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mysql 45讲 20 21 间隙所和nextkey-lock

    20讲幻读是什么,幻读有什么问题

    在上一篇文章最后,我给你留了一个关于加锁规则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这个问题说起吧。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一篇文章,我们就先使用一个小一点儿的表。建表和初始化语句如下(为了便于本期的例子说明,我把上篇文章中用到的表结构做了点儿修改):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c` int(11) DEFAULT NULL,
      `d`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c` (`c`)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0,0,0),(5,5,5),
    (10,10,10),(15,15,15),(20,20,20),(25,25,25);

    这个表除了主键id外,还有一个索引c,初始化语句在表中插入了6行数据。

    上期我留给你的问题是,下面的语句序列,是怎么加锁的,加的锁又是什么时候释放的呢?

    begin;
    select * from t where d=5 for update;
    commit;

    比较好理解的是,这个语句会命中d=5的这一行,对应的主键id=5,因此在select 语句执行完成后,id=5这一行会加一个写锁,而且由于两阶段锁协议,这个写锁会在执行commit语句的时候释放。

    由于字段d上没有索引,因此这条查询语句会做全表扫描。那么,其他被扫描到的,但是不满足条件的5行记录上,会不会被加锁呢

    我们知道,InnoDB的默认事务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所以本文接下来没有特殊说明的部分,都是设定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

    幻读是什么?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果只在id=5这一行加锁,而其他行的不加锁的话,会怎么样。

    下面先来看一下这个场景:

    图 1 假设只在id=5这一行加行锁

    可以看到,session A里执行了三次查询,分别是Q1、Q2和Q3。它们的SQL语句相同,都是select * from t where d=5 for update。这个语句的意思你应该很清楚了,查所有d=5的行,而且使用的是当前读,并且加上写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三条SQL语句,分别会返回什么结果。

    1. Q1只返回id=5这一行;

    2. 在T2时刻,session B把id=0这一行的d值改成了5,因此T3时刻Q2查出来的是id=0和id=5这两行;

    3. 在T4时刻,session C又插入一行(1,1,5),因此T5时刻Q3查出来的是id=0、id=1和id=5的这三行。

    其中,Q3读到id=1这一行的现象,被称为“幻读”。也就是说,幻读指的是一个事务在前后两次查询同一个范围的时候,后一次查询看到了前一次查询没有看到的行。

    这里,我需要对“幻读”做一个说明:

    1.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普通的查询是快照读,是不会看到别的事务插入的数据的。因此,幻读在“当前读”下才会出现。

    2. 上面session B的修改结果,被session A之后的select语句用“当前读”看到,不能称为幻读。幻读仅专指“新插入的行”。

    如果只从第8篇文章《事务到底是隔离的还是不隔离的?》我们学到的事务可见性规则来分析的话,上面这三条SQL语句的返回结果都没有问题。

    因为这三个查询都是加了for update,都是当前读。而当前读的规则,就是要能读到所有已经提交的记录的最新值。并且,session B和sessionC的两条语句,执行后就会提交,所以Q2和Q3就是应该看到这两个事务的操作效果,而且也看到了,这跟事务的可见性规则并不矛盾。

    但是,这是不是真的没问题呢?

    不,这里还真就有问题。

    幻读有什么问题?(加锁语义被破坏、数据一致性问题)

    首先是语义上的。session A在T1时刻就声明了,“我要把所有d=5的行锁住,不准别的事务进行读写操作”而实际上,这个语义被破坏了

    如果现在这样看感觉还不明显的话,我再往session B和session C里面分别加一条SQL语句,你再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图 2 假设只在id=5这一行加行锁--语义被破坏

    session B的第二条语句update t set c=5 where id=0,语义是“我把id=0、d=5这一行的c值,改成了5”。

    由于在T1时刻,session A 还只是给id=5这一行加了行锁, 并没有给id=0这行加上锁。因此,session B在T2时刻,是可以执行这两条update语句的。这样,就破坏了 session A 里Q1语句要锁住所有d=5的行的加锁声明

    session C也是一样的道理,对id=1这一行的修改,也是破坏了Q1的加锁声明。

    其次,是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锁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而这个一致性,不止是数据库内部数据状态在此刻的一致性,还包含了数据和日志在逻辑上的一致性。(ps:bing log日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给session A在T1时刻再加一个更新语句,即:update t set d=100 where d=5。

