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一(kNN)
跟着老师做一个项目,关于行车记录仪识别前方车辆,并判断车距,不太好做。本来是用OpenCV,做着做着,突然发现需要补习一下机器学习的内容。《机器学习实战(machine learing in action)》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当时还是看了很多人推荐,不过到现在才想起翻出来看。第二章kNN的例子刚跟着做完,书里讲的很清楚,代码条理分明,只不过我是用Python3实现的。具体的过程不再赘述,只是把自己的理解放在这里。
先来看看书里第一章的部分。
- 机器学习就是把无序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
- 机器学习横跨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 机器学习的主要任务,可分为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监督学习可用于预测目标变量的值,可分为分类,针对离散型目标变量,和回归,针对连续型目标变量;非监督学习不预测目标变量的值,将数据划分为离散的组,则称为聚类,如果还需要估计数据与每个分组的相似度,则为密度估计
- 步骤:
- 收集数据(前期采集)
- 准备输入数据(数据格式化)
- 分析输入数据(探索型分析)
- 训练算法
- 测试算法
- 使用算法
kNN(k-近邻算法)
优点: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适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原理:已知一组数据的属性值和类别标签,给定一个输入数据,判断所属类别。kNN的做法是计算输入数据与所有已知数据的空间距离(欧氏距离),然后从小到大排列,取前k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标签作为输入数据的所属类别。
欧式距离计算:(sqrt {left( x-x_{i} ight) ^{2}+left( y-y_{i} ight) ^{2}+ldots })
核心代码如下:
"""
Created on 2017/12/30 19:13
kNN: k-近邻算法
Input: inX: 用于判断类别的矩阵 (1xN)
dataSet: 已知类别的数据集向量 (NxM)
labels: 数据集的标签 (1xN)
k: 用于比较的近邻的数量 (应该是奇数)
Output: 最可能的类标签
@author: Lucifer
@site: plantree.me
@email: wpy1174555847@outlook.com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os
import operator
# kNN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 np.tile()将inX重复(dataSetSize, 1)次
diffMat = np.tile(inX, (dataSetSize, 1)) - 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 ** 2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 排序后的索引
sortedDistanceIndices = distances.argsort()
classCount = {}
for i in range(k):
# 寻找出现次数最的标签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anceIndices[i]]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 0) + 1
# 字典的排序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核心的代码并不算复杂,这里用到了numpy提供的tile()
函数,用于将矩阵横向或者纵向复制,然后利用numpy中广播
的概念:对于矩阵的操作,会具体到矩阵中每一个元素上,这样计算效率无疑会很高。
书里提供的两个例子:
- 使用k-近邻算法改进约会网站的配对效果
- 手写识别系统
两个例子都提供了原始数据,都很有意思,具体代码详见我的GitHub。
这两个例子,有几点经验需要学习。
1、数据格式化
第一步,数据的格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现在数据来源广泛,可以来自网络,可以来自文本文件,也可以来自数据库,但是具体到算法,输入数据的格式是固定的,这就有必要进行数据的格式化,但是具体格式化的方式是不固定的,这个要看具体算法输入的要求,像这里输入的数据必须是numpy的array格式,但是数据源是文本文件,这就需要另写方法来自动执行这些转换。
2、数据归一化
不同属性之间的数据,不具备可对比度,有些尺度相差很大,很影响算法执行的效果,因此在真正的输入数据到算法之前,需要进行归一化。其实归一化也很简单,方式也不止一种,比如:
newValue = (oldValue - min) / (max - min)
可以看出,归一化后的数据,范围落在[-1, 1],而且避免了不同尺度数据造成的偏差。
3、探索型数据分析
说是探索型数据分析,显得有些专业,其实就是在具体执行机器学习算法之前,先来看看数据长什么样子。可以采用一些统计参数,如均值和方差等,另外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可视化,Python中最常见的自然是Matplotlib绘图库了,Seaborn也不错,可以尝试学学,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数据长什么样子。
4、训练集和预测集
通常会将原始数据分割为训练集和预测集,比如9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剩下10%作为预测集,来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由于预测集的预测目标值已知,因此可以通过判断模型输出结果与原有结果比较,得出错误的数量,然后除以预测集总数,即可得到错误率,来表征模型质量。
kNN存在的问题:
- 训练样本数量较大,而且必须保存全部数据集
- 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计算距离值,计算量较大,十分耗时
- 无法给出任何数据的基础结构信息,对于数据的特征并不了解
Next:下一章将使用改率测量方法处理分类问题,即决策树。
总结:初次接触机器学习,从数据中挖掘信息听起来十分诱人,也十分有趣。kNN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的算法,单纯通过比较与已知数据的距离,这是一种十分别致的思考方式,将属性放在坐标系空间,然后计算空间距离,方法简单,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
Reference:https://github.com/plantree/Machine-Learing-In-Action/tree/master/chapt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