没有做改变,那么服务端就会返回 304 状态码,并且更新浏览器缓存有效期。

    Last-Modified和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 表示本地文件最后修改日期If-Modified-Since 会将 Last-Modified 的值发送给服务器,询问服务器在该日期后资源是否有更新,有更新的话就会将新的资源发送回来,否则返回 304 状态码。

    但是 Last-Modified 存在一些弊端:

    • 如果本地打开缓存文件,即使没有对文件进行修改,但还是会造成 Last-Modified 被修改,服务端不能命中缓存导致发送相同的资源
    • 因为 Last-Modified 只能以秒计时,如果在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修改完成文件,那么服务端会认为资源还是命中了,不会返回正确的资源

    ETag和If-None-Match

    ETag 类似于文件指纹,If-None-Match 会将当前 ETag 发送给服务器,询问该资源 ETag 是否变动,有变动的话就将新的资源发送回来。并且 ETag 优先级比 Last-Modified 高。

    以上就是缓存策略的所有内容了,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疑问。如果什么缓存策略都没设置,那么浏览器会怎么处理?

    对于这种情况,浏览器会采用一个启发式的算法,通常会取响应头中的 Date 减去 Last-Modified 值的 10% 作为缓存时间。


    实际场景应用缓存策略

    频繁变动的资源

    对于频繁变动的资源,首先需要使用 Cache-Control: no-cache 使浏览器每次都请求服务器,然后配合 ETag 或者 Last-Modified 来验证资源是否有效。

    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节省请求数量,但是能显著减少响应数据大小。

    代码文件

    这里特指除了 HTML 外的代码文件,因为 HTML 文件一般不缓存或者缓存时间很短。

    一般来说,现在都会使用工具来打包代码,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文件名进行哈希处理,只有当代码修改后才会生成新的文件名。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给代码文件设置缓存有效期一年 Cache-Control: max-age=31536000,这样只有当 HTML 文件中引入的文件名发生了改变才会去下载最新的代码文件,否则就一直使用缓存。


    浏览器渲染原理

    我们知道执行 JS 有一个 JS 引擎,那么执行渲染也有一个渲染引擎。

    同样,渲染引擎在不同的浏览器中也不是都相同的。

    比如在 Firefox 中叫做 Gecko,在 Chrome 和 Safari 中都是基于 WebKit 开发的。

    浏览器接收到HTML文件并转换为DOM树

    当我们打开一个网页时,浏览器都会去请求对应的 HTML 文件

    虽然平时我们写代码时都会分为 JS、CSS、HTML 文件,也就是字符串,但是计算机硬件是不理解这些字符串的,所以在网络中传输的内容其实都是 0 和 1 这些字节数据。

    当浏览器接收到这些字节数据以后,它会将这些字节数据转换为字符串,也就是我们写的代码。

    当数据转换为字符串以后,浏览器会先将这些字符串通过词法分析转换为标记(token),这一过程在词法分析中叫做标记化(tokenization)。

    那么什么是标记呢?这其实属于编译原理这一块的内容了。

    简单来说,标记还是字符串,是构成代码的最小单位。

    这一过程会将代码分拆成一块块,并给这些内容打上标记,便于理解这些最小单位的代码是什么意思。

    当结束标记化后,这些标记会紧接着转换为 Node,最后这些 Node 会根据不同 Node 之前的联系构建为一颗 DOM 树。

    字节数据 =》 字符串 =》 Token =》 Node =》DOM


    将CSS文件转换为CSSOM树

    字节数据 =》 字符串 =》 Token =》 Node =》CSSOM

    在这一过程中,浏览器会确定下每一个节点的样式到底是什么,并且这一过程其实是很消耗资源的。

    因为样式你可以自行设置给某个节点,也可以通过继承获得。

    在这一过程中,浏览器得递归 CSSOM 树,然后确定具体的元素到底是什么样式。

    <div>
      <a> <span></span> </a>
    </div>
    <style>
      span {
        color: red;
      }
      div > a > span {
        color: red;
      }
    </style>

    对于第一种设置样式的方式来说,浏览器只需要找到页面中所有的 span 标签然后设置颜色,但是对于第二种设置样式的方式来说,浏览器首先需要找到所有的 span 标签,然后找到 span 标签上的 a 标签,最后再去找到 div 标签,然后给符合这种条件的 span 标签设置颜色,这样的递归过程就很复杂。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写过于具体的 CSS 选择器,然后对于 HTML 来说也尽量少的添加无意义标签,保证层级扁平


    生成渲染树

    当我们生成 DOM 树和 CSSOM 树以后,就需要将这两棵树组合为渲染树

    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将两者合并就行了。

    渲染树只会包括需要显示的节点和这些节点的样式信息,如果某个节点是 display: none 的,那么就不会在渲染树中显示

    当浏览器生成渲染树以后,就会根据渲染树来进行布局(也可以叫做回流),然后调用 GPU 绘制,合成图层,显示在屏幕上。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因为过于底层,还涉及到了硬件相关的知识,这里就不再继续展开内容了。


    为什么操作DOM慢

    想必大家都听过操作 DOM 性能很差,但是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 DOM 是属于渲染引擎中的东西,而 JS 又是 JS 引擎中的东西。