    图 3 假设只在id=5这一行加行锁--数据一致性问题

    update的加锁语义和select ...for update 是一致的,所以这时候加上这条update语句也很合理。session A声明说“要给d=5的语句加上锁”,就是为了要更新数据,新加的这条update语句就是把它认为加上了锁的这一行的d值修改成了100。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图3执行完成后,数据库里会是什么结果。

    1. 经过T1时刻,id=5这一行变成 (5,5,100),当然这个结果最终是在T6时刻正式提交的;

    2. 经过T2时刻,id=0这一行变成(0,5,5);

    3. 经过T4时刻,表里面多了一行(1,5,5);

    4. 其他行跟这个执行序列无关,保持不变。

    这样看,这些数据也没啥问题,但是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binlog里面的内容

    1. T2时刻,session B事务提交,写入了两条语句;

    2. T4时刻,session C事务提交,写入了两条语句;

    3. T6时刻,session A事务提交,写入了update t set d=100 where d=5 这条语句。

    我统一放到一起的话,就是这样的:

    update t set d=5 where id=0; /*(0,0,5)*/
    update t set c=5 where id=0; /*(0,5,5)*/
    
    insert into t values(1,1,5); /*(1,1,5)*/
    update t set c=5 where id=1; /*(1,5,5)*/
    
    update t set d=100 where d=5;/*所有d=5的行,d改成100*/

    好,你应该看出问题了。这个语句序列,不论是拿到备库去执行,还是以后用binlog来克隆一个库,这三行的结果,都变成了 (0,5,100)、(1,5,100)和(5,5,100)

    也就是说,id=0和id=1这两行,发生了数据不一致。这个问题很严重,是不行的。

    到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数据不一致到底是怎么引入的?

    我们分析一下可以知道,这是我们假设“select * from t where d=5 for update这条语句只给d=5这一行,也就是id=5的这一行加锁”导致的。

    所以我们认为,上面的设定不合理,要改。

    那怎么改呢?我们把扫描过程中碰到的行,也都加上写锁,再来看看执行效果。

    图 4 假设扫描到的行都被加上了行锁

    由于session A把所有的行都加了写锁,所以session B在执行第一个update语句的时候就被锁住了。(没看懂??是推演的吧)需要等到T6时刻session A提交以后,session B才能继续执行。

    这样对于id=0这一行,在数据库里的最终结果还是 (0,5,5)。在binlog里面,执行序列是这样的:

    insert into t values(1,1,5); /*(1,1,5)*/
    update t set c=5 where id=1; /*(1,5,5)*/
    
    update t set d=100 where d=5;/*所有d=5的行,d改成100*/
    
    update t set d=5 where id=0; /*(0,0,5)*/
    update t set c=5 where id=0; /*(0,5,5)*/

    可以看到,按照日志顺序执行,id=0这一行的最终结果也是(0,5,5)。所以,id=0这一行的问题解决了。

    但同时你也可以看到,id=1这一行,在数据库里面的结果是(1,5,5),而根据binlog的执行结果是(1,5,100),也就是说幻读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为什么我们已经这么“凶残”地,把所有的记录都上了锁,还是阻止不了id=1这一行的插入和更新呢?

    原因很简单。在T3时刻,我们给所有行加锁的时候,id=1这一行还不存在,不存在也就加不上锁。

    也就是说,即使把所有的记录都加上锁,还是阻止不了新插入的记录,这也是为什么“幻读”会被单独拿出来解决的原因。

    到这里,其实我们刚说明完文章的标题 :幻读的定义和幻读有什么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InnoDB怎么解决幻读的问题。

    如何解决幻读?

