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TCP长连接与短连接、心跳机制

    1. TCP连接

    当网络通信时采用TCP协议时,在真正的读写操作之前,server与client之间必须建立一个连接,当读写操作完成后,双方不再需要这个连接时它们可以释放这个连接,连接的建立是需要三次握手的,而释放则需要4次握手,所以说每个连接的建立都是需要资源消耗和时间消耗的

    经典的三次握手示意图:

    经典的四次握手关闭图:

    2. TCP短连接

    我们模拟一下TCP短连接的情况,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请求,server接到请求,然后双方建立连接。client向server发送消息,server回应client,然后一次读写就完成了,这时候双方任何一个都可以发起close操作,不过一般都是client先发起close操作。为什么呢,一般的server不会回复完client后立即关闭连接的,当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从上面的描述看,短连接一般只会在client/server间传递一次读写操作

    短连接的优点是: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存在的连接都是有用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控制手段

    3.TCP长连接

    接下来我们再模拟一下长连接的情况,client向server发起连接,server接受client连接,双方建立连接。Client与server完成一次读写之后,它们之间的连接并不会主动关闭,后续的读写操作会继续使用这个连接。

    首先说一下TCP/IP详解上讲到的TCP保活功能,保活功能主要为服务器应用提供,服务器应用希望知道客户主机是否崩溃,从而可以代表客户使用资源。如果客户已经消失,使得服务器上保留一个半开放的连接,而服务器又在等待来自客户端的数据,则服务器将应远等待客户端的数据,保活功能就是试图在服务器端检测到这种半开放的连接。

    如果一个给定的连接在两小时内没有任何的动作,则服务器就向客户发一个探测报文段,客户主机必须处于以下4个状态之一:

    1. 客户主机依然正常运行,并从服务器可达。客户的TCP响应正常,而服务器也知道对方是正常的,服务器在两小时后将保活定时器复位。
    2. 客户主机已经崩溃,并且关闭或者正在重新启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客户的TCP都没有响应。服务端将不能收到对探测的响应,并在75秒后超时。服务器总共发送10个这样的探测 ,每个间隔75秒。如果服务器没有收到一个响应,它就认为客户主机已经关闭并终止连接。
    3. 客户主机崩溃并已经重新启动。服务器将收到一个对其保活探测的响应,这个响应是一个复位,使得服务器终止这个连接。
    4. 客户机正常运行,但是服务器不可达,这种情况与2类似,TCP能发现的就是没有收到探查的响应。

    从上面可以看出,TCP保活功能主要为探测长连接的存活状况,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存活功能的探测周期太长,还有就是它只是探测TCP连接的存活,属于比较斯文的做法,遇到恶意的连接时,保活功能就不够使了。

    在长连接的应用场景下,client端一般不会主动关闭它们之间的连接,Client与server之间的连接如果一直不关闭的话,会存在一个问题,随着客户端连接越来越多,server早晚有扛不住的时候,这时候server端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如关闭一些长时间没有读写事件发生的连接,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恶意连接导致server端服务受损;如果条件再允许就可以以客户端机器为颗粒度,限制每个客户端的最大长连接数,这样可以完全避免某个蛋疼的客户端连累后端服务。

    长连接和短连接的产生在于client和server采取的关闭策略,具体的应用场景采用具体的策略,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只有合适的选择。

    转自:http://www.nowamagic.net/academy/detail/23350382

    心跳包

    很多应用层协议都有HeartBeat机制,通常是客户端每隔一小段时间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数据包,通知服务器自己仍然在线,并传输一些可能必要的数据。使用心跳包的典型协议是IM,比如QQ/MSN/飞信等协议。

    心跳包之所以叫心跳包是因为:它像心跳一样每隔固定时间发一次,以此来告诉服务器,这个客户端还活着。事实上这是为了保持长连接,至于这个包的内容,是没有什么特别规定的,不过一般都是很小的包,或者只包含包头的一个空包。

    在TCP的机制里面,本身是存在有心跳包的机制的,也就是TCP的选项:SO_KEEPALIVE。系统默认是设置的2小时的心跳频率。但是它检查不到机器断电、网线拔出、防火墙这些断线。而且逻辑层处理断线可能也不是那么好处理。一般,如果只是用于保活还是可以的。

    心跳包一般来说都是在逻辑层发送空的echo包来实现的。下一个定时器,在一定时间间隔下发送一个空包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反馈一个同样的空包回来,服务器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收不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反馈包,那就只有认定说掉线了。

