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这边有一些数据,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北京市服务业空间结构的问题,有以下一些思路,这也是一个完整的论文框架:
1、北京市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情况
对经济指标按区县级和街道办级进行汇总、对比。指标为服务业总产值和分行业产值。反应的是直观结果,总体情况,区县之间的对比,服务业(主要是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房地产、信息产业等)和各个分行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区县和街道办。
2、北京市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和主要特征
反应产业集聚的指标大概有区位熵、信息熵、专业化系数、基尼系数、EG指数、空间自相关(Moran’s I)等。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能反应不同视角的指标,我觉得有三个比较合适:
基尼系数:全市范围内每个行业算一个值,反应这个行业在全市的分布差异程度或者理解为地理集中程度。也就是那个行业更分散,哪个行业更集中。这是是产业视角。
区位熵:反映某一地区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可以以区县尺度计算,也就计算每个区县的每个行业的区位熵,反应不同行业在不同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和集聚程度,也是通常使用的集聚测度方法之一。这个是空间视角。
空间相关性:Moran’s I反映的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辐射和扩散效应,是反应集聚度和相关性的重要指标。计算北京市的全局和局部(街道级)的Moran’s I值。
这三个指标从行业视角、地区视角、空间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反应集聚特征,对其结果特征的描述也是从这三个视角来进行。例如:北京市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上看,某某产业集聚程度高,地区分布上看,在某某地区显著聚集,并呈现高度的自相关性,等等。
3、北京市服务业空间的空间总体格局和功能结构
总体格局是对1和2的概括和拔高,从全市视角出发,概括总结北京的服务业的整体格局。例如:呈网络状近程、远程多中心圈型的总体空间格局,其中,集中的核心区域为近郊区内沿和中心城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金融业在空间上以中心城区分布最为密集,逐渐扩散等等。
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采用模型对空间结构进行拟合,可以采用Clark人口密度衰减模型,拟合地区服务业产值与距离市中心距离(最好是距离服务业产值中心的距离)的关系,具体方法是对中心做多个缓冲区,计算每个缓冲区环带的服务业产值或产值密度,然后与其余中心的距离也就是缓冲区的半径进行拟合,即对服务业产值密度与距离中心的关系这两个指标进行模型拟合,得到最好的拟合曲线方程,通常多为幂函数。
功能结构是根据各产业的地区分布以及各地区的主导产业,提炼出北京的功能结构,哪些产业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怎样的城市功能区,例如房山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运河综合服务集聚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等等。一方面与区县的自身定位相印证,另一方面与十一五规划中的提到的北京市6大高端产业区和多个特色产业集聚区相互印证。
4、北京市服务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采用两个或三个时段的数据,计算不同时段的经济指标绝对值变化、区位熵和相关性变化,反应北京服务业的空间格局演变。结论大概类似与:某某行业集中度加强,在某某地区集聚程度增加,演化趋势是由单核心-多核心远近不同圈层的总体结构。另外,还可以计算每个行业的经济重心的迁移度,得到宏观的演化趋势方向。
这里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找到具体的空间格局演变的变化因素是什么,以服务业产值或密度改变的值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交通通达度、人口密度、政策因素等,进行回归分析,找到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
5、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
研究北京服务业集聚的模式、机制和政策建议。
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模式主要有四种:马歇尔式新产业区模式、中心辐射模式、卫星平台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通过北京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北京的服务业集聚的模式,应该是更靠近政府主导模式。
对于集聚形成的机制,这个理论性比较强,你们比较专业一些,可以分为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内生动力包括:区位地租和行业特性、竞租理论、知识外溢、外部规模经济等集聚理论相关的纯粹理论推演。外部动力包括产业政策、城市规划、交通市政设施等,特别是北京市政府的建设重点园区、打造CBD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发展战略等政策因素。另外有一点,就是Krugman和Fujita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制造业空间分布和集聚的, 对于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解释力不强,所以在理论解释上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另外有一点,就是多个产业集聚之间的带动和影响作用,这个通过北京的投入产出表可以算出每个行业的影响度和感应度系数,得到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
政策建议上,一是大概的整体思路,例如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立足区位优势推动错位发展,促进竞争和分工协作,形成从一元集聚转向多元集聚的转变,二是具体的政策建议,例如在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进一步打造某某产业集聚区,也就是提出北京重点产业功能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整合方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到最佳产业模式),提出进一步加强主要产业功能区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