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机器学习实战]K-近邻算法

    1. K-近邻算法概述(k-Nearest Neighbor,KNN)

    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的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该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 优点:精度高、对异常数据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
    •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 适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KNN工作原理是: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训练样本集),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的数据(最近邻)的分类标签。

    一般来说我们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最后选择k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KNN的一般流程:
    
    1.收集数据:可使用任何方法。
    2.准备数据:距离计算所需要的数值,最好是结构化的数据格式。
    3.分析数据:可使用任何方法。
    4.训练算法:此步骤不适用与K-近邻算法
    5.测试算法:计算错误率。
    6.使用算法:首先需要输入样本数据和结构化的输出结果,然后运行k-近邻算法判定输入数据分别属于哪个分类,最后应用对计算出的分类执行后续的处理。
    

    2. 准备数据集

    在构造完整的k-近邻算法之前,我们还需要编写一些基本的通用函数,新建KNN.py文件,新增以下代码: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from numpy import *
    
    """
    函数说明:创建数据集
    
    Parameters:
        无
    Returns:
        group - 数据集
        labels - 分类标签
    """
    def createDataSet():
        #四组二维特征
        group = array([[1.0, 1.1], [1.0, 1.0], [0, 0], [0, 0.1]])
        #四组特征的标签
        labels = ['A','B','C','D']
        return group, labels
    
    if __name__ == '__main__':
        #创建数据集
        group, labels = createDataSet()
        #打印数据集
        print(group)
        print(labels)
    
    

    3. k-近邻算法实现

    对未知类别属性的数据集中的每个点一次执行以下操作:

    1. 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2. 按照距离增序排序;
    3. 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近的k个点;
    4. 决定这k个点所属类别的出现频率;
    5. 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 -*- coding: UTF-8 -*-
    from numpy import *
    import operator
    
    """
    函数说明:kNN算法,分类器
    
    Parameters:
        inX - 用于分类的数据(测试集)
        dataSet - 用于训练的数据(训练集)
        labes - 分类标签
        k - kNN算法参数,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点
    Returns:
        sortedClassCount[0][0] - 分类结果
    """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
        #numpy函数shape[0]返回dataSet的行数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在列向量方向上重复inX共1次(横向),行向量方向上重复inX共dataSetSize次(纵向)
        diffMat = np.tile(inX, (dataSetSize, 1)) - dataSet
        #二维特征相减后平方
        sqDiffMat = diffMat**2
        #sum()所有元素相加,sum(0)列相加,sum(1)行相加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开方,计算出距离
        distances = sqDistances**0.5
        #返回distances中元素从小到大排序后的索引值
        sortedDistIndices = distances.argsort()
        #定一个记录类别次数的字典
        classCount = {}
        for i in range(k):
            #取出前k个元素的类别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es[i]]
            #dict.get(key,default=None),字典的get()方法,返回指定键的值,如果值不在字典中返回默认值。
            #计算类别次数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1
        #python3中用items()替换python2中的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根据字典的值进行排序
        #key=operator.itemgetter(0)根据字典的键进行排序
        #reverse降序排序字典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key=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True)
        #返回次数最多的类别,即所要分类的类别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计算距离时直接使用了欧式距离公式,计算两个向量点之间的距离:

    image

    计算完所有点之间的距离后,可以对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序。然后,确定前k个距离最小元素所在的主要分类,输入k总是正整数;最后,将classCount字典分解为元组列表,然后按照第二个元素的次序对元组进行排序,最后返回发生频率最高的元素标签。

    预测数据所在分类:

    >>> kNN.classify([0, 0], group, labels, 3)
    

    输出结果应该是B。

    4. 测试分类器

    为了测试分类器的效果,我们可以使用已知答案的数据,当然答案不能告诉分类器,检验分类器给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结果。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分类器的错误率——分类器给出错误结果的次数除以测试执行的总数。错误率是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分类器在某个数据集上的执行效果。完美分类器的错误率为0,最差分类器的错误率是1.0,在这种情况下,分类器根本就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然而错误率几乎不会达到1.0,因为即使是随机猜测,也会有一定概率猜对的。因此,错误率一般存在一个上限,且具体的值会与各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相关。


    [1]KNN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最近鄰居法

    我的博客即将搬运同步至腾讯云+社区,邀请大家一同入驻: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support-plan?invite_code=b5vh0mme3g9n

  • 相关阅读:
    go基础第六篇:依赖管理
    go基础第五篇:并发
    go基础第四篇:error、panic、recover
    go基础第三篇:结构体、函数、方法、接口
    docker第二篇:docker compose
    docker第一篇:docker概念及基础命令
    编辑距离
    常见安全漏洞
    go基础第二篇:类型
    go基础第一篇:基本语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ntoudev/p/87851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