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分区类型
主分区:总共最多只能分四个
扩展分区:
只能有一个,也算作主分区的一种,也就是说主分区加扩展分区最多有四个。
但是扩展分区不能存储数据和格式化,必须再划分成逻辑分区才能使用。
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中划分的。
如果是IDE硬盘,Linux最多支持59个逻辑分区。
如果是SCSI硬,Linux最多支持11个逻辑分区。
文件系统
ext2:
是ext文件系统的升级版本。最大支持16TB的分区和最大2TB的文件
ext3:
ext3文件系统是ext2文件系统的升级版本,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日志功能,
以在系统突然停止时提高文件系统的可靠性。支持最大16TB的分区和最大2TB的文件。
ext4:
它是ext3文件系统的升级版。
ext4 在性能、伸缩性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改进。
EXT4向下兼容EXT3、最大1EB文件系统和16TB文件、无限数量子目录等。
系统分区
分区:
把大硬盘分为小的逻辑分区
格式化:
写入文件系统
挂载:
给每个分区分配挂载点
必须分区:
/:根分区
swap分区:交换分区,内存2倍,不超过2GB
推荐分区:
/boot:启动分区,200MB
Linux各目录的作用
/bin/:
存放系统命令的目录,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都可以执行。
/usr/bin/:
存放系统命令的目录,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都可以执行。
这些命令和系统启动无关。
/sbin/:
保存和系统环境设置相关的命令,只有超级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命令进行系统环境设置,
但是有些命令可以允许普通用户查看。
/usr/sbin/:
存放根文件系统不必要的系统管理命令,例如多数服务程序。只有超级用户可以使用。
/boot/:
系统启动目录,保存系统启动相关的文件,如内核文件和启动引导程序(grub)文件等。
/dev/:
设备文件保存位置。我们已经说过Linux中所有内容以文件形式保存,包括硬件。
那么这个目录就是用来保存所有硬件设备文件的。
/etc/:
配置文件保存位置。系统内所有采用默认安装方式(rpm安装)的服务的配置文件
全部都保存在这个目录当中,如用户账户和密码,服务的启动脚本,常用服务的配置文件等。
/home/:
普通用户的家目录。建立每个用户时,每个用户要有一个默认登录位置,
这个位置就是这个用户的家目录,所有普通用户的家目录就是
在/home下建立一个和用户名相同的目录。
如用户user1的家目录就是/home/user1。
/lib/:
系统调用的函数库保存位置。
/lost+found/:
当系统意外崩溃或机器意外关机,而产生一些文件碎片放在这里。
当系统启动的过程中fsck工具会检查这里,并修复已经损坏的文件系统。
这个目录只在每个分区中出现,例如/lost+found就是根分区的备份恢复目录,
/boot/lost+found就是/boot分区的备份恢复目录。
/media/:
挂载目录。系统建议是用来挂载媒体设备的,例如软盘和光盘。
/mnt/:
挂载目录,早期Linux中只有这一个挂载目录,并没有细分。
现在这个目录系统建议挂载额外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和其他操作系统的分区。
/misc/:
挂载目录。系统建议用来挂载NFS服务的共享目录。
系统虽然准备了三个默认挂载目录/media、/mnt、/misc,
但是到底在哪个目录中挂载什么设备都可以由管理员自己决定。
/opt/:
第三方安装的软件保存位置。这个目录就是放置和安装其他软件的位置。
/proc/:
虚拟文件系统,该目录中的数据并不保存到硬盘当中,而是保存到内存当中。
主要保存系统的内核,进程,外部设备状态和网络状态灯。
如/proc/cpuinfo是保存CPU信息的,
/proc/devices是保存设备驱动的列表的,
/proc/filesystems是保存文件系统列表的,
/proc/net/是保存网络协议信息的。
/sys/:
虚拟文件系统。和/proc目录相似,都是保存在内存当中的,
主要是保存于内核相关信息的。
/root/:
超级用户的家目录。普通用户家目录在“/home”下。
/srv/:
服务数据目录。一些系统服务启动之后,可以在这个目录中保存所需要的数据。
/tmp/:
临时目录。系统存放临时文件的目录,该目录下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和写入。
我们建议此目录中不能保存重要数据,最好每次开机都把该目录清空。
/usr/:
系统软件资源目录。注意usr不是user的缩写,而是“Unix Softwre Resource”的缩写,
所以不是存放用户数据,而是存放系统软件资源的目录。
系统中安装的软件大多数保存在这里。
/var/:
动态数据保存位置。主要保存缓存、日志以及软件运行所产生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