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
1.创建Ca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Car { public void drive(); }
2.创建两个实体类,分别实现Car接口
public class Benz implements Ca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ive() { System.out.println("Driving Benz"); } }
public class Bmw implements Ca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ive() { System.out.println("Driving Bmw"); } }
3.创建Driver工厂,根据传过来的值创建不同的对象
public class DriverFactory { public Car drivercar(String key){ if("Benz".equals(key)){ return new Benz(); }else if("Bwm".equals(key)){ return new Bmw(); } return null; } }
4.测试
public class TestFactory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DriverFactory dirver = new DriverFactory(); Car car1= dirver.drivercar("Bwm"); car1.drive(); Car car2 = dirver.drivercar("Benz"); car2.drive(); } }
工厂方法模式:
包括:
1.抽象产品:产品对象同一的基类,或者是同一的接口。
2.具体的产品:各个不同的实例对象类
3.抽象工厂:所有的子类工厂类的基类,或是同一的接口
4.具体的工厂子类:负责每个不同的产品对象的实际创建
工厂方法的优缺点
工厂方法模式的优点:
(1)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工厂方法用来创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同时还向客户隐藏了哪种具体产品类将被实例化这一细节,用户只需要关心所需产品对应的工厂,无需关心创建细节,甚至无需知道具体产品类的类名。
(2)基于工厂角色和产品角色的多态性设计是工厂方法模式的关键。它能够使工厂可以自主确定创建何种产品对象,而如何创建这个对象的细节则完全封装在具体工厂内部。工厂方法模式之所以又被称为多态工厂模式,正是因为所有的具体工厂类都具有同一抽象父类。
(3)使用工厂方法模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在系统中加入新产品时,无需修改抽象工厂和抽象产品提供的接口,无需修改客户端,也无需修改其他的具体工厂和具体产品,而只要添加一个具体工厂和具体产品就可以了,这样,系统的可扩展性也就变得非常好,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工厂方法模式的缺点如下:
(1)在添加新产品时,需要编写新的具体产品类,而且还要提供与之对应的具体工厂类,系统中类的个数将成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有更多的类需要编译和运行,会给系统带来一些额外的开销。
(2)由于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需要引入抽象层,在客户端代码中均使用抽象层进行定义,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且在实现时可能需要用到DOM、反射等技术,增加了系统的实现难度。
工厂方法模式的适用环境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工厂方法模式:
(1)一个类不知道它所需要的对象的类: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客户端不需要知道具体产品类的类名,只需要知道所对应的工厂即可,具体的产品对象由具体工厂类创建;客户端需要知道创建具体产品的工厂类。
(2)一个类通过其子类来指定创建哪个对象: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对于抽象工厂类只需要提供一个创建产品的接口,而由其子类来确定具体要创建的对象,利用面向对象的多态性和里氏代换原则,在程序运行时,子类对象将覆盖父类对象,从而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
(3)将创建对象的任务委托给多个工厂子类中的某一个,客户端在使用时可以无需关心是哪一个工厂子类创建产品子类,需要时再动态指定,可将具体工厂类的类名存储在配置文件或数据库中。
步骤:
1.抽象的产品类
public interface TV { public void play(); }
2.具体的产品类
public class HaierTV implements TV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 { System.out.println("海尔电视播放中....."); } }
public class XimiTV implements TV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 { System.out.println("小米电视播放中....."); } }
3.抽象的工厂类
public interface TVFactory { public TV productTV(); }
4.具体的工厂类
public class HaierTVFactory implements TV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TV productTV() { System.out.println("海尔电视工厂生产海尔电视....."); return new HaierTV(); } }
public class XimiTVFactory implements TV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TV productTV() { System.out.println("小米电视工厂生产海尔电视....."); return new XimiTV(); } }
5.测试
public class TestFactory { @Test public void test(){ TVFactory tvf1 = new HaierTVFactory(); TV tv1 = tvf1.productTV(); tv1.play(); TVFactory tvf2 = new XimiTVFactory(); TV tv2 = tvf2.productTV(); tv2.play(); } }
抽象工厂模式:
当每个抽象产品都有多于一个的具体子类的时候(乘车工具有两种、早餐有两种),工厂角色怎么知道实例化哪一个子类呢?比如每个抽象产品角色都有两个具体产品(人有穷人和富人)。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两个具体工厂角色(穷人工厂和富人工厂),分别对应于这两个具体产品角色(穷人骑自行车和橙汁;富人坐公交喝牛奶),每一个具体工厂角色只负责某一个产品角色的实例化。每一个具体工厂类只负责创建抽象产品的某一个具体子类的实例。
