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SH(Locality Sensitive Hashing)原理与实现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guoziqing506/article/details/53019049

    LSH(Locality Sensitive Hashing)翻译成中文,叫做“局部敏感哈希”,它是一种针对海量高维数据的快速最近邻查找算法。

    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以及推荐系统等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面临着海量的高维数据,查找最近邻。如果使用线性查找,那么对于低维数据效率尚可,而对于高维数据,就显得非常耗时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人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hash函数,使得2个相似度很高的数据以较高的概率映射成同一个hash值,而令2个相似度很低的数据以极低的概率映射成同一个hash值。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做LSH(局部敏感哈希)。LSH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能高效处理海量高维数据的最近邻问题

    定义

    我们将这样的一族hash函数 H={h:SU}H={h:S→U} 称为是(r1,r2,p1,p2)(r1,r2,p1,p2) 敏感的,如果对于任意HH 中的函数hh ,满足以下2个条件:

    1. 如果d(O1,O2)<r1d(O1,O2)<r1 ,那么Pr[h(O1)=h(O2)]p1Pr[h(O1)=h(O2)]≥p1
    2. 如果d(O1,O2)>r2d(O1,O2)>r2 ,那么Pr[h(O1)=h(O2)]p2Pr[h(O1)=h(O2)]≤p2

    其中,O1,O2SO1,O2∈S ,表示两个具有多维属性的数据对象,d(O1,O2)d(O1,O2) 为2个对象的相异程度,也就是1 - 相似度。其实上面的这两个条件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当足够相似时,映射为同一hash值的概率足够大;而足够不相似时,映射为同一hash值的概率足够小。

    相似度的定义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定(有关数据对象相似度的比较,详情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博文:数据相似性的度量方法总结),后面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的相似度测量方法,局部敏感哈希的算法设计也不同,我们主要看看在两种最常用的相似度下,两种不同的LSH:

    1. 使用Jaccard系数度量数据相似度时的min-hash
    2. 使用欧氏距离度量数据相似度时的P-stable hash

    当然,无论是哪种LSH,其实说白了,都是将高维数据降维到低维数据,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始数据的相似度不变。LSH不是确定性的,而是概率性的,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概率导致原本很相似的数据映射成2个不同的hash值,或者原本不相似的数据映射成同一hash值。这是高维数据降维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因为降维势必会造成某种程度上数据的失真),不过好在LSH的设计能够通过相应的参数控制出现这种错误的概率,这也是LSH为什么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min-hash

    hash函数的选择

    了解min-hash之前,首先普及一下Jaccard系数的概念。Jaccard系数主要用来解决的是非对称二元属性相似度的度量问题,常用的场景是度量2个集合之间的相似度,公式这里我不写了,就是2个集合的交比2个集合的并。

    比如,我在底下的表格中写出了4个对象(你可以看做是4个文档)的集合情况,每个文档有相应的词项,用词典{w1,w2,,w7}{w1,w2,…,w7} 表示。若某个文档存在这个词项,则标为1,否则标0.

    wordD1D1 D2D2 D3D3 D4D4
    w1w1 1 0 1 0
    w2w2 1 1 0 1
    w3w3 0 1 0 1
    w4w4 0 0 0 1
    w5w5 0 0 0 1
    w6w6 1 1 1 0
    w7w7 1 0 1 0

    首先,我们现在将上面这个word-document的矩阵按行置换,比如可以置换成以下的形式:

    wordD1D1 D2D2 D3D3 D4D4
    w2w2 1 1 0 1
    w1w1 1 0 1 0
    w4w4 0 0 0 1
    w3w3 0 1 0 1
    w7w7 1 0 1 0
    w6w6 1 1 1 0
    w5w5 0 0 0 1

    可以确定的是,这没有改变文档与词项的关系。现在做这样一件事:对这个矩阵按行进行多次置换,每次置换之后,统计每一列(其实对应的就是每个文档)第一个不为0的位置(行号),这样每次统计的结果能构成一个与文档数等大的向量,这个向量,我们称之为签名向量。

    比如,如果对最上面的矩阵做这样的统计,得到[1,2,1,2][1,2,1,2] ,对于下面的矩阵做统计,得到[1,1,2,1][1,1,2,1] .