    现在你知道了,产生幻读的原因是,行锁只能锁住行,但是新插入记录这个动作,要更新的是记录之间的“间隙”。因此,为了解决幻读问题,InnoDB只好引入新的锁,也就是间隙锁(Gap Lock)。

    顾名思义,间隙锁,锁的就是两个值之间的空隙。比如文章开头的表t,初始化插入了6个记录,这就产生了7个间隙。

    图 5 表t主键索引上的行锁和间隙锁

    这样,当你执行 select * from t where d=5 for update的时候,就不止是给数据库中已有的6个记录加上了行锁,还同时加了7个间隙锁。这样就确保了无法再插入新的记录。

    也就是说这时候,在一行行扫描的过程中,不仅将给行加上了行锁,还给行两边的空隙,也加上了间隙锁

    现在你知道了,数据行是可以加上锁的实体,数据行之间的间隙,也是可以加上锁的实体。但是间隙锁跟我们之前碰到过的锁都不太一样。

    比如行锁,分成读锁和写锁。下图就是这两种类型行锁的冲突关系。

    图6 两种行锁间的冲突关系

    也就是说,跟行锁有冲突关系的是“另外一个行锁”。

    但是间隙锁不一样,跟间隙锁存在冲突关系的,是“往这个间隙中插入一个记录”这个操作。间隙锁之间都不存在冲突关系。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我给你举个例子:

    图7 间隙锁之间不互锁

    这里session B并不会被堵住。因为表t里并没有c=7这个记录,因此session A加的是间隙锁(5,10)。而session B也是在这个间隙加的间隙锁。它们有共同的目标,即:保护这个间隙,不允许插入值。但,它们之间是不冲突的

    间隙锁和行锁合称next-key lock,每个next-key lock是前开后闭区间。也就是说,我们的表t初始化以后,如果用select * from t for update要把整个表所有记录锁起来,就形成了7个next-key lock,分别是 (-∞,0]、(0,5]、(5,10]、(10,15]、(15,20]、(20, 25]、(25, +suprenum]。

    备注:这篇文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把间隙锁记为开区间,把next-key lock记为前开后闭区间

    你可能会问说,这个suprenum从哪儿来的呢?

    这是因为+∞是开区间。实现上,InnoDB给每个索引加了一个不存在的最大值suprenum,这样才符合我们前面说的“都是前开后闭区间”。

    间隙锁和next-key lock的引入,帮我们解决了幻读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在前面的文章中,就有同学提到了这个问题。我把他的问题转述一下,对应到我们这个例子的表来说,业务逻辑这样的:任意锁住一行,如果这一行不存在的话就插入,如果存在这一行就更新它的数据,代码如下:

    begin;
    select * from t where id=N for update;
    
    /*如果行不存在*/
    insert into t values(N,N,N);
    /*如果行存在*/
    update t set d=N set id=N;
    
    commit;

    可能你会说,这个不是insert ...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就能解决吗?但其实在有多个唯一键的时候,这个方法是不能满足这位提问同学的需求的。至于为什么,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再展开说明。

    现在,我们就只讨论这个逻辑。

    这个同学碰到的现象是,这个逻辑一旦有并发,就会碰到死锁。你一定也觉得奇怪,这个逻辑每次操作前用for update锁起来,已经是最严格的模式了,怎么还会有死锁呢?

    这里,我用两个session来模拟并发,并假设N=9。

    图8 间隙锁导致的死锁

    你看到了,其实都不需要用到后面的update语句,就已经形成死锁了。我们按语句执行顺序来分析一下:

    1. session A 执行select ... for update语句,由于id=9这一行并不存在,因此会加上间隙锁(5,10);

    2. session B 执行select ... for update语句,同样会加上间隙锁(5,10),间隙锁之间不会冲突,因此这个语句可以执行成功;

    3. session B 试图插入一行(9,9,9),被session A的间隙锁挡住了,只好进入等待;

    4. session A试图插入一行(9,9,9),被session B的间隙锁挡住了。

    至此,两个session进入互相等待状态,形成死锁。当然,InnoDB的死锁检测马上就发现了这对死锁关系,让session A的insert语句报错返回了。

    你现在知道了,间隙锁的引入,可能会导致同样的语句锁住更大的范围,这其实是影响了并发度的。其实,这还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还会碰到更多、更复杂的例子。

    你可能会说,为了解决幻读的问题,我们引入了这么一大串内容,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处理方法呢。

    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过,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今天和你分析的问题都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的,间隙锁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才会生效的。所以,你如果把隔离级别设置为读提交的话,就没有间隙锁了。但同时,你要解决可能出现的数据和日志不一致问题,需要把binlog格式设置为row。这,也是现在不少公司使用的配置组合。(为什么??)

