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
记录世间万物的状态
age = 19
name = 'markli'
height = 188
变量的组成
- 变量名:变量名用来引用变量值,但凡需要用变量值,都需要通过变量名。
- 赋值符号:赋值
- 变量值:存放数据,用来记录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状态。
变量的命名规范
- 变量的命名应该能反映变量值所描述的状态,切记不可用中文
- 变量名必须用字母数字下划线组合,并且变量名的第一个字符不能是数字。
- 关键字不能声明为变量名
变量的两种风格
-
驼峰体
AgeOfMarkLi
-
下划线
age_of_markli
常量
常量则是不变的量,就没必要更改,所以python就只制定了一个规范,而没指定常量的语法,因此常量也是可以修改的,但不建议。
命名
AGE = 18
python的内存管理
python内部使用引用计数,来保持追踪内存中的对象,Python内部记录了对象有多少个引用,即引用计数,当对象被创建时就创建了一个引用计数,当对象不再需要时,这个对象的引用计数为0时,它被垃圾回收。
总结一下对象会在一下情况下引用计数加1:
垃圾回收机制
1、当内存中有不再使用的部分时,垃圾收集器就会把他们清理掉。它会去检查那些引用计数为0的对象,然后清除其在内存的空间。当然除了引用计数为0的会被清除,还有一种情况也会被垃圾收集器清掉:当两个对象相互引用时,他们本身其他的引用已经为0了。
2、垃圾回收机制还有一个循环垃圾回收器, 确保释放循环引用对象(a引用b, b引用a, 导致其引用计数永远不为0)。
在Python中,许多时候申请的内存都是小块的内存,这些小块内存在申请后,很快又会被释放,由于这些内存的申请并不是为了创建对象,所以并没有对象一级的内存池机制。这就意味着Python在运行期间会大量地执行malloc和free的操作,频繁地在用户态和核心态之间进行切换,这将严重影响Python的执行效率。为了加速Python的执行效率,Python引入了一个内存池机制,用于管理对小块内存的申请和释放。
小整数池
Python提供了对内存的垃圾收集机制,但是它将不用的内存放到内存池而不是返回给操作系统。
Python中所有小于256个字节的对象都使用pymalloc实现的分配器,而大的对象则使用系统的 malloc。另外Python对象,如整数,浮点数和List,都有其独立的私有内存池,对象间不共享他们的内存池。也就是说如果你分配又释放了大量的整数,用于缓存这些整数的内存就不能再分配给浮点数
变量的三个特征
x = 10
print(x)
# 10
print(id(x))
# 1548578560
print(type(x))
# <class 'int'>
打印
x = 10
print(x)
# 10
判断变量值是否相等
x = 10
y = 21
print(x==y)
# False
判断id是否相等
花式赋值
链式赋值
a =b =c =10
交叉赋值
x = 10
y = 20
print(x,y)
# 10 20
x , y = y , x
print(x,y)
# 20 10
注释
代码注释分单行和多行注释,单行注释用#,多行注释可以用三对单/双引号,使用三引号注释可以换行。
# 单行注释
'''
三单引号注释
三单引号注释
'''
"""
三双引号多行注释
三双引号多行注释
"""
单行注释
- 放在代码后面解释代码意义,比如变量的意思
- 放在代码块前面解释代码块
- 使代码无效化
多行注释
- 是代码无效化
添加注释的原则
- 不用全部加注释,只需要在自己觉得重要或不好理解的部分加注释即可
- 注释可以用中文或英文,但不要用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