1.抽象产品接口:定义产品的接口,公共的暴露方法。便于实际的产品类实现。
2.具体的产品类:包含实际产品的类的逻辑处理:
3.抽象工厂接口:定义产生系列对象的接口
4.具体的工厂实现:实现抽象的接口工厂,返回具体的产品类的实现。
步骤:
1.抽象的产品接口
public interface Car { public void gotowork(); }
public interface BreakFast { public void eat(); }
2.具体的产品类
1)Car
public class Bike implements Car { @Override public void gotowork() { System.out.println("骑自行车去工作...."); } }
public class Bus implements Car { @Override public void gotowork() { System.out.println("坐公交去工作...."); } }
2)BreakFast类
public class Milk implements BreakFas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早餐喝牛奶....."); } }
public class Orange implements BreakFas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早餐喝橙汁....."); } }
3.抽象的工厂类
public interface AbstractFactory { public Car getcar(); public BreakFast getbreakfast(); }
4.具体的工厂类
public class LowPersonFactory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Car getcar() { return new Bike(); } @Override public BreakFast getbreakfast() { return new Orange(); } }
public class HighPersonFactory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Car getcar() { return new Bus(); } @Override public BreakFast getbreakfast() { return new Milk(); } }
5.测试
public class TestFactory { @Test public void test3(){ AbstractFactory lowfactory = new LowPersonFactory(); Car car = lowfactory.getcar(); BreakFast breakFast = lowfactory.getbreakfast(); System.out.println("早饭:"); breakFast.eat(); System.out.println("上班交通工具是:"); car.gotowork(); AbstractFactory highfactory = new HighPersonFactory(); Car car2 = highfactory.getcar(); BreakFast getbreakfast2 = highfactory.getbreakfast(); System.out.println("早饭:"); getbreakfast2.eat(); System.out.println("上班交通工具是:"); car2.gotowork(); } }
单例模式:
主要介绍:懒汉式单例、饿汉式单例
特点:
1.单例类只能有一个实例
2.单例类必须自己创建自己的唯一实例
3.单例类必须给所有其他的对象提供这一实例
1、饿汉式单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new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
从代码中我们看到,类的构造函数定义为private的,保证其他类不能实例化此类,然后提供了一个静态实例并返回给调用者。
饿汉模式是最简单的一种实现方式,饿汉模式在类加载的时候就对实例进行创建,实例在整个程序周期都存在。
它的好处是只在类加载的时候创建一次实例,不会存在多个线程创建多个实例的情况,避免了多线程同步的问题。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即使这个单例没有用到也会被创建,而且在类加载之后就被创建,内存就被浪费了。
这种实现方式适合单例占用内存比较小,在初始化时就会被用到的情况。但是,如果单例占用的内存比较大,或单例只是在某个特定场景下才会用到,使用饿汉模式就不合适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懒汉模式进行延迟加载。
2、懒汉式单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newInstance(){ if(null == instance){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懒汉模式中单例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去创建的,如果单例已经创建,再次调用获取接口将不会重新创建新的对象,而是直接返回之前创建的对象。
如果某个单例使用的次数少,并且创建单例消耗的资源较多,那么就需要实现单例的按需创建,这个时候使用懒汉模式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里的懒汉模式并没有考虑线程安全问题,在多个线程可能会并发调用它的getInstance()方法,导致创建多个实例,因此需要加锁解决线程同步问题,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newInstance(){ if(null == instance){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3、双重校验锁
加锁的懒汉模式看起来即解决了线程并发问题,又实现了延迟加载,然而它存在着性能问题,依然不够完美。synchronized修饰的同步方法比一般方法要慢很多,如果多次调用getInstance(),累积的性能损耗就比较大了。因此就有了双重校验锁,先看下它的实现代码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可以看到上面在同步代码块外多了一层instance为空的判断。由于单例对象只需要创建一次,如果后面再次调用getInstance()只需要直接返回单例对象。因此,大部分情况下,调用getInstance()都不会执行到同步代码块,从而提高了程序性能。不过还需要考虑一种情况,假如两个线程A、B,A执行了if (instance == null)语句,它会认为单例对象没有创建,此时线程切到B也执行了同样的语句,B也认为单例对象没有创建,然后两个线程依次执行同步代码块,并分别创建了一个单例对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同步代码块中增加if (instance == null)语句,也就是上面看到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