    前面文章的评论区有同学留言说,他们公司就使用的是读提交隔离级别加binlog_format=row的组合。他曾问他们公司的DBA说,你为什么要这么配置。DBA直接答复说,因为大家都这么用呀。

    所以,这个同学在评论区就问说,这个配置到底合不合理。

    关于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是,如果读提交隔离级别够用,也就是说,业务不需要可重复读的保证,这样考虑到读提交下操作数据的锁范围更小(没有间隙锁),这个选择是合理的。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配置是否合理,跟业务场景有关,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如果DBA认为之所以这么用的原因是“大家都这么用”,那就有问题了,或者说,迟早会出问题。

    比如说,大家都用读提交,可是逻辑备份的时候,mysqldump为什么要把备份线程设置成可重复读呢?(这个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解释过了,你可以再回顾下第6篇文章《全局锁和表锁 :给表加个字段怎么有这么多阻碍?》的内容)

    然后,在备份期间,备份线程用的是可重复读,而业务线程用的是读提交。同时存在两种事务隔离级别,会不会有问题?

    进一步地,这两个不同的隔离级别现象有什么不一样的,关于我们的业务,“用读提交就够了”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如果业务开发和运维团队这些问题都没有弄清楚,那么“没问题”这个结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小结

    今天我们从上一篇文章的课后问题说起,提到了全表扫描的加锁方式。我们发现即使给所有的行都加上行锁,仍然无法解决幻读问题,因此引入了间隙锁的概念。

    我碰到过很多对数据库有一定了解的业务开发人员,他们在设计数据表结构和业务SQL语句的时候,对行锁有很准确的认识,但却很少考虑到间隙锁。最后的结果,就是生产库上会经常出现由于间隙锁导致的死锁现象

    行锁确实比较直观,判断规则也相对简单,间隙锁的引入会影响系统的并发度,也增加了锁分析的复杂度,但也有章可循。下一篇文章,我就会为你讲解InnoDB的加锁规则,帮你理顺这其中的“章法”。

    作为对下一篇文章的预习,我给你留下一个思考题。

    图9 事务进入锁等待状态

    如果你之前没有了解过本篇文章的相关内容,一定觉得这三个语句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这里session B和session C的insert 语句都会进入锁等待状态。

    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其实是我在下一篇文章介绍加锁规则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是留给你作为预习的,其中session C被锁住这个分析是有点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分析出来,也不要气馁,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和你详细说明。

    你也可以说说,你的线上MySQL配置的是什么隔离级别,为什么会这么配置?你有没有碰到什么场景,是必须使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呢?

    21讲为什么我只改一行的语句,锁这么多(重要)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和你介绍了间隙锁和next-key lock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说明加锁规则。间隙锁的概念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儿难,尤其在配合上行锁以后,很容易在判断是否会出现锁等待的问题上犯错。

    所以今天,我们就先从这个加锁规则开始吧。

    首先说明一下,这些加锁规则我没在别的地方看到过有类似的总结,以前我自己判断的时候都是想着代码里面的实现来脑补的。这次为了总结成不看代码的同学也能理解的规则,是我又重新刷了代码临时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个规则有以下两条前提说明:

    1. MySQL后面的版本可能会改变加锁策略,所以这个规则只限于截止到现在的最新版本,即5.x系列<=5.7.24,8.0系列 <=8.0.13。

    2. 如果大家在验证中有发现bad case的话,请提出来,我会再补充进这篇文章,使得一起学习本专栏的所有同学都能受益。

    因为间隙锁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才有效,所以本篇文章接下来的描述,若没有特殊说明,默认是可重复读隔离级别。

