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一:
南方的孩子没见过雪,所以不知道雪是什么东西。老师说雪是纯白的,儿童就将雪想像成盐;老师说雪是冷的,儿童将雪想像成了冰淇淋;老师说雪是细细的,儿童就将雪想像成了沙子。最后,儿童在考试的时候,这样描述雪: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例子二:
“按钮”案例分析:
倾听 需求方说:我希望按钮更大点!
问诊 设计师说:为什么要放大?按钮放大真的很不美观!
需求方说:我希望用户去点击,让用户觉得这个按钮能够让用户更有点击欲望,更明显一点。(原来是这样,关键因素是:希望通过对按钮的优化增加用户的行动力)
分析 设计师给出专业意见。按钮变的更大一点儿,是唯一可以实行的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按钮太大会让人产生不舒服不协调的感觉,影响视觉表现效果。或许按钮可以变成使人更有点击冲动的颜色,或许可以增加一些质感,或者按钮变一种形状,这些方案都可以达到按钮更醒目,更有点击欲望,而非仅仅使它变大。
解决 和需求方沟通后,得出结论,只要按钮变个颜色,再增加一些质感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给出方案,原本蓝色的单色按钮变成橙色带渐变的微质感按钮。皆大欢喜。
摘自http://www.pmtoo.com/ucd/2012/1009/1230.html
启发:
想做到有效沟通,需要了解对方的深层意思,这意味着当对方跟你提需求时,你要明白他这个需求的本质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然后你再把他的本质需求用你的专业知识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深层次沟通。
回味一下例子一中老师给学生描述一个学生完全不明白、不了解的事物的过程,他用了很多词来描述雪,最终却让学生脑子中的”雪“成了另一种沙子,为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到雪是什么东西呢?我想这位老师需要从雪的本质上给学生进行描述,首先,雪是水或冰在达到一定温度凝结而成的物质,它是水的固态形式。这样学生才不会把它想像成沙子,然后老师再辅以图片,再加特征描述,来告诉学生,雪是纯白的,细细的,冷的,这样让学生从感观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才算是一种有效沟通,才不会让学生把沙子当成雪。