    简单来想这个问题,就拿上面的文档来说,如果两个文档足够相似,那也就是说这两个文档中有很多元素是共有的,换句话说,这样置换之后统计出来的签名向量,如果其中有一些文档的相似度很高,那么这些文档所对应的签名向量的相应的元素,值相同的概率就很高。

    我们把最初始时的矩阵叫做input matrix,mm 个文档,nn 个词项组成。而把由tt 次置换后得到的一个t×mt×m 的矩阵叫做signature matrix.

    下面是我盗的一张图,能够很清晰的展现出这一套流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中,4个文档,做了3次置换,得到了一个3 x 4的签名矩阵。感谢提供图的这篇博文的作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49c7e0102vl52.html

    需要注意的是,置换矩阵的行,在代码实现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算法实现:

    1. 在当下剩余的行中(初始时,剩余的行为全部行),随机选取任意一行,看看这一行哪些位置(这里的位置其实是列号)的元素是1,如果签名向量中这个位置的元素还未被写入,则在这个位置写入随机选取的这个行的行号。并将这一行排除。

    2. 持续进行1步的工作,直到签名向量全部被写满为止。

    以上2步的意义跟对整个矩阵置换、再统计,结果是一样的。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把函数放在下面:

    def sigGen(matrix):
        """
        * generate the signature vector
    
        :param matrix: a ndarray var
        :return a signature vector: a list var
        """
    
        # the row sequence set
        seqSet = [i for i in range(matrix.shape[0])]
    
        # initialize the sig vector as [-1, -1, ..., -1]
        result = [-1 for i in range(matrix.shape[1])]
    
        count = 0
    
        while len(seqSet) > 0:
    
            # choose a row of matrix randomly
            randomSeq = random.choice(seqSet)
    
            for i in range(matrix.shape[1]):
    
                if matrix[randomSeq][i] != 0 and result[i] == -1:
                    result[i] = randomSeq
                    count += 1
            if count == matrix.shape[1]:
                break
    
            seqSet.remove(randomSeq)
    
        # return a list
        return resul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现在给出一个定理。

    定理:对于签名矩阵的任意一行,它的两列元素相同的概率是xnxn ,其中xx 代表这两列所对应的文档所拥有的公共词项的数目。而xnxn 也就是这两个文档的Jaccard系数。

    这个定理我想不用证明了。实际上,置换input matrix的行,取每列第一个非0元的做法,就是一个hash函数。这个hash函数成功地将多维数据映射成了一维数据。而从这个定理我们发现,这样的映射没有改变数据相似度。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hash函数只能对Jaccard系数定义数据相似度的情况起作用。不同的相似度模型,LSH是不同的,目前,还不存在一种通用的LSH。

    构造LSH函数族

    为了能实现前面LSH定义中的2个条件的要求,我们通过多次置换,求取向量,构建了一组hash函数。也就是最终得到了一个signature matrix. 为了控制相似度与映射概率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按下面的操作进行,一共三步。

    (1) 将signature matrix水平分割成一些区块(记为band),每个band包含了signature matrix中的rr 行。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列的每个band都是属于同一个文档的。如下图所示。这个图我还是盗的上面链接中的博文,特此说明。

    这里写图片描述

    (2) 对每个band计算hash值,这里的hash算法没有特殊要求,MD5,SHA1等等均可。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将这些hash值做处理,使之成为事先设定好的hash桶的tag,然后把这些band“扔”进hash桶中。如下图所示。但是这里,我们只是关注算法原理,不考虑实际操作的效率问题。所以,省略处理hash值得这一项,得到每个band的hash值就OK了,这个hash值也就作为每个hash bucket的tagtag 。

    这里写图片描述

    (3) 如果某两个文档的,同一水平方向上的band,映射成了同一hash值(如果你选的hash函数比较安全,抗碰撞性好,那这基本说明这两个band是一样的),我们就将这两个文档映射到同一个hash bucket中,也就是认为这两个文档是足够相近的。

    好了,既然执行的是上面三步的操作,那不难计算出两个文档被映射到同一个hash bucket中的概率:

    • 对于两个文档的任意一个band来说,这两个band值相同的概率是:srsr ,其中s[0,1]s∈[0,1] 是这两个文档的相似度。
    • 也就是说,这两个band不相同的概率是1sr1−sr
    • 这两个文档一共存在bb 个band,这bb 个band都不相同的概率是(1sr)b(1−sr)b
    • 所以说,这bb 个band至少有一个相同的概率是1(1sr)b1−(1−sr)b