    我总结的加锁规则里面,包含了两个“原则”、两个“优化”和一个“bug”。

    1. 原则1:加锁的基本单位是next-key lock。希望你还记得,next-key lock是前开后闭区间。

    2. 原则2:查找过程中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

    3. 优化1:索引上的等值查询,给唯一索引加锁的时候,next-key lock退化为行锁。(这一行存在的时候是行锁,这一行不存在,那就是间隙锁啦。)

    4. 优化2:索引上的等值查询,向右遍历时且最后一个值不满足等值条件的时候,next-key lock退化为间隙锁。

    5. 一个bug:唯一索引上的范围查询会访问到不满足条件的第一个值为止。

    我还是以上篇文章的表t为例,和你解释一下这些规则。表t的建表语句和初始化语句如下。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c` int(11) DEFAULT NULL,
      `d`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c` (`c`)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0,0,0),(5,5,5),
    (10,10,10),(15,15,15),(20,20,20),(25,25,25);

    接下来的例子基本都是配合着图片说明的,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对照着文稿看,有些例子可能会“毁三观”,也建议你读完文章后亲手实践一下。

    案例一:等值查询间隙锁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等值条件操作间隙:

    图1 等值查询的间隙锁

    由于表t中没有id=7的记录,所以用我们上面提到的加锁规则判断一下的话:

    1. 根据原则1,加锁单位是next-key lock,session A加锁范围就是(5,10];

    2. 同时根据优化2,这是一个等值查询(id=7),而id=10不满足查询条件,next-key lock退化成间隙锁,因此最终加锁的范围是(5,10)。

    所以,session B要往这个间隙里面插入id=8的记录会被锁住,但是session C修改id=10这行是可以的。

    案例二:非唯一索引等值锁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覆盖索引上的锁:

    图2 只加在非唯一索引上的锁

    看到这个例子,你是不是有一种“该锁的不锁,不该锁的乱锁”的感觉?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这里session A要给索引c上c=5的这一行加上读锁。

    1. 根据原则1,加锁单位是next-key lock,因此会给(0,5]加上next-key lock。

    2. 要注意c是普通索引,因此仅访问c=5这一条记录是不能马上停下来的,需要向右遍历,查到c=10才放弃。根据原则2,访问到的都要加锁,因此要给(5,10]加next-key lock。

    3. 但是同时这个符合优化2:等值判断,向右遍历,最后一个值不满足c=5这个等值条件,因此退化成间隙锁(5,10)。

    4. 根据原则2 ,只有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这个查询使用覆盖索引,并不需要访问主键索引,所以主键索引上没有加任何锁,这就是为什么session B的update语句可以执行完成。

    但session C要插入一个(7,7,7)的记录,就会被session A的间隙锁(5,10)锁住。

    需要注意,在这个例子中,lock in share mode只锁覆盖索引,但是如果是for update就不一样了。 执行 for update时,系统会认为你接下来要更新数据,因此会顺便给主键索引上满足条件的行加上行锁。

    这个例子说明,锁是加在索引上的;同时,它给我们的指导是,如果你要用lock in share mode来给行加读锁避免数据被更新的话,就必须得绕过覆盖索引的优化,在查询字段中加入索引中不存在的字段。比如,将session A的查询语句改成select d from t where c=5 lock in share mode。你可以自己验证一下效果。

    案例三:主键索引范围锁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范围查询的。

    举例之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个表t,下面这两条查询语句,加锁范围相同吗?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for update;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and id<11 for update;

    你可能会想,id定义为int类型,这两个语句就是等价的吧?其实,它们并不完全等价。

    在逻辑上,这两条查语句肯定是等价的,但是它们的加锁规则不太一样。现在,我们就让session A执行第二个查询语句,来看看加锁效果。

    图3 主键索引上范围查询的锁

    现在我们就用前面提到的加锁规则,来分析一下session A 会加什么锁呢?