    其实,要判定掉线,只需要send或者recv一下,如果结果为零,则为掉线。但是,在长连接下,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数据往来。理论上说,这个连接是一直保持连接的,但是实际情况中,如果中间节点出现什么故障是难以知道的。更要命的是,有的节点(防火墙)会自动把一定时间之内没有数据交互的连接给断掉。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心跳包了,用于维持长连接,保活。

    在获知了断线之后,服务器逻辑可能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断线后的数据清理呀,重新连接呀……当然,这个自然是要由逻辑层根据需求去做了。

    总的来说,心跳包主要也就是用于长连接的保活和断线处理。一般的应用下,判定时间在30-40秒比较不错。如果实在要求高,那就在6-9秒。

    TCP协议的KeepAlive机制

    学过TCP/IP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传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是UDP和TCP,其中UDP是无连接的、面向packet的,而TCP协议是有连接、面向流的协议。

    所以非常容易理解,使用UDP协议的客户端(例如早期的“OICQ”,听说OICQ.com这两天被抢注了来着,好古老的回忆)需要定时向服务器发送心跳包,告诉服务器自己在线。

    然而,MSN和现在的QQ往往使用的是TCP连接了,尽管TCP/IP底层提供了可选的KeepAlive(ACK-ACK包)机制,但是它们也还是实现了更高层的心跳包。似乎既浪费流量又浪费CPU,有点莫名其妙。

    具体查了下,TCP的KeepAlive机制是这样的,首先它貌似默认是不打开的,要用setsockopt将SOL_SOCKET.SO_KEEPALIVE设置为1才是打开,并且可以设置三个参数tcp_keepalive_time/tcp_keepalive_probes/tcp_keepalive_intvl,分别表示连接闲置多久开始发keepalive的ack包、发几个ack包不回复才当对方死了、两个ack包之间间隔多长,在我测试的Ubuntu Server 10.04下面默认值是7200秒(2个小时,要不要这么蛋疼啊!)、9次、75秒。于是连接就了有一个超时时间窗口,如果连接之间没有通信,这个时间窗口会逐渐减小,当它减小到零的时候,TCP协议会向对方发一个带有ACK标志的空数据包(KeepAlive探针),对方在收到ACK包以后,如果连接一切正常,应该回复一个ACK;如果连接出现错误了(例如对方重启了,连接状态丢失),则应当回复一个RST;如果对方没有回复,服务器每隔intvl的时间再发ACK,如果连续probes个包都被无视了,说明连接被断开了。

    这里有一篇非常详细的介绍文章: http://tldp.org/HOWTO/html_single/TCP-Keepalive-HOWTO ,包括了KeepAlive的介绍、相关内核参数、C编程接口、如何为现有应用(可以或者不可以修改源码的)启用KeepAlive机制,很值得详读。

    这篇文章的2.4节说的是“Preventing disconnection due to network inactivity”,阻止因网络连接不活跃(长时间没有数据包)而导致的连接中断,说的是,很多网络设备,尤其是NAT路由器,由于其硬件的限制(例如内存、CPU处理能力),无法保持其上的所有连接,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会在连接池中选择一些不活跃的连接踢掉。典型做法是LRU,把最久没有数据的连接给T掉。通过使用TCP的KeepAlive机制(修改那个time参数),可以让连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产生一些ack包,以降低被T掉的风险,当然,这样的代价是额外的网络和CPU负担。

    前面说到,许多IM协议实现了自己的心跳机制,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底层的机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就我看来,一些简单的协议,直接使用底层机制就可以了,对上层完全透明,降低了开发难度,不用管理连接对应的状态。而那些自己实现心跳机制的协议,应该是期望通过发送心跳包的同时来传输一些数据,这样服务端可以获知更多的状态。例如某些客户端很喜欢收集用户的信息……反正是要发个包,不如再塞点数据,否则包头又浪费了……

  • 相关阅读:
    emacs 配置
    .Net微服务实践(五)[服务发现]:Consul介绍和环境搭建
    .Net微服务实践(四)[网关]:Ocelot限流熔断、缓存以及负载均衡
    .Net微服务实践(三)[网关]:Ocelot配置路由和请求聚合
    .Net微服务实践(二)[网关]:Ocelot介绍和快速开始
    .Net微服务实践(一)[框架]:微服务框架选型
    研发协同平台持续集成之Jenkins实践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IdentityServer4实践
    DevOps平台架构演进
    ABP框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hongru/p/1014902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