    我愿意把这样的方法称为AND then ORAND then OR ,它是先要求每个band的所有对应元素必须都相同,再要求多个band中至少有一个相同。符合这两条,才能发生hash碰撞。

    概率1(1sr)b1−(1−sr)b 就是最终两个文档被映射到同一个hash bucket中的概率。我们发现,这样一来,实际上可以通过控制参数r,br,b 的值来控制两个文档被映射到同一个哈希桶的概率。而且效果非常好。比如,令b=20,r=5b=20,r=5

    • s=0.8s=0.8 时,两个文档被映射到同一个哈希桶的概率是:

       
      Pr(LSH(O1)=LSH(O2))=1(10.85)5=0.9996439421094793Pr(LSH(O1)=LSH(O2))=1−(1−0.85)5=0.9996439421094793
    • s=0.2s=0.2 时,两个文档被映射到同一个哈希桶的概率是:

       
      Pr(LSH(O1)=LSH(O2))=1(10.25)5=0.0063805813047682Pr(LSH(O1)=LSH(O2))=1−(1−0.25)5=0.0063805813047682

    不难看出,这样的设计通过调节参数值,达到了“越相似,越容易在一个哈希桶;越不相似,越不容易在一个哈希桶”的效果。这也就能实现我们上边说的LSH的两个性质。

    我画出了在r=5,b=20r=5,b=20 参数环境下的概率图,大家会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这里写图片描述

    当相似度高于某个值的时候,概率会变得非常大,并且快速靠近1,而当相似度低于某个值的时候,概率会变得非常小,并且快速靠近0.

    限于篇幅,代码就不在博客里罗列了,需要的话可以访问我的github主页:
    https://github.com/guoziqingbupt/Locality-sensitive-hashing
    这个项目中,我一共写了min-hash和e2LSH两个算法的实现,min-hash部分请参见模块min_hash.py

    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的band只能和同一层的band相比,若hash值相同,则放入同一个哈希桶中。

    P-stable hash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不同的相似度判别方法,对应着不同的LSH,那对于最常见的Lp范数下的欧几里得空间,应该用怎样的LSH呢?这就要介绍P-stable hash了。

    P-stable distribution

    在讲解P-stable hash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p稳定分布的概念。

    定义:一个分布DD 称为pp 稳定分布,如果对于任意n个实数v1,v2,,vnv1,v2,…,vn 和符合DD 分布的n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X1,X2,,XnX1,X2,…,Xn ,都存在一个p0p≥0 ,使得iviXi∑iviXi 和(i|vi|p)1/pX(∑i|vi|p)1/pX 具有相同的分布,其中,XX 是一个满足DD 分布的随机变量。

    目前,根据相关文献,在p(0,2]p∈(0,2] 这个范围内存在稳定分布。我们最常见的是p=1p=1 以及 p=2p=2 时的情况。

    • p=1p=1 时,这个分布就是标准的柯西分布。概率密度函数:c(x)=1π11+x2c(x)=1π11+x2
    • p=2p=2 时,这个分布就是标准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c(x)=12πex2/2c(x)=12πe−x2/2

    当然,pp 值不是仅能取1和2. (0,2](0,2] 中的小数也是可以的。

    p稳定分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提出来?它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可以估计给定向量vv 在欧式空间下的p范数的长度,也就是||v||p||v||p 。

    可以这样实现:对于一个向量vv (相当于上面公式中的(v1,v2,,vn)(v1,v2,…,vn) ),现在从pp 稳定分布中,随机选取vv 的维度个随机变量(相当于上面公式中的X1,X2,,XnX1,X2,…,Xn )构成向量aa ,计算av=iviXia⋅v=∑iviXi ,此时,ava⋅v 与||v||pX||v||pX 同分布。我们就可以通过多给几个不同的向量aa ,多计算几个ava⋅v 的值,来估计||v||p||v||p 的值。

    p-stable 分布LSH函数族构造

    在p稳定的局部敏感hash中,我们将利用ava⋅v 可以估计||v||p||v||p 长度的性质来构建hash函数族。具体如下:

    • 将空间中的一条直线分成长度为rr 的,等长的若干段。

    • 通过一种映射函数(也就是我们要用的hash函数),将空间中的点映射到这条直线上,给映射到同一段的点赋予相同的hash值。不难理解,若空间中的两个点距离较近,他们被映射到同一段的概率也就越高。