    1. 开始执行的时候,要找到第一个id=10的行,因此本该是next-key lock(5,10]。 根据优化1, 主键id上的等值条件,退化成行锁,只加了id=10这一行的行锁。

    2. 范围查找就往后继续找,找到id=15这一行停下来,因此需要加next-key lock(10,15]。

    所以,session A这时候锁的范围就是主键索引上,行锁id=10和next-key lock(10,15]。这样,session B和session C的结果你就能理解了。

    这里你需要注意一点,首次session A定位查找id=10的行的时候,是当做等值查询来判断的,而向右扫描到id=15的时候,用的是范围查询判断。

    案例四:非唯一索引范围锁

    接下来,我们再看两个范围查询加锁的例子,你可以对照着案例三来看。

    需要注意的是,与案例三不同的是,案例四中查询语句的where部分用的是字段c。

    图4 非唯一索引范围锁

    这次session A用字段c来判断,加锁规则跟案例三唯一的不同是:在第一次用c=10定位记录的时候,索引c上加了(5,10]这个next-key lock后,由于索引c是非唯一索引,没有优化规则,也就是说不会蜕变为行锁,因此最终sesion A加的锁是,索引c上的(5,10] 和(10,15] 这两个next-key lock。

    所以从结果上来看,sesson B要插入(8,8,8)的这个insert语句时就被堵住了。

    这里需要扫描到c=15才停止扫描,是合理的,因为InnoDB要扫到c=15,才知道不需要继续往后找了。

    案例五:唯一索引范围锁bug

    前面的四个案例,我们已经用到了加锁规则中的两个原则和两个优化,接下来再看一个关于加锁规则中bug的案例。

    图5 唯一索引范围锁的bug

    session A是一个范围查询,按照原则1的话,应该是索引id上只加(10,15]这个next-key lock,并且因为id是唯一键,所以循环判断到id=15这一行就应该停止了。

    但是实现上,InnoDB会往前扫描到第一个不满足条件的行为止,也就是id=20。而且由于这是个范围扫描,因此索引id上的(15,20]这个next-key lock也会被锁上

    所以你看到了,session B要更新id=20这一行,是会被锁住的。同样地,session C要插入id=16的一行,也会被锁住。

    照理说,这里锁住id=20这一行的行为,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扫描到id=15,就可以确定不用往后再找了。但实现上还是这么做了,因此我认为这是个bug。

    我也曾找社区的专家讨论过,官方bug系统上也有提到,但是并未被verified。所以,认为这是bug这个事儿,也只能算我的一家之言,如果你有其他见解的话,也欢迎你提出来。

    案例六:非唯一索引上存在"等值"的例子

    接下来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间隙”这个概念。这里,我给表t插入一条新记录。

    mysql> insert into t values(30,10,30);

    新插入的这一行c=10,也就是说现在表里有两个c=10的行。那么,这时候索引c上的间隙是什么状态了呢?你要知道,由于非唯一索引上包含主键的值,所以是不可能存在“相同”的两行的。

    图6 非唯一索引等值的例子

    可以看到,虽然有两个c=10,但是它们的主键值id是不同的(分别是10和30),因此这两个c=10的记录之间,也是有间隙的。

    图中我画出了索引c上的主键id。为了跟间隙锁的开区间形式进行区别,我用(c=10,id=30)这样的形式,来表示索引上的一行。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案例六。

    这次我们用delete语句来验证。注意,delete语句加锁的逻辑,其实跟select ... for update 是类似的,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总结的两个“原则”、两个“优化”和一个“bug”。

    图7 delete 示例

    这时,session A在遍历的时候,先访问第一个c=10的记录。同样地,根据原则1,这里加的是(c=5,id=5)到(c=10,id=10)这个next-key lock。

    然后,session A向右查找,直到碰到(c=15,id=15)这一行,循环才结束。根据优化2,这是一个等值查询,向右查找到了不满足条件的行,所以会退化成(c=10,id=10) 到 (c=15,id=15)的间隙锁。

    也就是说,这个delete语句在索引c上的加锁范围,就是下图中蓝色区域覆盖的部分。

    图8 delete加锁效果示例

    这个蓝色区域左右两边都是虚线,表示开区间,即(c=5,id=5)和(c=15,id=15)这两行上都没有锁。

    案例七:limit 语句加锁

    例子6也有一个对照案例,场景如下所示:

    图9 limit 语句加锁

    这个例子里,session A的delete语句加了 limit 2。你知道表t里c=10的记录其实只有两条,因此加不加limit 2,删除的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加锁的效果却不同。可以看到,session B的insert语句执行通过了,跟案例六的结果不同。

