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TCP系列29—窗口管理&流控—3、Nagle算法

    一、Nagle算法概述

    之前我们介绍过,有一些交互式应用会传递大量的小包(称呼为tinygrams),这些小包的负载可能只有几个bytes,但是TCP和IP的基本头就有40bytes,如果大量传递这种小包,会严重降低网络利用率,还可能造成网络拥塞。福特公司就曾经遇到过这种问题,John Nagle提出了一种通过ACK报文控制TCP发包的方法解决了这种问题,这种方法也就以Nagle名字命名,称为Nagle算法。Nagle算法最开始的标准为RFC896,但是RFC896目前已经被RFC7805移动到了Historic状态,原因是RFC1122和RFC6633描述的内容已经取代了RFC896。

    二、Nagle算法概述

    用一句话简单的描述Nagle算法就是:在任意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未被ACK确认的小包

    按照RFC1122描述,如果有发送出去的但是还没有被ACK确认的数据,那么发送方应该缓存所有的用户数据,直到发出去的数据被ACK确认或者缓存的TCP数据可以发出一个full-sized的报文。full-sized报文一般是指达到了SMSS的报文。这样实际上按照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包的处理,TCP实际上进入了停等式(stop-and-wait)。这里的协议描述并没有限制发送出去还未确认的报文是否为小包,而在linux实现上则会进一步判断如果有发出去的还没确认的小包(小于SMSS的报文)才会进一步判断是否使能Nagle算法(请参考wireshark示例)。

    RFC1122还说明一个TCP主机应该实现Nalge算法来把小包汇聚,但是一定要实现一个接口可以让应用层单独在一个TCP连接上禁用Nagle算法。linux中Nagle算法默认是打开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TCP_NODELAY选项来设置socket关闭Nagle算法(注意是关闭)。

    三、Nagle算法与延迟ACK

    当Nagle算法和延迟ACK同时使能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发送端等待ACK确认包以发送剩下的小包数据,而接收方等待应用层数据或者等待接收新的数据以超过一个接收MSS后在发送ACK确认包。这样发送发和接收方互相等待对方(称呼为deadlock),最终延迟ACK超时。这种情况下就会提升平均时延,降低网络性能,因此可能需要禁用Nagle算法或者延迟ACK算法。参考下面的wireshark示例。

    四、wireshark示例

    在下面的相关测试中需要关闭网卡的TSO和GSO功能,关闭方法

    1. ethtool -K lo tso off
    2. ethtool -K lo gso off

    查看网卡TSO和GSO相关配置可以通过下面命令查看

    1. ethtool -k lo

    TSO和GSO功能是指TCP模块发送报文的时候,可以以整数倍的MSS大小发送,然后网卡进行分段,最终发出去的报文是没有超过MSS的,但是wireshark在TSO之前抓包,看到的数据包的大小会为MSS的整数倍。例如下面示例1如果不关闭TSO和GSO功能,则第一次write写入105bytes的数据后,wireshark会显示先发送了100bytes的数据,然后又发送了5bytes的数据。

    另外下面示例图中,除了TLP和Nagle交互的示例外,其余示例的截图中的高亮的数据包是我为了解释标记出来的,并不是wireshark标记的异常包。

    1、默认打开Nalge算法场景

    如下图所示,server与client建立连接后,client发送一个No4数据包,server回复ACK确认,连接正常建立。其中在No1报文中可以看到client端通告的MSS选项中MSS为62bytes。server端扣除TSopt选项的12bytes后(其中还包括两个nop选项),最大只能发送50bytes的数据。接着server端连续两次write写入,第一次写入105bytes,第二次写入58bytes。可以看到在以MSS大小发出去No6和No7报文之后,剩余的5bytes同样也发出去了,并没有因为之前有未ACK确认的full-sized数据包而阻止发送。接着第二次写入58byte后,其中前50bytes可以构成一个full-sized包,因此可以直接发送出去,但是剩余的8bytes因为不能构成一个full-sized报文,同时还没有收到前面No8这个小包的ACK确认包,因此这8bytes会暂时被Nagle算法阻止发送,直到收到No8的确认包No12后,最后的8bytes才得以传输出去。

    2、设置关闭Nagle场景

    同样运行上面的测试用例,但是这次server端代码中通过TCP_NODELAY设置关闭Nagle算法。结果如下图,与上面示例对比,这里不再额外解释。

    3、Nagle算法和延迟ACK同时打开的场景

    client与server端建立连接后先写入20个数据包,每个包的长度为58bytes,接着client每隔3ms写入3bytes的数据,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般连接建立后第36个数据包以后才会启动延迟ACK,从下图可以看到No36的确认包No37确认发生了延迟。但是No38的确认包并没有延迟,原因是No39需要更新窗口(对比图中No39和No37的Win字段)。No40以后可以看到基本上每次server端回复ACK都需要延迟等待大约40ms,而client受限与nagle算法只能等到server端回复ACK确认包后才能发出新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个时候,client端每个数据包的平均延迟被将会变大,而且延迟ACK的延迟时间ato还会动态调整(一般最大不超过RTO),所以对于时延比较敏感的交互式应用应该关闭Nalge算法。

    在打开Nagle算法的场景下,测试完成后wireshark显示总共交换了87个数据包,总耗时1.004s,关闭Nagle算法后进行同样的测试,wireshark显示总共交换了361个数据包,总耗时0.967s。另外从应用层看每个数据包的平均耗时打开Nagle算法和关闭Nagle算法对比,将会更长。关闭Nagle算法测试大的wireshark抓包文件可以自行下载查看,此处不再赘述。

    4、Nagle和TLP交互

    之前我们介绍TLP的时候,曾经提到过TLP的Loss Probe探测包并不受到Nagle的约束,示例如下,No10为TLP的Loss Probe报文,可以看到并没有受到Nagle算法的约束。


    补充说明:

    1、windows下面可以通过添加DWORD注册表项HKLM/SOFTWAREMisrosoftMSMQParametersTCPNoDelay全局关闭Nagle算法。






  • 相关阅读:
    DataTable转换成IList<T>的简单实现
    websocket
    获取用户使用设备信息
    判断对象是否相等
    关于PC适配
    树形数据结构实现平铺展示
    埋点
    多层表单验证
    表格行拖动,数据中状态值不同的禁止拖拽
    element tree 深度查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shs/p/603864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