    • 之前说过,ava⋅v 可以估计||v||p||v||p 长度,那么,(av1av2)=a(v1v2)(a⋅v1−a⋅v2)=a(v1−v2) 也就可以用来估计||v1v2||p||v1−v2||p 的长度。

    • 综合上面的3条,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空间中两个点距离:||v1v2||p||v1−v2||p ,近到一定程度时,应该被hash成同一hash值,而向量点积的性质,正好保持了这种局部敏感性。因此,可以用点积来设计hash函数族。

    文献[1]提出了这样一种hash函数族:

     
    ha,b(v)=av+brha,b(v)=⌊a⋅v+br⌋

    其中,b(0,r)b∈(0,r) 是一个随机数,rr 是直线的分段长度,hash函数族的函数是依据a,ba,b 的不同建立的。

    可见,若要空间中的两个点v1,v2v1,v2 映射为同一hash值,需要满足的条件为:这两点与aa 的点积加上随机值bb 的计算结果在同一条线段上。

    现在估计一下这个概率。设c=||v1v2||pc=||v1−v2||p ,则av1av2a⋅v1−a⋅v2 与cXcX 同分布。概率公式如下:

     
    p(c)=Pr[ha,b(v1)=ha,b(v2)]=r01cfp(tc)(1tr)dtp(c)=Pr[ha,b(v1)=ha,b(v2)]=∫0r1cfp(tc)(1−tr)dt

    rr 的值取定的时候,这个公式可以看做是一个仅与cc 的取值相关的函数。cc 越大,函数值越小(碰撞的概率越低);cc 越小,函数值越大(碰撞的概率越高)。相关的具体证明参见参考文献[2].

    但是关于rr 的取值,在文献[1]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值。这需要我们根据cc 与pp 的值来设定。

    试想,因为我们设定的LSH是(r1,r2,p1,p2)(r1,r2,p1,p2) 敏感的,所以,当r2/r1=cr2/r1=c 的时候(这里的cc 可以看做是一个标准),也就不难推出:p1=p(1),p2=p(c)p1=p(1),p2=p(c)

    文献[1]指出,选取合适的rr 值,能够使得ρ=ln(1/p1)ln(1/p2)ρ=ln(1/p1)ln(1/p2) 尽可能地小。这里面的理论非常复杂,所以,在这里,我给出文献[1]的一张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是在L2范数下,ρρ 和最优的rr 的关系,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信息:

    1. cc 的取值不同时,即便对于相同的rr ,ρρ 也不同
    2. rr 的取值大于某一点后,ρρ 对rr 的变化不再敏感
    3. 虽然从图像的趋势上看,rr 越大,ρρ 越小,但是,rr 的取值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p1,p2p1,p2 都接近于1,增大搜索时间(我觉得这就导致LSH没意义了)

    所以,可见rr 的取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定。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合不合理:可以先确定一下r1,r2r1,r2 的取值,然后选择合适的rr ,使得p1,p2p1,p2 都达到我们的要求即可。

    p-stable 分布LSH相似性搜索算法

    上面完成了对p-stable 分布LSH函数族构造。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具体实现hash table的构造以及查询最近邻。我将这个问题按照本人自己的理解写在下面。因为确实难以找到一个权威的文献具体论述这个问题,虽然文献[3]中讲解了这个问题,但是表达有点模糊不清。所以,下面的内容是我自己的理解,个人觉得问题应该不大,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我们构建hash table的过程就是要用这个函数族的每一个函数对每一个向量执行hash运算。为了减少漏报率False Negative(就是本来很相近的两条数据被认为是不相似的),一种解决方案是用多个hash函数对向量执行hash运算,比如说,对任意一个向量vivi ,现在准备了kk 个hash函数(h1(),h2(),,hk())(h1(),h2(),…,hk()) ,这kk 个hash函数是从LSH函数族中随机选取的kk 个,这样,通过计算,就得到了kk 个hash值:(h1(vi),h2(vi),,hk(vi))(h1(vi),h2(vi),…,hk(vi)) ,而对于查询qq ,用同样的kk 个hash函数,也能得到一组值(h1(q),h2(q),,hk(q))(h1(q),h2(q),…,hk(q)) ,这两组值之间,只要有一个对应位的值相等,我们就认为vivi 是查询qq 的一个近邻。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上面这种做法的结果,确实减少了漏报率,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误报率(本来不很相近的两条数据被认为是相近的)。所以,需要在上面方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措施。我们从LSH函数族中,随机选取LL 组这样的函数组,每个函数组都由kk 个随机选取的函数构成,当然LL 个函数组之间不一定是一样的。现在这LL 组函数分别对数据处理,只要有一组完全相等,就认为两条数据是相近的。