    这是因为,案例七里的delete语句明确加了limit 2的限制,因此在遍历到(c=10, id=30)这一行之后,满足条件的语句已经有两条,循环就结束了

    因此,索引c上的加锁范围就变成了从(c=5,id=5)到(c=10,id=30)这个前开后闭区间,如下图所示:

    图10 带limit 2的加锁效果

    可以看到,(c=10,id=30)之后的这个间隙并没有在加锁范围里,因此insert语句插入c=12是可以执行成功的。

    这个例子对我们实践的指导意义就是,在删除数据的时候尽量加limit。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删除数据的条数,让操作更安全,还可以减小加锁的范围。

    案例八:一个死锁的例子

    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是按照next-key lock的逻辑来分析的,因为这样分析比较方便。最后我们再看一个案例,目的是说明:next-key lock实际上是间隙锁和行锁加起来的结果。

    你一定会疑惑,这个概念不是一开始就说了吗?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图11 案例八的操作序列

    现在,我们按时间顺序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1. session A 启动事务后执行查询语句加lock in share mode,在索引c上加了next-key lock(5,10] 和间隙锁(10,15);

    2. session B 的update语句也要在索引c上加next-key lock(5,10] ,进入锁等待;

    3. 然后session A要再插入(8,8,8)这一行,被session B的间隙锁锁住。由于出现了死锁,InnoDB让session B回滚。

    你可能会问,session B的next-key lock不是还没申请成功吗?

    其实是这样的,session B的“加next-key lock(5,10] ”操作,实际上分成了两步,先是加(5,10)的间隙锁,加锁成功;然后加c=10的行锁,这时候才被锁住的。(间隙锁没有冲突,行锁有冲突)

    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加锁规则的时候可以用next-key lock来分析。但是要知道,具体执行的时候,是要分成间隙锁和行锁两段来执行的。

    小结

    这里我再次说明一下,我们上面的所有案例都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repeatable-read)下验证的。同时,可重复读隔离级别遵守两阶段锁协议,所有加锁的资源,都是在事务提交或者回滚的时候才释放的

    在最后的案例中,你可以清楚地知道next-key lock实际上是由间隙锁加行锁实现的。如果切换到读提交隔离级别(read-committed)的话,就好理解了,过程中去掉间隙锁的部分,也就是只剩下行锁的部分

    其实读提交隔离级别在外键场景下还是有间隙锁,相对比较复杂,我们今天先不展开。

    另外,在读提交隔离级别下还有一个优化,即:语句执行过程中加上的行锁,在语句执行完成后,就要把“不满足条件的行”上的行锁直接释放了,不需要等到事务提交。

    也就是说,读提交隔离级别下,锁的范围更小,锁的时间更短,这也是不少业务都默认使用读提交隔离级别的原因。

    不过,我希望你学过今天的课程以后,可以对next-key lock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会用加锁规则去判断语句的加锁范围。

    在业务需要使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时候,能够更细致地设计操作数据库的语句,解决幻读问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并行处理事务的能力。

    经过这篇文章的介绍,你再看一下上一篇文章最后的思考题,再来尝试分析一次。

    我把题目重新描述和简化一下:还是我们在文章开头初始化的表t,里面有6条记录,图12的语句序列中,为什么session B的insert操作,会被锁住呢?

    图12 锁分析思考题

    另外,如果你有兴趣多做一些实验的话,可以设计好语句序列,在执行之前先自己分析一下,然后实际地验证结果是否跟你的分析一致。

    对于那些你自己无法解释的结果,可以发到评论区里,后面我争取挑一些有趣的案例在文章中分析。

  • 相关阅读:
    Java关键字instanceof
    java中equals和==的区别
    Servlet、Filter、Listener总结
    struts2 拦截器配置
    Struts2技术详解
    构建Java并发模型框架
    基于MINA框架快速开发网络应用程序
    Spring的IOC原理
    Spring AOP原理及拦截器
    JAVA三大框架SSH和MVC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xuwu/p/1469602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