    当我们通过 JS 操作 DOM 的时候,其实这个操作涉及到了两个线程之间的通信,那么势必会带来一些性能上的损耗。

    操作 DOM 次数一多,也就等同于一直在进行线程之间的通信,并且操作 DOM 可能还会带来重绘回流的情况,所以也就导致了性能上的问题。

    对于这道题目来说,首先我们肯定不能一次性把几万个 DOM 全部插入,这样肯定会造成卡顿,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分批次部分渲染 DOM

    大部分人应该可以想到通过 requestAnimationFrame的方式去循环的插入 DOM,其实还有种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虚拟滚动(virtualized scroller)。

    这种技术的原理就是只渲染可视区域内的内容,非可见区域的那就完全不渲染了,当用户在滚动的时候就实时去替换渲染的内容。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列表很长,但是渲染的 DOM 元素永远只有那么几个,当我们滚动页面的时候就会实时去更新 DOM,这个技术就能顺利解决这道经典面试题。


    什么情况阻塞渲染

    首先渲染的前提是生成渲染树,所以 HTML 和 CSS 肯定会阻塞渲染。

    如果你想渲染的越快,你越应该降低一开始需要渲染的文件大小,并且扁平层级,优化选择器

    然后当浏览器在解析到 script 标签时,会暂停构建 DOM,完成后才会从暂停的地方重新开始。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首屏渲染的越快,就越不应该在首屏就加载 JS 文件,这也是都建议将 script 标签放在 body 标签底部的原因。

    当然在当下,并不是说 script 标签必须放在底部,因为你可以给 script 标签添加 defer 或者 async 属性。

    当 script 标签加上 defer 属性以后,表示该 JS 文件会并行下载,但是会放到 HTML 解析完成后顺序执行,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你可以把 script 标签放在任意位置。

    对于没有任何依赖的 JS 文件可以加上 async 属性,表示 JS 文件下载和解析不会阻塞渲染


    重绘(Repaint)和回流(Reflow)

    重绘和回流会在我们设置节点样式时频繁出现,同时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性能。

    • 重绘是当节点需要更改外观而不会影响布局的,比如改变 color 就叫称为重绘
    • 回流是布局或者几何属性需要改变就称为回流。

    回流必定会发生重绘,重绘不一定会引发回流。

    回流所需的成本比重绘高的多,改变父节点里的子节点很可能会导致父节点的一系列回流。

    以下几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

    • 改变 window 大小
    • 改变字体
    • 添加或删除样式
    • 文字改变
    • 定位或者浮动
    • 盒模型

    重绘和回流其实也和 Eventloop 有关。

    1. 当 Eventloop 执行完 Microtasks 后,会判断 document 是否需要更新,因为浏览器是 60Hz 的刷新率,每 16.6ms 才会更新一次。
    2. 然后判断是否有 resize 或者 scroll 事件,有的话会去触发事件,所以 resize 和 scroll 事件也是至少 16ms 才会触发一次,并且自带节流功能。
    3. 判断是否触发了 media query
    4. 更新动画并且发送事件
    5. 判断是否有全屏操作事件
    6. 执行 requestAnimationFrame 回调
    7. 执行 IntersectionObserver 回调,该方法用于判断元素是否可见,可以用于懒加载上,但是兼容性不好
    8. 更新界面
    9. 以上就是一帧中可能会做的事情。如果在一帧中有空闲时间,就会去执行 requestIdleCallback 回调。

    减少重绘和回流

    • 使用transform替代top
    <div class="test"></div>
    <style>
      .tes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px;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 red;
      }
    </style>
    <script>
      setTimeout(() => {
        // 引起回流
        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top = '100px'
      }, 1000)
    </script>
    • 使用用 visibility 替换 display: none ,因为前者只会引起重绘,后者会引发回流(改变了布局)
    • 不要把节点的属性值放在一个循环里当成循环里的变量
    for(let i = 0; i < 1000; i++) {
        // 获取 offsetTop 会导致回流,因为需要去获取正确的值
        console.log(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offsetTop)
    }
    • 不要使用 table 布局,可能很小的一个小改动会造成整个 table 的重新布局
    • 动画实现的速度的选择,动画速度越快,回流次数越多,也可以选择使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
    • CSS 选择符从右往左匹配查找,避免节点层级过多
    • 将频繁重绘或者回流的节点设置为图层,图层能够阻止该节点的渲染行为影响别的节点。比如对于 video 标签来说,浏览器会自动将该节点变为图层。设置节点为图层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常用属性可以生成新图层:
      • will-change
      • videoiframe 标签
  • 相关阅读:
    Java工作流框架jflow 集团应用模式用户组功能
    Java工作流引擎的测试容器-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开源工作流引擎-发起-待办-抄送-在途-草稿列表的连接设置大全
    Java工作流程引擎系统的退回规则 专题说明
    Java工作流引擎-集团模式下的权限 设计与实现
    工作流引擎会签,加签,主持人,组长模式专题讲解
    调试ccbpm系统的bug个技巧 如何调试asp.net程序导致iis死机问题
    工作流引擎会签,加签,主持人,组长模式 专题讲解
    驰骋BPM系统-表单引擎-流程引擎 2020年大换装
    Android Gradle 插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nxian95/p/1049897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