    其实上面两段的做法,就是一个简单的AND then ORAND then OR 的逻辑,与我们上面说的min-hash的思路是一致的。我本人将这种方法称为是p-stable hash的(k,L)(k,L) 算法。

    现在假设P=Pr[ha,b(v1)=ha,b(v2)]P=Pr[ha,b(v1)=ha,b(v2)] (这个概率可以由上面的积分公式算出),那么,两条数据被认为是近邻的概率是:

     
    1(1Pk)L1−(1−Pk)L

    构建hash table时,如果把一个函数组对向量的一组hash值(h1(vi),h2(vi),,hk(vi))(h1(vi),h2(vi),…,hk(vi)) 作为hash bucket的标识,有两个缺点:1. 空间复杂度大;2. 不易查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如下方法:

    先设计两个hash函数:H1,H2H1,H2

    • H1H1 :Zk{0,1,2,,size1}Zk→{0,1,2,…,size−1} . 简单说就是把一个kk 个数组成的整数向量映射到hash table的某一个位上,其中sizesize 是hash table的长度。

    • H2H2 :Zk{0,1,2,,C}Zk→{0,1,2,…,C} . C=2325C=232−5 ,是一个大素数。

    这两个函数具体的算法如下,其中,ri,riri,ri′ 是两个随机整数。

     
    H1(x1,,xk)=((i=1krixi)modC)modsizeH2(x1,,xk)=(i=1krixi)modCH1(x1,…,xk)=((∑i=1krixi)modC)modsizeH2(x1,…,xk)=(∑i=1kri′xi)modC

    我们把H2H2 计算的结果成为一个数据向量的“指纹”,这也好理解,它就是由数据向量的kk 个hash值计算得到的。而H1H1 相当于是数据向量的指纹在hash table中的索引,这个算法跟基本的散列表算法是一个思路,不啰嗦了。

    通过这两个新建的函数,我们可以将hash table的构建步骤作以下详细说明:

    1. 从设计好的LSH函数族中,随机选取LL 组hash函数,每组由kk 个hash函数构成,记为{g1(),g2(),,gL()}{g1(⋅),g2(⋅),…,gL(⋅)} ,其中gi()=(h1(),h2(),,hk())gi(⋅)=(h1(⋅),h2(⋅),…,hk(⋅))
    2. 每个数据向量经过gi()gi(⋅) 被映射成一个整型向量,记为(x1,,xk)(x1,…,xk)
    3. 将2步生成的(x1,,xk)(x1,…,xk) 通过H1,H2H1,H2 计算得到两个数值:index,fpindex,fp ,前者是hash table的索引,后者是数据向量对应的指纹。这里,为了方便描述这种hash table的结构,我将我们用的hash table的结构画出,如图Fig.1所示。
    4. 若其中有数据向量拥有相同的数据指纹,那么必然会被映射到同一个hash bucket当中

    这里写图片描述

    通过Fig.1,就不难理解这里的数据结构了,数据向量由H2H2 生成数据指纹(图中的fp01,fp12fp01,fp12 这些),每个数据指纹就是一个hash bucket的标识,存储着对应的数据向量。

    可以得到相同H1()H1(⋅) 值的hash bucket我们放在一个链表中,这个链表对应的就是hash table中相应的索引。

    由于篇幅限制,我在此省略代码,详细的代码实现请参考我的github主页的项目,里面的e2LSH模块写的是p - stable 局部敏感hash的算法:
    https://github.com/guoziqingbupt/Locality-sensitive-hashing

    本文写的战战兢兢,实在不敢说没有问题,望大家参考,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Datar M, Immorlica N, Indyk P, et al. Locality-sensitive hashing scheme based on p-stable distribu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twentieth annu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CM, 2004: 253-262.

    [2]LSH和p-stable LSH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14f2901019p3v.html

    [3]E2LSH源码分析–p稳定分布LSH算法初探
    http://blog.csdn.net/jasonding1354/article/details/38237353

  • 相关阅读:
    OutputCache详解
    C#数值类型的转换
    C#变量类型转换
    C#和.net
    数组
    mvc
    C#部分基础知识
    项目开发-->高级功能汇总
    项目开发-->基础功能汇总
    C#基础篇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zhu/p/922495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