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过对产业地图的关注,并且,之前的很多工作实际上就是以产业地图为表现形式和内容载体。不过我对这方面的工作大都与实际项目和工作结合,更具象和零散一些,数据上也是以多个行政尺度的产业数据为基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全面梳理和整理。尽管如此,我依然自认为列出的提纲和框架还是深刻的。
直到我看了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联合编写的《中国2010-2011产业地图》。
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到“产业地图”这一表现形式和内涵背后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但这种商业价值目前还拓展的很不深入。往大的说,这是中国咨询行业的量化分析工具和表现手段的匮乏,反过来,也是巨大的统计数据资源社会化应用的匮乏。中国的咨询业和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对经济统计数据缺乏有效的整理收集和分析,虽然目前随着各种数据服务商的兴盛和国外咨询行业的影响,这一情况已大大改观,但整体上仍亟需改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国内的海量统计数据资源特别是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形成的宝贵数据资源,由于涉密等问题,仍然由统计局所控制,只有少量以课题合作方式经过数据的加工聚合合并之后流出,大量的宝贵数据资源被搁置,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经济决策和企业决策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的根源,除了数据本身的供应缺失之外,在于对数据发布机制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特殊的领导个人意志决策和其它利益考量。因此,中国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应用和商业化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但即便在这种情形下,国内不管是学界和商界,也依然都存在着数据饥渴的倾向。学界是最典型的,特别是各种实证研究,谁先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数据,谁就能更快的发paper,大家都明白这些分析用到的数学方法和工具,所缺的,只有数据。大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这里想说的是,中国统计数据资源社会化应用的种种不足,抛开数据发布与保密制度以及真实性等诸多制度问题,其实是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解决的,那就是基于现有的能够利用的统计数据资源,提供更多的产品,丰富图表地图等多种形式,提供各种图文并茂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以咨询报告、各种行业信息系统等方式展现,结合即时资讯、政策分析、统计工具等,就能构成整个的数据社会化应用体系。现在几乎每个大型行业协会或者咨询机构都有在线或独立的数据应用和咨询系统。
对于统计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应用,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和产品,就是上面提到的产业地图,这不仅有利于对数据本身的不同视角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也为大众和企业、政府机构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大大开拓了数据社会化应用的方式和视野,而这一方式也能带来足够的是商业价值。
不过可惜的是,《中国2010-2011产业地图》捷足先登的开拓了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书中提到,产业地图期望的是客观表达与社会应用的最佳结合,是以介于统计年鉴和研究报告之间的一种更便捷更低门槛的数据知识获取手段。很令人眼红的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即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本身就是国家统计局的下属机构,近水楼台先得月,其数据的可靠性和丰富性确实很有保证。全书看下来,确实能快速直观的对感兴趣的产业的现状和布局有所了解,全书覆盖的面比较广,特别是区域篇,对各种经济圈的图示和整理很有应用价值。覆盖的面也非常广,制作也较精美,应该是填补了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对企业、政府和学者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过这本书仍有不足之处,首先,纯粹的表格和地图之外,缺少对表格和地图所反映的核心结论的描述,其实只需要一两句的点睛之笔即可,但是没有,所以单纯的表格和地图也降低了内容本身的指导性和应用高度。估计编者中有不少计量出身的,对文字描述和规律总结投入较少。其次,表格较多,地图有所不足,特别是第一章宏观部分,大可不必,与产业地图相去甚远,太杂太广,则聚焦和重点不够凸显。而地图的表现上,仅有各种简单的分布图示,缺少对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的提炼,而且图示的也不过清晰,比较重复和简单。第三,缺少一些重要内容的图示,反而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特别是 企业聚集度、区域资本指数的内容,意义不大,不如直接写明就是各省各市末行业的企业数、就业人数、产值、资本总量的布局图,这种指数的提炼意义不大,或者说,在一本纯产业地图展示和描述的书中,意义不大,关于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监测成果的指数提炼虽然不错,但有点喧宾夺主,这种指数的形成过程不具有固定范式,不同组合可以有很多的指数,也可能是每一年的产业地图斗要有一个主题吧,但总体上,这个部分没有太大意义,而最最重要的对每个经济圈的不同产业的对比反倒没有,而只有一堆意义不大的指数。建议这本书的编委中增加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以及GIS方面的专家。第四,行业篇中的行业不够合理,可能是按照纯国家标准行业划分的模式,但这与实际的商业领域没有完全匹配,很多影响较小的行业没必要列在书上,而很多重要的行业比如房地产、金融等都没有。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可贵和重要的,如果能在商业化方面走得更彻底一点,就更加的可贵了。这也是我涉及到这个领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